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灃
隋唐之時,長安佛教最為鼎盛,不但京城佛寺林立,雄奇秀麗的終南山也成為僧家建立寺院、棲身靜修的處所,故有“一片白云遮不住,蕩山紅葉盡是僧”之說。
佛教在中國,每以譯出經論而命名宗。
漢傳佛教現(xiàn)流行的有八宗,分別是:天臺宗(也稱法華宗)、禪宗(亦稱佛心宗)、華嚴宗、律宗、凈土宗、法相宗、三論宗、密宗等。除前兩宗形成于江南之外,后六宗俱發(fā)祥成長于長安,因而也有長安佛教之說法。
長安佛教六宗中,四宗祖庭在如今的西安市長安區(qū)。
興教寺
興教寺,又名“護國興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位于長安區(qū)杜曲鎮(zhèn)以東少陵原畔,距古城西安約20公里。
1961年,興教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列入西安地區(qū)八大開放寺院之一。今年,興教寺成為“長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遺產”22個點中的一個。
興教寺創(chuàng)建于唐高宗總章二年,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602年-664年)的遺骨遷葬地。玄奘法師圓寂后,初葬于滬河東岸的白鹿原,在大明宮即可望見。高宗李治在大明宮含元殿前遙望之而時動悲思,便于總章二年令遷葬于今址,建五層磚塔藏之,并隨即建寺,以示紀念。
唐肅宗李亨來此游覽,題塔額日“興教”,從此這座寺院名日興教寺。
在玄奘塔旁,分別是兩名高徒的靈骨舍利塔,右為窺基,左為圓測。前者是玄奘在玉華寺譯場的主要助手,后者是玄奘門下的新羅弟子,其在洛陽佛授記寺圓寂后,葬于龍門香山寺并起塔。其弟子分得部分遺骨,攜回長安,初葬于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上,后遷到興教寺。
法相宗由玄奘創(chuàng)立。玄奘圓寂后遺骨遷葬于興教寺并起塔,故興教寺與大慈恩寺同為法相宗的祖庭。
從唐到清,興教寺有據(jù)可查的修繕有過五次,同治年間(1865年),寺遭兵燹,寺成廢墟,只留三塔。
從民國十一年起,經住持妙闊等人的努力,建起了法堂、東西配殿、塔亭、僧寮以及大雄寶殿、藏經樓、圍墻和山門。
1959年,常明法師接任興教寺住持。常明法師權巧感召,說服紅衛(wèi)兵,讓興教寺免遭破壞,保護了八部大藏經和十多尊銅佛像,使興教寺的殿宇、法像完好無損,這在長安甚至全西安市都少有。
1984年春,常明法師升任興教寺方丈,此為建國后之首創(chuàng)。
自1982年始,常明法師對該寺進行全面整修和改建,多次大修、裝修大殿、經樓,建起了富麗堂煌的臥佛殿,將寺院破舊土墻更新為紅色磚砌的圍墻。經過十多年的辛苦經營,使興教寺再現(xiàn)史上“殿宇法制,精密莊嚴”的盛景。
公交指南:乘905路在洋橋站下車,轉乘917路,下車步行700米即到。
百塔寺
百塔寺位于長安區(qū)子午街道辦天子峪口,距西安城約12公里。因是原三階教創(chuàng)始人信行禪師的塔院,故成為三階教祖庭之地(注:三階教是隋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個教派,卻由于其他教派的攻擊和朝廷屢詔禁止而湮沒不傳)。
信行圓寂后,弟子凈名、慧了等三百余人以林葬法收其尸骨葬于終南山鴟號堆(今天子峪口)并樹塔立碑。后其信徒不論僧俗,歿后皆葬于他的墓塔周圍。
百塔寺最早建立時間可追溯到隋大業(yè)三年的至相道場,唐大歷六年(771年)改為百塔寺。自宋時以后,逐漸謬夷。辛亥革命后,百塔寺仍存留不少殿宇廊廡、鐵制佛像及直徑四尺余的大鐵鍋二口。民國后期,部分殿宇被國民黨第七分校拆掉。
解放后,鄉(xiāng)政府曾在該院駐過一段時間,后成為百塔小學。鑲有石碑記事的七層磚塔“文革”期間被拆毀,石碑被文物部門所保存。惟留有一株樹圍10多米的銀杏樹。1980年,此樹被長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遺址。
