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曼,吳惠敏
(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合肥,230031)
長期以來,人們對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關注的比較多,而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度不高,特別是對留守婦女幸福感問題的關注更少。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幕會上,習近平主席對中國夢進行了深刻闡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1]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是美好鄉(xiāng)村建設的保障,提升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是美好鄉(xiāng)村建設的必然選擇,是美好鄉(xiāng)村建設的落腳點之一。所以,我們要更多地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幸福感是影響一個人是否幸福的主觀因素,其產生的源泉之一是德性,道德與幸福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中的一對重要范疇?!暗滦允侨诉\用理智或智慧根據其謀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的根本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為指向培育的,以心理定勢對人的活動發(fā)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動及其主體成為善的善品質,即道德的品質。”[2]30-31德性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分別是:利己的德性(包括自重、樂觀、剛毅、勤勞、節(jié)儉等)、利他的德性(包括善良、誠實、寬厚、感恩、關懷等)、利群的德性(包括務實、忠誠、敬業(yè)、進取、創(chuàng)新等)、利境的德性(包括環(huán)保、愛物、簡樸、文雅、沉穩(wěn)等)。一個人整體上德性好,他就具有了產生幸福感的基本源泉。因此,我們在關注留守婦幸福感的時候也要注意關注她們自身的道德素質。
本研究采取了走訪、問卷調查、網絡查取資料等多種途徑對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并以問卷為主要形式,選取了安徽省9個市的農村留守婦女進行抽樣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400份。問卷主要涉及個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夫妻關系、社會環(huán)境、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問題,共32個題目。從調查的結果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見表1):
表1 樣本構成(N=400)
年齡上,安徽省農村留守婦女以中年女性為主,處于30-49年齡段的約有59%;文化程度上,農村留守婦女的學歷大多為初中、小學,甚至未上過學,三者占總比重的約89%,由此可見,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家庭子女個數和需要照顧的老人數量上,大多留守婦女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狀態(tài)中,負擔非常大,最少需要照顧3個孩子的占26.2%,家里超過兩位老人的比率達到10%;經濟收入上,年平均收入集中在1-5萬的約占86%,因此,留守家庭經濟收入普遍偏低,經濟收入水平急待提高。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見表2),只有11.5%的留守婦女認為比較幸福,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感到滿意,70.5%的留守婦女對自己的生活基本滿意,但她們表示希望可以過得更好,18%的留守婦女則表示不滿意。由此可以看出,近90%的人認為自己生活狀態(tài)一般和不幸福,可見安徽省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指數不高。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客觀條件是幸福感的前提和源泉,因此一個人幸福感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幸福生活水平的高低決定的。“幸福生活的領域主要包括家庭生活、職業(yè)生活、個性生活和學校生活”[2]250,在本文主要談及前三點,因為家庭生活和諧、職業(yè)成功、個性生活豐富健康也是幸福的重要內容,所以下文根據調查結果(見表2)主要從家庭生活方面、職業(yè)發(fā)展方面、個性生活方面來反映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現狀。
表2 調查問卷部分問題(N=400)
家庭是人生活動的重要領域,對人生幸福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家庭和睦是幸福的重要體現,也是幸福的重要條件。影響家庭和睦的因素有五個方面:一是家庭的結構狀況;二是夫妻關系的狀況;三是家庭的經濟狀況;四是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狀況;五是家庭成員的品質狀況。下面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淺析:
1.經濟收入水平。從調查結果來看,留守婦女家庭平均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僅有13.75%,絕大部分家庭收入水平較低,急需幫助她們提高經濟收入。
2.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當被問及“您丈夫外出務工時,您會遇到哪些方面困難”時,55.75%的人選擇了家庭矛盾,且有62.75%的婦女認為她周圍的婦女和家里老人的相處關系一般,甚至關系緊張,這些反應了留守家庭婆媳之間關系緊張。除此之外,約有24%的留守婦女認為丈夫外出后他們之間的感情變壞了。這些現狀都反映出留守婦女家庭成員之間關系有待改善。
3.家庭成員的品質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當被問及“您村子里有不孝順父母的現象嗎?您怎么看”時,有64.5%的人選擇了“有,不支持”,5.75%的人選擇了“沒有”,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留守婦女都孝順父母,具有優(yōu)良的德性。然而,有19%的婦女選擇的是“有,無所謂”,從側面可以看出一些留守婦女不具備“孝”的德性,她們不認為孝順父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她們對幸福有著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好了就好,而忽視了家里其他成員的幸福,她們的德性有待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一小部分留守婦女認為她們的家庭生活是和諧的,大部分留守婦女家庭生活中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幸福感,使她們的幸福感降低。
