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鶯
“快吃,聽到嗎?否則你等會兒休想看電視!”
“嘴巴里的咽下去,我手里這勺等到現(xiàn)在。嘴巴給我動起來!”
“寶寶啊,快點好伐,微波爐里轉(zhuǎn)三趟來,冷的吃下去胃要壞掉的。”
“明天開始,吃飯前什么零食水果都不許吃了!”
……
這些臺詞是不是很熟悉?家有小孩的幾乎都有深切體會。其實這些情況還算好的,至少孩子還是坐在位子上愿意配合的;還沒算上那些拿著小碗在后面追,一邊看電視一邊喂,一邊玩玩具一邊喂,滿大院追著喂的。曾幾何時,一日三餐猶如慘不忍睹的戰(zhàn)爭,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戰(zhàn)爭。孩子的吃變成了大人的主觀愿望,喂變成了一種成人賦予自身的、至高無上的、神圣的使命。記得曾聽一位老人家得意地夸贊,今天孫兒一頓吃干凈了,她這一天都舒坦。
說這些話,決沒有什么批評指責(zé)、萬人皆醉我獨醒的意思,之所以能把這“喂與被喂”的場景刻畫得“入木三分”,是因為我們家也免不了俗。 如今很少有孩子對食物有興趣。他們還沒餓時就被喂,飽的時候還在被塞,沒有饑餓感,怎會對食物有興趣。而我們大人呢,我們更多關(guān)注吃什么,而忽略了怎么吃,或者怎么讓他們自己吃。
我常常琢磨著女兒們到底對什么樣的食物感興趣、有期待。怎樣去表現(xiàn)食材才能讓低齡的孩子有主動去感知食物的意愿。利用周末有限的休息時間,我親自去嘗試,試圖把吃變?yōu)榭鞓返捏w驗、游戲的方式。
食物的“FF原則”
概括來說,我總結(jié)出一個“FF原則”,即finger food,用手指易抓取的食物的意思。可以用兒童發(fā)展心理學(xué)的理論來論證:孩子從出生到5歲前都是運用直觀行動思維來感知事物,他們對眼前事物的感受、認(rèn)知、興趣、喜惡來自于行動操作的體驗。顯然,他們不會因為“蔬菜很有營養(yǎng)”,“吃了會長高”這樣的道理而主動接受食物、喜愛食物。雖然我很崇拜網(wǎng)絡(luò)上那些大師級媽媽的Hello Kitty便當(dāng)、奧特曼便當(dāng)、小黃鴨米飯,那可都是藝術(shù)品,雖對小童有一定的視覺沖擊,但不是每一位像我這樣奔波于家與公司的媽媽,都能有時間閉門修煉的。
明白了這點,我在為孩子備餐時,做些簡單的改變,把食物變成“finger food”,情況就大不一樣。舉些具體的例子吧。
首先說條狀的,特征:細(xì)細(xì)的、長長的。胡蘿卜切條上鍋蒸;芥藍(lán)切條熱水焯,迅速冷卻;黃瓜帶皮冷開水浸泡后切條;
接著說說餅狀的,特征:圓圓的、扁扁的。小塊雞胸肉,拍松壓泥,摻水上漿,搓圓壓扁,少油煎熟,這就是家庭版“上校雞塊”;土豆煮熟壓泥,洋蔥切碎、牛肉糜煸熟,混在一起攪拌,搓圓壓扁裹上一層面包粉,少油煎熟,就是可樂餅。
再來團(tuán)狀的,飯團(tuán)、餃子、餛飩、包子,都?xì)w入這類。
最后壓軸出場就是奇奇怪怪的不規(guī)則形狀。不規(guī)則?是用什么神器切的嗎?要有精湛的刀工嗎?答案是都不用,而且比起上述任何的烹飪方法都簡單。Pasta意粉,長的、尖管的、短管的、貝殼粉、蝴蝶粉、通心粉、字母意面、動物意面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在我們家,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問起大小喬“你們等會兒要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意大利面。
面對鐘愛的食物,我的姑娘們是不需要喂的,基本也不會存在浪費的情況。每每吃得忘乎所以時,都會直接上手,珍惜地?fù)炱鸬粼诓捅P邊的小肉碎,歪著腦袋舔著流淌在指尖的湯汁。
