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轟動一時的鄭州老太“以房招女”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隨著其繼女張清在論壇的爆料,重新打破了沉寂,讓人們了解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無力照顧老伴以房招女 2012年元宵節(jié)過后,鄭州市隴海路與伏牛路附近的鄭州人力資源市場,貼滿了招聘啟事。其中,一則啟事引起了許多求職者紛紛駐足,啟事的內容是:
本人劉桂玲,68歲,一生無兒無女,老伴臥病在床,因我年事已高,有病在身,照顧起老伴來有心無力?,F(xiàn)誠征正直、善良的女子作為女兒,如果對方能順利通過面試,本人百年之后,將以兩套房產相贈。
很多人對這則“招女啟事”半信半疑,媒體隨即展開了采訪,于是,招聘女兒的當事人劉桂玲的身世也浮出水面。
劉桂玲1947年出生,高中畢業(yè)后在一家衛(wèi)校進修,后到河南漯河市水泵廠醫(yī)務室工作。第一次婚姻結束后,她獨自到鄭州開了家診所,經人介紹,和現(xiàn)在的老伴張連發(fā)結了婚。張連發(fā)畢業(yè)于河南農業(yè)大學,后來到河南省農科院做研究工作。
三年前,張連發(fā)中風癱瘓在床,需要有人陪伴。劉桂玲把老伴安置在診所,一邊行醫(yī)一邊照料老伴。隨著年事漸高,她又患上了帕金森綜合征,照顧起老伴來更是力不從心,于是,劉桂玲想出了招聘女兒的主意。
當?shù)孛襟w刊出劉桂玲招女的消息后,應征者紛紛打來電話,最多的時候,劉桂玲一天就要接到幾十個電話,這些電話不僅來自省內,還有其他省份的應聘者。
應征者問得最多的是:怎樣才能成為她的女兒?劉桂玲回答說,想成為她的女兒,必須“試用”一段時間,如果“試用期”表現(xiàn)讓她滿意,雙方投緣,就可以簽訂協(xié)議。
除了電話詢問者,上門應征的更多。有時,劉桂玲一天要接待十多個應征者。為了贏得劉桂玲的好感,不少應征者帶著禮物,見了劉桂玲阿姨長阿姨短叫個不停,有的放下東西就幫著劉桂玲做這做那。接待的應征者多了,劉桂玲發(fā)現(xiàn),大多應征者奔著她的房產而來。
繼女接受采訪痛陳家事 劉桂玲的招女行動過去了一年,仍未確定合適的人選。外界漸漸有了閑話,說劉桂玲耗這么長時間,仍沒找到合適人選,她哪里是在招聘女兒,不過是變相在招“免費保姆”罷了。
就在人們對劉桂玲的招女行動議論紛紛的時候,一則發(fā)在鄭州市熱門論壇里的網(wǎng)帖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一個網(wǎng)名“隨落花一同流去”的網(wǎng)友發(fā)帖說,劉桂玲是個大騙子,她雖然無兒無女,但她現(xiàn)在的丈夫有4個女兒。繼女去看望父親,都被她罵了出來。試想一下,一個連丈夫的女兒都容不下的老太太,卻打著贈送房產的名義招女兒,這樣的可信度能有多少呢?
“隨落花一同流去”在帖子的最后,還這樣寫道:“別問我是誰,我對此事最有發(fā)言權!”
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網(wǎng)帖中的爆料,劉桂玲承認丈夫有4個女兒。然而,她又激憤地說,丈夫的4個女兒早就和老伴不來往了,老伴臥病在床三年來,她們也從未露面,并聲言父親的生死與她們無關。劉桂玲說,老伴名義上有4個女兒,可這些孩子從不盡贍養(yǎng)義務,有與沒有其實沒什么兩樣。
對于劉桂玲的說辭,媒體費盡周折找到張連發(fā)的女兒求證。張連發(fā)的4個女兒推舉最小的妹妹張清作為發(fā)言人,接受了采訪,張清吐露的事實,讓人們又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張清說,她們姐妹4人,因為父親張連發(fā)重男輕女,父母最終因為感情破裂分了手。
父母離異后,張清姐妹4人跟隨母親一起生活。2007年,鄭州市金水區(qū)政府對她們居住的燕莊村進行開發(fā),燕莊村地理位置優(yōu)越,張清姐妹分到了數(shù)套房屋作為補償,每套房屋價值不菲。
然而,讓張清姐妹沒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她們接到了法院傳票,說是父親把她們告到了法庭。經過了解,她們才知道,繼母劉桂玲以父親是當年她們姐妹所住房屋宅基地的主人為由,要求擁有她們分得房屋產權的一部分。
親情怎堪如此蹂躪 張清說,她們姐妹4人對父親的行為非常氣憤,遂聘請律師應訴,官司打了兩起兩落,最終以她們勝訴為結局。雖然贏了官司,她們對父親卻傷透了心。
訴訟之前,張清姐妹和父親也有過接觸。張清說,父親盡管當年做過傷害家庭的事情,但那份血緣親情是抹殺不掉的。有一年中秋節(jié)前,張清和兩個姐姐提著禮物去看望父親,父親很開心,卻被繼母惡言惡語趕了出來,自此,她們很少再登父親家門。
2012年,父親中風癱瘓在床,張清姐妹帶著東西去探望父親。沒想到,繼母卻把她們所帶的禮物扔出門外,并吼著讓她們“滾!”無奈,張清姐妹只得退了出來。
沒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當?shù)孛襟w報道了繼母大張旗鼓招聘女兒的消息,讓張清姐妹大為震驚。張清認為,連繼女都接納不了的人,怎么可能接受與她沒有任何關系的女子做女兒呢?于是,她就用“隨落花一同流去”的網(wǎng)名在網(wǎng)上發(fā)帖,呼吁大家不要上劉桂玲的當。
對于張清的說法,一直在風口浪尖上的當事人劉桂玲卻有另一番說辭。她說,她和張連發(fā)再婚后,看到張清姐妹生活得很艱難,經常接濟她們。然而,張清姐妹對她卻很不友好,為了家庭和諧,她也只能忍氣吞聲。
劉桂玲說,當初張清四姐妹想蓋一幢樓房出租,因為手頭拮據(jù),不得不四處借貸。劉桂玲主動對丈夫說,她這么多年開診所,攢了不少錢,不如拿給她們蓋房吧!老伴對她的大度非常感激,就分兩次給了4個女兒30萬元,幫助她們蓋起了5層樓房用于出租。
2007年,得知張清所在的燕莊村進行拆遷,政府給拆遷戶補償了多套房子,這些房子因為處于黃金地段,價值不菲。劉桂玲覺得自己當初提供給了她們30萬元用于建房,現(xiàn)在女兒們得到了高額補償,理應把以前的資助款還給她,沒想到,4個女兒不認賬,她一氣之下,才以老伴的名義把4個女兒告上了法庭。因為當初給繼女們錢沒讓對方立字據(jù),才致使官司敗訴。因為這場訴訟,老伴的4個女兒徹底與老兩口斷了來往。
張清和劉桂玲的兩種說辭,給世人留下難解的迷局。然而,事情的真相只有一個,孰真孰假也只有當事人最清楚。我們更想說的是,如果雙方都能抱著寬容的心態(tài),以親情為重,事情的結局仍可能會有另外一種走向。(文中女兒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