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禪門太極拳的基本內容
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又稱禪太極,是慧光居士開創(chuàng)的一門身心雙修的養(yǎng)生功法。禪太極緣起神秘稀有的佛門大悲拳,大悲拳源于大悲神咒,大悲咒是佛教密宗秘法。大悲拳流芳千百年,藏在佛門內,故世人聞之甚少!大悲拳原本不是拳法,而是佛教密宗的陀羅尼修法儀軌,要求行者身結印,口誦咒,意觀想,從而達到三密相應,最終棄惡從善,轉迷成悟。如果只是從外形上看,早期的大悲拳更像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印度瑜伽術,動作姿態(tài)也更接近《大悲心出相陀羅尼經》中所示佛菩薩的造像。
禪門太極上符天象,下合地理,中和人情,採古太極陰陽之法,出入于釋、道、儒三教之論。上可成正黨,下可得長生,中習保安寧。實為達極樂之徑也。
二、禪門太極拳的養(yǎng)性與修身
“性乃人之本質”,也就是天生之質,有剛柔急緩,聰敏呆鈍之別,后天亦有性善,性惡之分?!叭酥?,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說的是人的先天性根皆是善良而純真的,人們之間的性情也都是很接近的,然而后天所學,那就千差萬別了,若是受不到很好的教育,卻經常受錯誤思想的熏陶,那么人的性質就會變壞。我們現(xiàn)在講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fā)展,德育乃是育成其德性之謂也。因此,若要有德性,就得獲良好的培養(yǎng);若要做到剛則能剛,柔則能柔,急則能急,緩則能緩,因時而易,因事而宜,聰敏通達,益人益己,則要靠后天個人的修養(yǎng)了。
那么人的性怎樣修養(yǎng)呢?釋、道、儒三家都很重視這個問題,而禪門太極拳則綜合了三家的修養(yǎng)方法,成為該門功夫的靈魂。
(一)修清凈心
清凈心對修行的人來說,乃是至關重要。清凈有兩層意思,一日清靜,言人的心應清爽、安靜。心如止水,雜念全無,抱元守一,修養(yǎng)心性。不為外物所動,喜怒不行于色;二日凈心,即凈除“六根”、“七情”、“六欲”、“貪、慎、癡”等,皆當戒之。而“酒、色、財、氣”四大“魔障”則更應除之。酒能傷身誤事,色能喪志敗性,財能喪德引禍,氣能傷元損內,故稱“四大魔障”。對于“四大”,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酒喝多不好,少飲則未嘗不可。色亂貪不好,愛自己的妻子則是人之長情。財歪取不好,付出勞動所得的正當收入乃天經地義,氣盛怒不好,隅有小氣乃屬人之心理現(xiàn)象,不足為怪。
凡在有人群的地方,要接過去那種要求修清凈心,是極不容易的。然而在當今時代,也不需要絕對地去戒除這些性情,只是了解一下,平常多注意點,做到相對的“凈心”即可。但“清靜”二定則更嚴格遵循,因為不能靜下來,就做不到“精神專一”了。
(二)修慈善心
慈悲為懷,與人為善,是修行之人所應具有的美德,平日里要多做好事,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惜弱憐貪,濟困扶危,解憂排難。端的是“日日集陰功,時時行方便”。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不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天下人皆大歡喜”的嗎?
(三)修純潔心
純潔心即是“無雜亂心”,“無染著心”。就象白壁無瑕,有如冰清玉潔。無有絲毫邪念,不參半點虛偽,不爭名奪利,不勾心斗角。大千世界,異態(tài)萬般,我心則“如蓮開已葉所蓋,自是一塵也不染”。若能達到如此境界,便是純粹高尚的心靈了。
(四)修堅定心
不論做何事,皆應有耐心和恒心,也就是堅定心。修練功夫更應如此,若是見別人做功,便也心血來潮,頓起熱心,跟了來學,待熱潮一退,興致全無。三天打漁,倒要十天曬網,何功夫之前有?到頭來只能是一事無成,誤了青春,空余嘆惜。故要想求真功,必修堅定心。平時行功練拳,無論酷署嚴寒,還是生活環(huán)境變異,都勿使間斷,若練上些時,功夫無有長進,也不氣妥,堅心鍛煉,似此便是修煉堅定心,正是:立下堅定心,發(fā)此善性根,任憑云山重重路遙遠,求索無息得玄真。
(五)修寬容心
宇宙的博大,可以容萬物,玄妙在于寬廣無垠,因此能容萬物;大海之所以能匯納百川,原因在其謙下,因此能成為百川之王,人的心胸,應該象宇宙,似大海,寬廣可裝萬物,謙下可容百川。如此方能成為人中之杰,英中之精。
練禪門太級拳者,對世上平常之事,應能恭謙忍讓,決不持強斗狠,在武功上不應有門派之爭,虛心采各家之長,取別人之精華溶為己有,這樣對為人對武功都是極有益處的。
(六)修無畏心