扯點題外的,要把Pasta意面做得好吃、有營養(yǎng),這精髓在就于這意式醬。一般傳統(tǒng)的歐洲主婦通常人手都會熟練掌握一至兩種看家的意粉醬,用古法的字母寫法手抄在黃黃舊舊的記事本上,字里行間還打著多出的補丁,那是對配方的修改。曾在我的很多德國朋友家都品嘗過她們引以自傲的祖?zhèn)髅丶肌?/p>
如今經(jīng)我改良的做給小朋友的那些,靈感大多取自于我記憶中仍有殘留印象的干酪菠菜醬、奶油蘑菇醬、三文魚南瓜松仁醬、蘆筍雞胸醬。
鼓勵孩子自己取食
看著孩子吃飯,對成人的忍耐度是一種極限挑戰(zhàn)。邋遢的小臉、周邊的一片狼藉、滿是殘渣湯汁的衣物、雙手。有潔癖的人定當(dāng)回避,就連一般人也要用理智控制住自己,避免不合時宜地提出幫助、隨意地干涉打斷。要知道吃飯是最基本的鍛煉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的活動。就我來說,接受的尺度也是慢慢拓寬的,我現(xiàn)在的極限是,可以忍受小喬用沾滿番茄醬的雙手抓捏自己的頭發(fā)。
鼓勵孩子自己取食,省卻了喂飯、催促吃飯的操心,但是多了一些善后工作。本質(zhì)上說,這善后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但相信我,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反復(fù)操作多了,心態(tài)就會變好。首先,你得抖落孩子身上的食物殘渣,迅速一把摟緊她,帶到水池邊洗臉洗手,到了夏天最極端情況的也就是洗頭洗澡了。再者就是花上20分鐘收拾餐桌周邊的爛攤子。不過比起孩子每一天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的吃飯習(xí)慣,當(dāng)你看著她想自己吃飯、喜愛吃飯、享受吃飯來說,這些體力勞動的代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不過要提醒下,意面的原材料是硬杜林小麥,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zhì)、高筋度等特點。雖有營養(yǎng)但不適合太小的嬰兒食用。稍大些的孩子可以適當(dāng)把意面煮軟些,一次也不宜吃過多,否則喝水后膨脹易引起腸胃不舒服。
此文的最后容我介紹一種零失敗、廣受小朋友追捧、也是最經(jīng)典的意式肉醬的做法。
經(jīng)典意式肉醬
用料:
意大利面條(形狀隨意)、番茄一個、牛肉糜250克、洋蔥半個、大蒜2瓣、馬蘇里拉奶酪
調(diào)味料:
橄欖油、番茄醬、鹽、羅勒粉、乳酪粉
做法:
1. 鍋中水煮開,滴入幾滴橄欖油,撒入一小勺鹽,放入意面。包裝上一般會有提示烹煮時間,這是適合歐洲人口味的半熟的狀態(tài)。給小朋友吃,建議適當(dāng)延長5~8分鐘時間。
2. 在煮面條的同時,在牛肉糜中加溫水、少量淀粉攪拌(這是為了把牛肉變嫩,處理不好的話牛肉粒干硬,小朋友嚼到會立馬吐出來);番茄劃十字放入開水汆燙,去皮切?。谎笫[切?。淮笏馀某赡?。
3. 撈出煮好的意面,立刻淋上橄欖油,拌勻打散,擱一邊備用。
4. 平底鍋放入蒜泥、橄欖油少許,放入牛肉糜煸熟變色,盛出。
5. 用鍋里的余油煸炒洋蔥碎,炒至洋蔥變軟出香味。
6. 再放番茄丁下去一起小火煸炒,至番茄起沙。
7. 倒入先前炒好的肉糜,加入適量的番茄醬一起翻炒。
8. 出鍋前,可選擇撒入馬蘇里拉奶酪、羅勒、黑胡椒、奶酪粉等調(diào)味,關(guān)火稍燜片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