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耳機的技術發(fā)展了,價格提高了,你欣賞的感受卻不見得會成倍提高,因為更多的人反而不會選耳機和耳塞了!自問一下,我們在選耳機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考慮音質、音色、品牌、還是他們的參數(shù)?在選耳機的時候,自己的聽感重要,還是更受那些心理暗示的成分更重?早年,發(fā)燒友們選耳機,多半都是喜歡各個品牌獨特的韻味。實際上,各個品牌產品的音質差異,倒不如說是他們的音色差異更大。比如老一輩發(fā)燒友通常喜歡這樣總結,森海的厚重,AKG的清麗,鐵三角的圓潤,舒爾的華麗,音特美的冷艷,就像各色不同的美女,喜歡什么樣的風格,就選擇什么樣的,若能偶爾改改口味,也是不錯的體驗。
而現(xiàn)在,用戶們在買耳機和耳塞的時候,尤其是初燒,通常是不假思索地問上拋出一連串的問題“動圈還是動鐵?圈鐵混合嗎?三單元還是四單元?”是不是很像選手機?屏幕多大,像素多高,雙核還是四核。初燒們尤其喜歡用這種選手機的思維來選擇耳機。在不少人的眼中,動鐵比動圈好,圈鐵混合又比動鐵好,單元越多也自然音質更佳。如此思維定勢,在現(xiàn)在的耳機玩家中,并不罕見。倒不是說這種思維沒有道理,其實老燒們選擇耳機也看參數(shù),比如阻抗多高?靈敏度多少?但這主要是為了了解耳機是否容易推動,對匹配前端做到心里有數(shù)。音質這個東西,看參數(shù)是看不出來的,說白了,選擇什么耳機最終要靠發(fā)燒友們經常所說的一個詞—“耳朵收貨”。但用耳朵收貨哪有比參數(shù),比單元,比結構來得更直接,更無情,更具有摧毀性?!我是四單元,你是三單元,心理上你就輸了!所以現(xiàn)在不少人不求甚解,以為了解了所謂的動圈、動鐵、圈鐵、單元數(shù),就理解了耳機,就拿到了解開音質之謎的金鑰匙。然后便可以在各種論壇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揮斥方遒,評論耳機的音質好壞,素質和聽感……加上市面上某些耳機的定價正好迎合了這部分用戶的土豪心理,于是乎你情我愿,皆大歡喜。這讓我想起了汽車論壇上的“鍵盤車神”??赡荞{照都沒獲得,卻把各種車的參數(shù)倒背如流,然后便醉心于評論車的操控性、動力和推背感。耳機論壇里,何嘗沒有這種人?!
當然,人們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老式的調音風格,也不一定能滿足現(xiàn)代年輕人的口味。但不管人們的口味怎么變,要選擇耳機,用耳朵收貨才是最基本的道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就像你喜歡纖細骨感,他卻偏偏鐘情于豐滿圓潤,誰也說服不了誰。好吧,耳朵收貨,但這又牽扯出了更多的問題,就是很多人爭論不休的“要素質還是聽感?再形而上學一點,就是要監(jiān)聽還是要音染?”這就留到下回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