對世上的“邪摩兇鬼”無所畏懼,愛憎分明,疾惡如仇。敢于揚善懲惡,扶正壓邪,敢“為人之所不能為,行人之所不能行”。
對人生路途上的困難險阻,亦當以無畏處之,方能闖關越障,笑迎萬般艱苦,終達理想之巔。
(七)修身
禪門太極拳的旨意在于通過修煉后,使人的體質更進一步強壯起來,生命力更進一步旺盛起來,轉弱而變強,人生春長在。
禪門太極拳是由基礎功(靜坐),拳術套路和輔助功(盤手、掌功等),三個部分組成。
靜坐(也叫坐禪),是相對的靜,是抱元守一,靜悟真我。能起到養(yǎng)氣安神,調和氣血,修養(yǎng)精神,調動青春活力的作用。
練太極拳是相對的動,是以心行氣,以意念操導姿勢,使周身上下無處不有氣流沖走。無處不受自己意念的支配而進行運動,從而修內壯外,強筋健骨,發(fā)達肌體,增長勁力,以達到“無量壽?!钡哪康摹?/p>
禪門太級拳的形成,是一個由靜而動的過程,那么我們練這個拳,就要遵循一個先靜后動的原則。靜是靜坐,是“無極”功。動是行拳,是靜極而產生的功。學拳時,先學靜坐,后學套路。練拳時,先靜站片刻,爾后行拳,如此效果極佳。
三、禪門太極拳基礎練習
(一)基本手形、手法
學習禪拳首先要掌握基本手形、手法和步形、步法。禪拳種的手形即手印,手印又成為印契,或單稱為印,常指佛教密宗修煉時,行者雙手五指或屈伸或開合所結的各種姿態(tài)。手印在佛教密宗里是屬于“三密”之一的身密,另外二密是口密(或稱語密)和意密(或稱心密)。觀音菩薩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與因緣,我們結與其相同的手印,就會產生特殊的身體力量和意念的力量。
通俗來講,所謂十指連心、心靈手巧,“練手即是練心,手巧妙即心靈利”,想控制自己的心,先控制好自己的手。手亂動者,心也亂。手貪心貪,心貪手貪,互相影響,不管好事壞事都是心想的、手去做的。知道心手,便知道了拳理。
手可拳可掌,可攻可守,可以根據進攻或防守的不同需求變換不同的手法去應對。一般的手法共有十二種:托、按、撩、捻、刺、擠、拉、纏、掄、撐、穿、翻、擺、列、崩、推、握、栽、鋸、滾、鉤、劈、搬、點、削、砸、盤。手形則主要有以下十二種:
1荷葉掌
五指自然舒展開,向前微屈,掌面凹如荷葉乘露珠。(圖1)
2柳葉掌
五指自然并攏伸直,掌面如槽,微向后翹,形狀如柳葉隨風擺。(圖2)
3金剛拳
四肢卷曲緊握,拇指屈壓在中、食二指中節(jié),拳面平齊,堅若金石。(圖3)
4蓮花拳
五指從小到大依次屈卷緊握,拇指蓋在中、食二指之間,拳面錯落有致,形若含苞待放的蓮花苞。(圖4)
5拈花手
拇指與食指指尖相拈,形狀如拈花。(此手也稱“拈香手”。)(圖5)
6寶劍手
中、食二指并攏伸直,拇指扣壓于無名指,小指緊隨無名指彎曲,手形似利劍刺出。(圖6)
7跋折羅手
拇指與中指相拈,無名指屈隨,小指、食指伸展,形狀似手持跋折羅(“跋折羅”,梵語mudra,即金剛杵,一般指三股金剛杵)。(圖7)
8指地手
拇指與食指伸直向下垂指地,其余三指自然彎曲。(圖8)
9寶瓶手
五指屈握成空心拳,食指微凸,形狀如端杯、握瓶。(此手也稱“寶螺手”)(圖9)
10禪定手
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掌心重疊,兩拇指尖輕觸。(圖10)
11合掌手
兩掌相合,指尖向上,虛心虛含。(圖11)
12玉鐮鉤手
以食指為尖,其余四指向食指屈攏成鐮刀形,又似明月如鉤當空懸掛。(此手也稱“鐵鉤手”)(圖12)
(二)基本步形、步法
少林拳譜上有云:“出手以手為妙,進步以步為奇?!辈?,乃人體萬力之源頭。顧名思義,步也就是人體基礎的基礎,立禪就已經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禪太極要求步之出入、落地、進攻、后退都穩(wěn)如泰山,弓、馬、虛等步形要輕盈敏捷、變換靈活。
步法主要有鉤、鏟、踢、掛、蹬、踹、擺、震等九種形式;而步形則分以下八種:
1自然步
十趾自然攤開,兩腳平行比肩稍寬,雙膝松直。(圖13)
2馬步
十趾抓地,兩胯曲膝,雙腳比肩寬,兩膝暗合內扣。(圖14)
3弓步
重心前重后輕,步伐分為三七分或四六分成,雙腳夾角為45度左右。(圖15)
4獨立步法
單腿支撐全身重量,另一腿提膝與腰平,腳尖繃直,腳心涌泉穴對著支撐腿膝部。(圖16)
5交叉步
雙腿交叉,兩腳與肩稍寬,雙膝彎曲。(圖17)
6盤步
雙腿交叉屈卷,身體下沉半坐,后腳跟離地。(圖18)
7虛步
身體重心放在右腳,左前腳腳尖輕點在左前方,落胯屈膝。(圖19)
8丁字步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右腳豎起,腳尖輕點在左腳右側少許,蹲身屈膝。(圖20)
注:此為禪門太極拳的基本手形、手法和步形、步法,供各位愛好者作初步了解。全套練習方法,可以參照慧光居士編著的《禪門太極拳》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