1986年,隆和老和尚帶領眾弟子,于銀杏樹旁重建大殿一座。寶殿前廣植松柏棕櫚,竹木花卉,郁郁蔥蔥,成為佛家弟子參禪禮佛的理想場所。
公交指南:在大雁塔北廣場乘環(huán)山旅游2號線,在至相寺站下車,步行10分鐘即到。
靈感寺
靈感寺位于灃河東岸,長安區(qū)五星鄉(xiāng)靈感寺街路北,距古城西安約25公里。靈感寺與凈業(yè)寺、豐德寺共為南山律宗祖庭。
據(jù)傳,該寺最早建于漢代,一說始建于北魏之初。擴建于唐初,唐貞觀末年(648年)由西明寺改為靈感寺。道宣律師在此專究律學,從事撰述,充實發(fā)展了佛學律宗。
道宣圓寂后,門人為其建衣缽塔以示紀念?,F(xiàn)塔早已無存。
抗戰(zhàn)時期,該寺曾用作日俘集中處,后改為師范學校??箲?zhàn)勝利后,師范學?;胤?,寺內設初級中學。
解放后,因該寺無僧人居住,佛像法物一空。曾先為生產教養(yǎng)院,后為西安市社會福利院。寺院內部分房舍被拆除,現(xiàn)僅有大殿、后殿、廂房和殿堂圖碑存在。
華嚴寺
華嚴寺位于長安區(qū)韋曲東南少陵原畔,距西安城約15公里。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發(fā)祥地,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
據(jù)《長安志》和《咸寧縣志》的記載,華嚴寺始建于唐太宗貞觀中期(627年-649年),是我國佛教華嚴宗的發(fā)祥地,初祖杜順大師在此大弘華嚴之門。
元朝至正年間,毀損的華嚴寺得以重修。清乾隆年間(約1756年),少陵原邊不幸發(fā)生一次大崩塌,殿宇窯洞全毀,僅存兩座磚塔。1930年,朱子橋與康寄遙等補修兩塔,并建佛殿三間,殿后已不存在。
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宣布,華嚴寺杜順禪師塔和清涼國師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上世紀80年代,兩塔均有一些傾斜,尤其是清涼國師塔,幾近傾倒。長安縣文物部門對該塔進行拆建。拆建時在塔心發(fā)現(xiàn)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物。在塔底發(fā)現(xiàn)風格迥異、雕刻精美的6米高的兩層磚塔,斷定為元代重修的殘塔。
2004年秋,由于持續(xù)降雨等因素,杜順禪師塔出現(xiàn)了塔基下沉、塔座裂縫、塔體懸空等險情。政府撥付專款50萬元,加固維修古塔。
現(xiàn)經重建后的華嚴寺,已成為華嚴文化的傳播中心,也是西北佛教文化研究教育中心。
公交指南:乘905路、923路、917路、419路,在長安師范站下車,步行約1000米即到。
至相寺
至相寺又名國清寺,位于西安城南約30公里的終南山天子峪內,是我國佛教華嚴宗的發(fā)祥地之一。寺內存碑曰“終南正脈,結在其中”,可見此寺亦為終南古跡勝境。
至相寺唐時極盛,高僧輩出,后漸凌夷。宋、元、明三代興衰無考。清代稱國清禪寺,成為曹洞宗的道場。
建國后,土改時至相寺尚有13名僧人,分得土地共50余畝,山林百余畝。上世紀60年代中期,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古樹名木大都被砍伐,殿舍、佛像被毀,碑志被砸,塔、龕、墓全部被平毀。
1985年,僧人本智住持該寺,對大殿進行全面翻修,新塑佛像,并于1986年古歷正月十五舉行佛像開光紀念儀式。1995年,經有關部門批準,將國清寺重新更名為至相寺。
1999年,西安臥龍寺方丈如誠法師繼承老方丈東霞禪師衣缽,兼理至相寺寺事,竭力營構,歷經五載,耗資800余萬元,將至相寺修葺一新。復修后的至相寺,坐落在前低后高的四層平臺上。寺院最高的平臺,坐落著至相寺最大的古式建筑—禪堂。
