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一、課題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新課改的實施對恪守成規(guī)的傳統(tǒng)教學無疑是一種沖擊,無論從教學理念或是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材的編寫和解讀都給廣大美術教師煥然一新的感覺,為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而教材中出現(xiàn)的陌生資源對許多農村學生來說沒有感同身受的體會,致使教學中依然是照本宣科,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
2、研究目的。一是可以挖掘整理地方美術文化資源,并豐富農村美術課堂教學資源;二是探尋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學科的終身學習能力的優(yōu)良模式和教學方法;三是尋找課堂美術教育與課外美術教育的銜接點,使美術課堂教學活動得以有效的拓展四是豐富了學生美術活動,使學生能將所學到的美術知識、技能與生活有機的結合,真正理解“美源自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的真諦,成為生活的有心人;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2.傳承歷史文化的需要;3.道德美育的需要;4.新課改的需要。
二、國內外有關同類課題研究的概述
近年來,許多地方的美術教育工作者已開始意識到合理開發(fā)利用當?shù)厮囆g文化資源的重要性,開展了對地方藝術文化進行收集、整理、開發(fā)、利用的工作,并通過教學實驗做了教學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接下來,我們將在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如何更好的借助地方文化有效開展農村美術活動,尋找課堂美術教育與課外美術教育的銜接點,尋找呈現(xiàn)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最佳方式,使美術課堂教學活動得以有效的拓展,使學生正確理解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觀念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關系。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走訪法——走入鄉(xiāng)村尋訪民間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根源,收集第一手資料;
考證法——到文化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部門查詢資料,以對收集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料做進一步考證,核實其真實性和確切性;
資料分析法——分析被考證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料,以確定其對美術教學的可用性;
思辯法——提出將收集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料編入美術教材的方式;
實踐法——將收集的民間藝術文化編成美術教案并應用于實際課堂教學。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經(jīng)過
我們努力嘗試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尋找真正有效可行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能力。在研究中我們將課本文本知識與課外生活素材相結合,采用“課內教授方法進行研討論證,課外實踐探究收集資料”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一)課堂內,教師采用導學單形式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式開展自主學習與探究。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應該指導學生把握和熟識一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基礎規(guī)矩(如專心聽人發(fā)言,眼睛注視對方,以微笑點頭表現(xiàn)贊同;努力聽懂別人的發(fā)言,邊聽邊想,記住要點;為保證別人思維的連貫性,在別人發(fā)言時不要隨便插嘴打斷,如有不同意見,要耐心聽別人說完后再及時提出等等),從而有效的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二)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組內分工,開展微型課題研究實踐活動,探究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掌握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方式方法。
通過個體創(chuàng)作或小組合作等方式將自己理解的傳統(tǒng)藝術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作中,從實踐中讓學生將學到的“美”與生活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很好的解決了傳統(tǒng)美術與現(xiàn)代美術的融合問題,有效實現(xiàn)了拓展課堂教學、傳承民族傳統(tǒng)藝術文化、讓學生能將自己對美的理解還原于生活。
五、課題研究的的結果與分析
(一)以微課題形式引導學生對衢州地方傳統(tǒng)美術文化自主性探究學習是對課堂美術教學的有效實踐
地方鄉(xiāng)土文化的探究補充了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通過課堂內外知識的轉換,將課堂美術知識與生活自然的緊密銜接,真正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還原于生活”。
(二)以微課題形式引導學生對衢州地方傳統(tǒng)美術文化自主性探究學習深化了美術學習,轉變了學習的觀念和方式
一是課堂內以導學單為載體的美術課堂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先學意識,掌握了先學策略,還提升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它成為真正“以生為本”還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平臺;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課外微型課題的探究活動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學習;三是真正做到學習各取所需,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四是豐富美術課堂教學資源,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提高;五是美術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三)以微課題形式引導學生對衢州地方傳統(tǒng)美術文化自主性探究學習的過程也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
在對《以微課題形式引導學生對衢州地方傳統(tǒng)美術文化自主性探究學習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們積極探索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嘗試“以美術導學單為載體的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改革,尋找真正能做到“教師少教,但學生多學”、“解放教師,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解惑者”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研究課題提高了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教學水平,成功轉形為學習型和研究型的教師。
(四)以微課題形式引導學生對衢州地方傳統(tǒng)美術文化自主性探究學習活動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了地方傳統(tǒng)藝術文化
作為美術老師,讓學生接觸這些傳統(tǒng)的古老的藝術,讓他們能正確的、思辯的理解和欣賞這些凝聚了幾代人對生活的感悟的藝術。讓學生能結合現(xiàn)代的審美標準和設計理念,在傳統(tǒng)藝術美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借助地方鄉(xiāng)土文化開展的美術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教師對地方鄉(xiāng)土文化進行挖掘、開發(fā)和利用,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精心設計的美術探究活動,學生也參與到地方鄉(xiāng)土文化的挖掘、保護工作中,這就大大提高了地方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
(五)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經(jīng)常要用到實地走訪的方法,對此學生很多情況下無法正確理解和記錄,因而調查的結果很多時候是不準確的或者比較的膚淺。2.老師無法做到每個小組都跟蹤指導。3.過于忽略在技法、技巧上的要求。學生對各類材料的性能不熟悉。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衢州市柯城區(qū)石梁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