職業(yè)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職業(yè)成功同家庭和睦一樣,是幸福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幸福的重要條件。影響職業(yè)成功的因素很多,一般說來主要有五個方面,即能力、知識、人緣、機遇與德性。根據調查結果,在這里我們主要從以下三點來談:
1.知識。根據調查結果顯示88.8%留守婦女的學歷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其中包括近26%的人沒有上過學??梢姡r村留守婦女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低,文化水平整體不高。
2.機遇。當問到“您希望政府部門在哪些方面給你提供幫助”時,43%的留守婦女選擇了“提供資金支持,幫助自己做做小生意”,54%的人選擇了“發(fā)展當地經濟,丈夫不用外出打工”??梢钥闯?,留守婦女們對未來的發(fā)展是很憧憬的,只是她們自身的能力和經濟條件有限,需要政府多多給予支持,為她們創(chuàng)造就業(yè)的機遇,幫助她們在職業(yè)方面取得成功。
3.個人的德性狀況。當被問及“您在閑暇時間一般會做什么”時,只有19%的留守婦女選擇了“做手工活”,約30%的留守婦女選擇了“打牌打麻將”。這里面不乏一些留守婦女沉迷于打牌打麻將這樣的娛樂活動,并不是她們沒有事做或找不到工作,只是懶于付出勞動,甚至疏忽了對孩子和老人的關心和照顧。
因此,大部分的留守婦女除了日常事務外,并沒有從事職業(yè)活動,并且她們不具備職業(yè)成功的一些內在和外在條件,這種現狀會使她們感到生活沒有依托感,從而使她們的幸福感降低。
個性生活越來越成為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領域,個性生活的健康與豐富也越來越成為個人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豐富的個性生活可以使人生更豐富多彩,可以為人生增添樂趣和情趣,也可以提高人的自我認同感。影響個性生活健康豐富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環(huán)境、生活條件、文化程度、思想觀念、德性等,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1.生活環(huán)境。調查結果顯示,29%的留守婦女會在閑暇時間打牌打麻將,并且77.25%的人說當地政府從來沒有舉辦過“送戲下鄉(xiāng)”、“廣場舞”等娛樂活動來豐富她們的生活,可見大部分留守婦女生活的環(huán)境不利于她們發(fā)展健康豐富的個性生活。
2.思想觀念。思想觀念是影響一個人個性生活的內在決定因素。從調查的結果發(fā)現,26%的留守婦女對政府是否舉辦“送戲下鄉(xiāng)”、“廣場舞”等娛樂活動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她們還沒有個性和個性生活的觀念,傳統(tǒng)保守的思想觀念較為濃厚,并沒有意識到個性生活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德性。個性生活領域一旦缺乏德性,必定會出現問題。調查結果中有29%的留守婦女會在閑暇時間打牌打麻將,如果她們不進行節(jié)制,一味沉迷于此,就勢必會忽視對家人的關懷,從而影響和家人之間的相處關系。當被問及“您對婚外戀問題怎么看”時,2.25%的留守婦女選擇了“可以接受”,14.5%的人選擇了“無所謂”,如果這一部分留守婦女不具備自重的德性,那么就很有可能使她們陷入不道德、不健康的個性生活狀態(tài)。
通過以上對農村留守婦女的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婦女所生活的家庭社會環(huán)境并不和諧,在職業(yè)上沒有取得成功,個性生活也不十分豐富,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幸福感,從而反映出她們幸福感較低的現狀。
幸福感的產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客觀上過上了好生活;二是要對這種生活有反思和回味。[2]244通過以上對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普遍較低,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淺析導致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較低的原因。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的綜合素質較低,她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會缺乏一些優(yōu)秀的美德。如:一些留守婦女缺乏勤勞的德性,她們沉迷于游手好閑的生活,沒有勤勞致富的精神;一些留守婦女缺乏感恩的德性,調查問卷顯示有19%的留守婦女對不孝順父母的現象報無所謂的態(tài)度,她們不孝順父母,把傳統(tǒng)的孝義之道丟棄一旁;甚至有一小部分的留守婦女自我珍重意識不高,導致婚外戀問題的發(fā)生。德性是幸福感產生的源泉之一,每一種德性都能為幸福添磚加瓦。每缺乏一種德性,幸福就會缺少一種保障,因為德性是實現幸福的主要手段。一個人整體上德性好,他就具有了幸福的基本內容,就具有了產生幸福感的源泉,反之,則會降低他的幸福感。因此,農村留守婦女自身道德素質較低,德性水平不高是降低她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要加大對留守婦女的關注力度,特別是促進留守婦女自身道德素質的提高。
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集體是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和睦是幸福的重要條件,而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家庭生活并不和諧。不和睦的家庭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矛盾,如我們常見的婆媳矛盾、妯娌矛盾、夫妻矛盾等,這些矛盾會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從而降低生活質量。特別是在農村留守婦女家庭中,留守婦女長期與丈夫分居,會導致兩人之間感情變淡和默契度降低(高達24%的留守婦女認為丈夫外出后和他之間的感情變淡),再加上留守婦女在家里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父母、教育孩子,壓力非常的大,這樣會使她們情緒更加不穩(wěn)定,更容易與家里的其他成員發(fā)生矛盾。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煩惱不斷、矛盾不斷、爭吵不休的環(huán)境中,那么他也無心去做其他的事情,也不會對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的家庭氛圍大部分都比較緊張,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樣不和諧的家庭生活給她們的幸福生活大大地打了一個折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她們的幸福感。
