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十二星座是個(gè)新鮮事物,在中國流行沒多久。其實(shí),早在隋朝時(shí)就有中國人信星座了。
十二星座源自古巴比倫,當(dāng)?shù)厝藢⒄麠l黃道從春分分隔開,分成十二等分,劃為十二宮。十二宮傳入古希臘后,與當(dāng)?shù)氐纳裨捪嘟Y(jié)合,形成了早期的十二星座;傳入印度后,又被佛經(jīng)所吸收。
隋朝開皇初年,天竺高僧那連提耶舍來到中國,他翻譯了一本《大方等日藏經(jīng)》首次提到十二星座。當(dāng)時(shí),十二星座的名稱與現(xiàn)在稍有不同,如:白羊叫特羊,雙子叫雙鳥。自此,十二星座在中國廣泛流傳,許多典籍中對(duì)十二星座的名稱都有不同記載。到了清朝,康有為在其著作《諸天講》中,將佛經(jīng)中的十二星座與西方十二星座做了對(duì)接,糾正了名稱,逐步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十二星座。 ? ? ? ? ? ? ? ? ? ? ? ? ? ? ? ?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