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卓群
(蘇州科技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9)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始于20 世紀7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 研究工作壓力時提出,用以描述工作中的個體所體驗到的長期的情感消耗、身體疲勞、工作投入降低、工作成就感降低等一系列負性癥狀。研究者公認的“工作倦怠”的定義是由美國人Maslach 與Jack 提出,即:在以人為服務(wù)對象的職業(yè)領(lǐng)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癥狀[1]。情感耗竭是指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喪失;去人性化指個體對待服務(wù)對象的負性的、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tài)度;個體成就感降低指個體的勝任感和工作成就的降低。當個體長期處于工作壓力之下,無法解脫,期間沒有緩沖資源,又得不到支持系統(tǒng)幫助時,不可調(diào)節(jié)的壓力會發(fā)展演變?yōu)楣ぷ骶氲 ?/p>
高校輔導員從事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有較高難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情感,且工作中經(jīng)常重復(fù)大量繁瑣單調(diào)的事務(wù)性工作。在現(xiàn)有的工作機制下,輔導員身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如繁重的工作量、角色負擔過重、職業(yè)認同需要等,會使輔導員出現(xiàn)生理、心理上一系列不良反應(yīng),進一步導致工作倦怠。而輔導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工作,對大學生的學習發(fā)展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輔導員工作倦怠,對改善其工作狀態(tài)、提升其工作動力和工作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影響工作倦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個體自身和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同的人、事和物。其中,作為以個體為中心,個體及其周圍與之有聯(lián)系的人們以及他們之間的社會互動關(guān)系所構(gòu)成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影響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2004,程虹娟),擁有較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人身心更加健康,且不易工作倦怠。
歸因方式,又稱歸因風格(Attributional style),是指個體習慣對發(fā)生的事件原因做何解釋的傾向性。面對沖突與挫折時,歸因方式對于維持個體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倦怠的產(chǎn)生過程以及克服倦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張立雙,2011)在本研究中,我們旨在考察輔導員工作倦怠狀況和特點,并選取社會支持和歸因風格兩個因素,研究其與輔導員工作倦怠的相關(guān)狀況。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江蘇省5 所高校的178名輔導員,用個體施測方法進行問卷調(diào)查。正式發(fā)放問卷共178 份,收回問卷175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61 份,回收率98.31%,有效率90.45%。
(1)李永鑫博士編制的工作倦怠問卷CMBI(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共計15 個項目,分耗竭、人格解體、成就感降低3 個維度測量個體的工作倦怠情況;每個維度為5 個項目,采用7 級計分,由1 到7,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維度為反向計分。問卷的同質(zhì)信度為0.611,分半信度為0.672,可信度較高[2]。
(2)肖水源于1986年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共有10 個項日,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 個維度。第1—4,8—10 條:選擇1,2,3,4 項分別記1,2,3,4 分;第5 條,無=1 分,極少=2 分,一般=3 分,全力支持=4 分;第6,7 條,無任何來源=0 分,回答“下列來源”者,有幾個來源就記幾分??偡?,即10 個條目評分之和;客觀支持分:2,6,7 條評分之和;主觀支持分:1,3,4,5 條評分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 條評分之和。
(3)歸因方式問卷(ASQ)。Seligman,Abramson,Semmel& von Baeyer1979年編制的ASQ(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該問卷由12 個不同的假設(shè)情境組成,其中包括6 個正性情境和6 個負性情境。問卷采用7 級積分,在正性情境中1 為最低得分,7 為最高得分,負性情境中則反之。正性情境和負性情境獨立評分。問卷信度在0.39—0.64之間,信度較高。
依據(jù)李永鑫等依據(jù)研究所得臨界值(耗竭分>25,人格解體分>11,成就感降低分>16),將從業(yè)人員的工作倦怠分為四個水平,即:零倦怠(三個因素上得分均低于臨界值)、輕度倦怠(某一因素上的得分高于臨界值)、中度倦怠(兩個因素上的得分高于臨界值)和重度倦怠(三個因素上得分均高于臨界值)。參照該標準,我們考察了不同倦怠水平的輔導員檢出率,具體結(jié)果見表1。
表1 不同工作倦怠水平的輔導員檢出率
由表1 可知,在本研究中,高校輔導員工作倦怠檢出率為88.20% (142/161),其中輕度倦怠占倦怠總?cè)藬?shù)的40.84%,中度倦怠占52.11%,重度倦怠占7.05%。
在情感耗竭、人格解體、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總分4 個維度上的得分,男性輔導員均高于女性輔導員。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在人格解體上,不同性別的輔導員存在顯著差異。在工作倦怠總分上,不同性別輔導員存在較為顯著差異。在情感耗竭、人格解體、成就感降低和工作倦怠總分上,不同工作年限的輔導員存在顯著差異,0—2年為最低,5年以上為最高。在情感耗竭、人格解體、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總分4個維度上的得分,本科院校輔導員均高于高職院校輔導員。獨立樣本T 檢驗表明,在人格解體和成就感降低維度上,不同性質(zhì)的高校輔導員存在較為顯著差異,在工作倦怠總分上,不同性質(zhì)的高校輔導員存在極其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輔導員工作倦怠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珋x±s)
社會支持中各維度與工作倦怠各維度均成負相關(guān);歸因風格中,積極歸因、積極歸因方式-消極歸因方式與工作倦怠各維度成負相關(guān),消極歸因與工作倦怠各維度成正相關(guān),見表3、表4、表5。
表3 高校輔導員歸因方式的總體傾向
表4 高校輔導員的社會支持狀況
表5 歸因風格、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間的相關(guān)
分別以情感耗竭記分、成就感低落記分、人格解體記分為因變量,以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婚姻狀況、積極歸因方式、消極歸因方式、積極—消極歸因方式、客觀社會支持、主觀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為自變量,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進入回歸方程的標準為α=0.05,剔除變量的標準為α=0.10,結(jié)果見表6、表7、表8。
表6 情感耗竭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
最終進入方程的有三個變量,即影響情感耗竭記分的主要因素有消極歸因方式、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
表7 成就感低落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
最終進入方程的有兩個變量,即影響成就感低落記分的主要因素有客觀支持和積極—消極歸因方式。
表8 人格解體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
最終進入方程的有兩個變量,即影響人格解體記分的主要因素有主觀支持和積極—消極歸因方式。
由此可見,影響輔導員情感耗竭的因素依次為消極歸因方式、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采取越消極的歸因方式,客觀社會支持越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越低,情感耗竭越嚴重。影響輔導員成就感低落的因素為客觀支持和積極-消極歸因方式,客觀支持越多,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歸因方式,成就感就越高。影響輔導員人格解體的因素為主觀支持和積極歸因方式,主觀支持越多,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歸因方式,人格解體的程度就越輕。
[1]Leit ,J. Distinet Models of burnoutt and commitment amongmen and women in the military[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94,30(1):63—82.
[2]李永鑫.三種職業(yè)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較研究:基于整合的視角[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5.
[3]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chǔ)與研究應(yīng)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4,4(2):98—100.
[4]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測量[J].心理科學,2003,26(3).
[5]朱小茼,李建明,張郢,等.高校教師應(yīng)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guān)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6):664—665.
[6]呂鄒沁,凌輝.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yè)倦怠的關(guān)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9):1 344—1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