“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根本因素?!保?]經濟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經濟是否獨立也是影響農村留守婦女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如果有了充足的經濟收入且歸自己支配,那么他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自己額外的需求,其幸福感會上升。而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在家里要做家務、下地干活、照顧老人孩子,閑暇時間較少,很少從事額外的工作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并且當地能夠提供的工作機遇也很少。她們的經濟收入不高,且來源單一,大多是丈夫外出打工的收入和農業(yè)收入。并且這些收入主要用于家庭支出,用于她們自我需要和發(fā)展的較少。因此,農村留守婦女在經濟上是不獨立的,她們很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買一件漂亮的衣服;買一件漂亮的首飾;與親人朋友外出郊游等。這就使得她們的生活缺乏情趣,這種情況會導致她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會使她們的幸福感降低。
“休閑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所以說,留守婦女的閑暇活動不僅具有娛樂功能,還有助于提高她們的生活質量、提升其幸福感。但是,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精神生活缺乏的問題,她們在閑暇時間大都是看電視、和鄰居聊天、打牌打麻將等,很少有其他的娛樂活動。據問卷顯示,高達78%的留守婦女表示當地政府從未舉辦過“送戲下鄉(xiāng)、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并且村里面普遍缺乏必要的公共文藝活動設施,精神文明建設相對落后。所以,農村留守婦女豐富精神生活的方式比較單一,渠道也很狹窄。這就導致了她們精神生活缺乏,減少了她們可以緩解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的渠道,使得她們的愉悅感降低。此外,精神生活的缺乏也容易導致留守婦女內心空虛。留守婦女生活負擔重,再加上缺乏健康的精神生活,使得她們的壓力無處釋放,身心無法得到適時的放松,從而使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降低。
除以上這些原因之外,還包括社會對家庭婦女職業(yè)的不認同。社會上把照顧家庭作為一份工作的認可度不高,留守婦女對家庭的付出不能得到社會及家人的肯定。再加上,當今社會為女性提供的職位很少,尤其還對女性年齡進行限制,因此留守婦女少了很多工作的機會。既不能得到家庭及社會的認可,也不能平等得到工作機遇,這些都是導致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較低的原因。
幸福感就是對自己客觀上已過上好生活的狀態(tài)進行反思和回味所產生的愉悅感。[5]德性是幸福的前提、保障、動力和源泉,農村留守婦女自身道德素質提高的過程,也是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提升的過程。而且,對幸福的追求有助于德性的養(yǎng)成和完善,也有助于德性的維護。因此,我們在關注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提升的同時,不僅要注重改善其生活的客觀條件,也要關注她們自身德性的提高。據此,根據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較低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特別是基層婦女組織要切實關心農村留守婦女的疾苦,減輕她們的生活負擔,把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要結合留守婦女遇到的實際問題給予特定的幫助,并為解決農村留守婦女的實際問題加大政策性投入和資金支持。對那些想要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留守婦女可給予資金支持和開展免費知識技能講座,并且可以對擁有傳統(tǒng)手藝的婦女提供政策支持,幫助她們宣傳、吸引客流。也可利用本地資源、環(huán)境等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本土經濟,使農民工回鄉(xiāng)就業(yè)。比如增加貸款額度、提供技術指導等,鼓勵農民工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既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fā)展,促進美好鄉(xiāng)村建設,也可以減輕留守婦女的壓力。此外,“政府部門應該繼續(xù)加大和推進對民生問題的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效率”。[6]政府只有切實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辦事效率,真正從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出發(fā),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
精神文化生活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道德追求,加快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當代農村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相當缺乏,當地的基層組織應該積極組織留守婦女參與文化活動。開展易學、愉悅身心的文體活動,如健身操、廣場舞、大秧歌等,可以緩解留守婦女精神上的壓力。也可通過建立圖書閱覽室、農村音像社、鄉(xiāng)村放映隊等方式,為留守婦女群體送書下鄉(xiāng),送影下鄉(xiāng),傳播和共享文化資源,提高她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各地婦聯也可組織有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比如開展趣味運動會,組織評選“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兒媳”等,這不僅有利于加強留守婦女之間的交流、豐富她們的文化生活,也有助于形成孝親敬老的社會風氣。