楊秋生
有田燒 最早日本瓷
我的第一個日本花瓶是有田燒伊萬里花樣的寬口大花瓶。有田燒是日本本土歷史上最早的瓷器。400年前,日本第一次燒制出瓷器,是從伊萬里開始,使用有田泉山的瓷石素燒。在17世紀中期,酒井田柿右衛(wèi)門開創(chuàng)白色質地為底、以明亮色彩畫上花、鳥、人物等圖案的彩瓷技法,讓有田燒的陶瓷創(chuàng)作變得多彩多姿。
而后有田燒另外發(fā)展出古伊萬里、鍋島式樣。它們以青花瓷的鈷藍、紅色為主,再搭配綠、黃、深藍等顏色的彩繪和染錦,創(chuàng)造出更豐富多樣的瓷器。明治維新時期,陶瓷上多以金和漆作為主要的色彩,更添華麗。有田燒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陶瓷。
伊萬里瓷 歐洲歡迎
伊萬里瓷器(Imari )主要是在釉下彩釉上加畫礬紅描金,再次低溫燒制而成。在明末清初戰(zhàn)亂時期,中國實行海禁,西方人轉向日本購買瓷器。由于顏色鮮艷,伊萬里瓷器在歐洲大受歡迎?,F(xiàn)在去歐洲的宮殿,還能看到伊萬里瓷和中國瓷在一起裝飾著殿堂。
17世紀初期,日本的古伊萬里瓷器極力模仿中國明代五彩瓷,如描金五彩、錦地五彩、開光五彩等。明治維新(1868年)以后,有田的伊萬里派窯工到歐洲學習造瓷技術,后來生產出更加金碧輝煌的彩瓷。
薩摩燒 日本陶瓷奇葩
16世紀末日本在侵略朝鮮戰(zhàn)爭中,被掠去的陶工將中國越窯制瓷技術帶進日本。優(yōu)質的有田泉山瓷土,加上先進的制瓷工藝,讓日本進入有名的江戶瓷器時代。伊萬里燒、鍋島燒、仁清燒等瓷器都綻放出獨特風采。其中產自鹿兒島地區(qū)的“薩摩燒”堪稱日本陶瓷奇葩。
薩摩燒以釉上彩繪為底,在紅底上用細毛筆沾上金彩,用中國國畫雙勾的方式,勾勒出紋飾和人物,然后經過中溫焙燒而成。釉上彩繪鮮艷奪目,美麗斑斕。再用彩筆涂滿勾勒內部,而天空、草地、人物、衣紋都用國畫“皴、擦、點、染”中“點”的方式來表達。點彩之處,細小的顆粒與施彩的線條皆凸現(xiàn)于瓶上,疏密有致,金碧輝煌。
1867年薩摩燒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獲得極高聲譽,從此海外訂單大增。早期的薩摩燒全日本僅鹿兒島薩摩一地燒制,白薩摩更是釉彩陶器的精品。訂單增加后,日本各地窯場競相仿制。因為缺乏品管,薩摩燒一度無人問津。
直到19世紀后期,許多陶瓷藝術家在器皿上落款,或是打上象征薩摩藩的圓十字“標識”,作為白薩摩燒作的品質保證。后來京都、大阪等一些京燒名家如藪明山、錦光山等也學習了薩摩錦手技法,融合京燒原本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有別于原產地鹿兒島的“京薩摩”。因為這段仿制,薩摩燒一直到2002年才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傳統(tǒng)工藝品。
九谷燒 彩繪瓷代表
九谷燒的花瓶底寫著“九谷”或者九谷陶瓷藝術家的落款。九谷燒經過采石、粉碎、篩籮、沉淀、成形、烘烤、素燒、繪畫、施釉、燒制、彩繪后再燒制,這才制造出成品。由此可見作品不凡。
九谷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55年。日本江戶時代加賀之藩大圣寺藩的第一代藩主前田利志,在九谷村金山發(fā)現(xiàn)磁土礦,派遣原在金山煉金的后藤才次郎前往肥前有田燒之處學習制瓷技術。后來開始在九谷建窯,生產瓷器。1730 年九谷窯因故停燒,后來之人將這一段時期所生產的瓷器稱之為“古九谷燒”。
古九谷燒由于造型氣勢恢弘,彩繪紋樣富麗華貴,被譽為日本彩繪瓷器的代表。1975年,九谷燒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傳統(tǒng)工藝品。(編輯/唐馨)endprint
海外星云 2014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