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建設娛樂休閑設施,寓教于樂,讓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和思想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首先要發(fā)揮村委會的作用,村委會要提高對留守婦女群體的重視,加強對留守婦女的管理,主動了解她們的實際生活狀況和需求,主動幫助她們解決生活困難,并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她們的難處。積極協調有助于農村留守婦女發(fā)展的各種資源,有利于及時為她們提供有效援助。其次就是要發(fā)揮各級婦聯的作用,各級婦聯要成為留守婦女的“貼心人”,發(fā)揮關愛作用,為留守婦女排憂解難,積極提供幫助,使得農村留守婦女在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尋求婦聯的幫助。最后就是要發(fā)揮當地能人團隊的帶動作用,有些地區(qū)會有許多致富能手,這些能手可以為當地的留守婦女提供創(chuàng)業(yè)咨詢,帶領她們致富。社會團體在幫助農村留守婦女提高幸福感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帶領留守婦女創(chuàng)業(yè)、實現就業(yè)方面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因此,各級社會團體要積極主動發(fā)揮它們的引領作用。
“良好的家庭關系是留守婦女應對難題的精神支柱與實際支持的主要來源。”[6]因此,留守婦女要處理好與家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氛圍。同時,家庭成員自身要具有感恩、關懷、負責的品德,弘揚傳統(tǒng)美德,善待家人,冷靜處理家里的矛盾,改善關系,盡量減少矛盾的發(fā)生。家庭成員之間要加強交流,善于傳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減少分歧。在家庭中夫妻之間的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道德角度看,夫妻之間的愛情生活是家庭生活幸福的主要標志”。[7]因此要提高幸福感水平,建立夫妻之間的良性溝通機制尤為重要。相關政府部門應推行農民工帶薪休假制度或定期探親制度,使農民工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回家探親。這樣能夠加強夫妻雙方的情感交流,從而維持婚姻和諧。留守婦女也要多與老人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體會他們的感受、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對待孩子也同樣要細心呵護。當然,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和體諒彼此的難處,只有這樣才會促進家庭和諧。村委會也可組織家庭競賽等活動來促進家庭成員之間交流,為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搭建一個橋梁。
幸福感的來源之一就是德性,是決定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內在因素。古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道德與幸福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我們要想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就要從提高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的道德素質入手,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農民道德素質是農村整體發(fā)展評價的基石”。[8]我們要結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變她們不好的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引領她們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提高道德素質。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百善孝為先”、“和為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思想,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思想。村委的基層組織要采取農村留守婦女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形式,大力宣傳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體現時代精神的高尚德行,對她們進行宣傳教育??稍诖謇锩嬖O置宣傳欄,宣揚一些傳統(tǒng)的美德,使農村留守婦女能夠經常看到,提醒她們自省。開展“五好家庭”、“先進個人”、“道德模范個人”等活動給大家樹立榜樣,間接地影響留守婦女的言行,從而美化她們的內心。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載體,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先進道德思想,倡導文明新風,使留守婦女的思想得到共鳴、心靈得到美化、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農村留守婦女作為個體是連接一個家庭的紐帶,作為一個群體是推動美好鄉(xiāng)村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提升既有利于家庭的和諧相處,也可以推動和諧鄉(xiāng)村、美好鄉(xiāng)村的建設,我們要加大對農村留守婦女的關注力度,促進偉大的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2]江暢.德性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李云.中國夢背景下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問題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5(2):41.
[4]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M].康箏,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5]梁洪松,等.中國留守婦女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120.
[6]李昌俊,賈東立,孟悌清,等.農村留守婦女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調查及對策[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3(07):221-224.
[7]羅國杰.倫理學(修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10.
[8]向誠娜.和諧社會視野下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