至相寺很多文物已流失,寺內現(xiàn)存有“大唐故二沛法師墓志”一方,清“曹洞正宗第三十世靈源紫谷大和尚涅槃塔”六棱石碑及底座與塔帽,韋馱殿前有古槐一株,大殿后有巨大白果樹一株,兩樹胸圍皆三米多。寺之北巖有人工鑿成遺洞四孔,名日“蓮花洞”。寺內有唐丞相裴休靜修之石洞,日“裴公洞”。方丈室前有古井一口,名日“法海井”。寺后有大面積的橡樹林環(huán)抱寺院,古木參天,風景幽雅。
公交指南:在大雁塔北廣場乘環(huán)山旅游2號線,到至相寺站下車即到。
凈業(yè)寺,位于長安區(qū)灃峪柳林坪的后庵山,距古城西安約35公里。
1983年,凈業(yè)寺被國務院列入西安地區(qū)八大開放寺院之一,并被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凈業(yè)寺創(chuàng)建時間有不同說法,據(jù)周文敏研究,始建于隋開皇元年。
道宣(596年-667年),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創(chuàng)始人,佛教史學家,因常住終南山研究弘傳戒律,世稱南山律師。多數(shù)時間住凈業(yè)寺,開設戒壇,傳授戒法。故凈業(yè)寺是佛教律宗的發(fā)祥地。
唐時的凈業(yè)寺,因道宣弘傳律學而極盛。后千年無史可考。經明、清兩朝重新修葺。清末民初,殿宇荒殘。民國時期,閩僧智海法師住持寺務,在南洋募緣,復興凈業(yè)寺。
新中國成立后,智海返閩,智真法師接任住持,維修寺宇,護山造林。到上世紀60年代初,寺院面貌還比較完整。常住僧眾五六十人?!拔母铩逼陂g,寺院受到破壞,道宣律師塔被拆,佛像全毀,五間禪堂及三間僧房也被拆除。
1988年,廈門南普陀寺妙湛老和尚蒞寺,目睹荒夷,發(fā)心倡修。青年僧人寬明監(jiān)院發(fā)大愿心,各方募緣,人民政府也撥款資助,整修殿宇,重修了道宣律師舍利塔。
有僧人古道法師住持道場發(fā)心塑大殿三佛二菩薩像,并修筑了由山門到寺院的1000米長、1080個麻石臺階路。住持本如法師,到處奔走,時酬八方,對寺院進行了歷時八年的重修和擴建。這是凈業(yè)寺千余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修繕。
公交指南:乘游9到郵電大學長安校區(qū),在長安區(qū)政府門口轉921路,到灃峪口下車,步行1.9公里可達。
香積寺位于長安區(qū)神禾原西端,距西安城17公里。由于寺內建有凈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的供養(yǎng)塔,被佛教界公認為凈土宗之祖庭。
香積之名本出自《維摩經》,“天竺有眾香之國,佛名香積”,喻眾香所積,因以寺名。
香積寺創(chuàng)建于唐高宗李治永隆二年(681年),其時,寺之規(guī)模非常宏偉,殿宇樓堂頗為壯觀,有騎馬關山門之說。
1956年,香積寺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列入西安地區(qū)八大開放寺院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蓖蹙S的這首《過香積寺詩》,描繪了香積寺山川景物與寺院形勢。
據(jù)說,安史之亂激戰(zhàn)于該寺之北,對寺院造成損毀。最慘痛者“會昌法難”,昔日的宏偉建筑拆毀無存,惟獨善導塔仍屹立于廢墟之中。后幾經修繕,直到清末,寺內尚有不少金石文物。據(jù)傳,后遭受一次巨大破壞,大量金石被日本浪人盜去。民國時期,寺院之衰,不堪言狀。
新中國成立后,土改時香積寺的8名僧人,分得28畝土地,勞動自養(yǎng)?!拔母铩遍_始后,19名僧人被迫離寺,成立了生產隊。改革開放后落實政策,僧人返還回寺,農禪并舉。
續(xù)洞法師,1962年駐錫香積寺,一度擔任香積寺大隊和尚生產隊隊長,落實宗教政策后任香積寺住持。續(xù)洞法師籌集資金,對香積寺進行復建,相繼建成法堂、天王殿、配殿、念佛堂等。
續(xù)洞法師圓寂后,其得意弟子本昌繼任香積寺住持。在他的努力下,重修了鐘鼓樓,并修建山門殿、青石牌樓和寺前廣場。
香積寺現(xiàn)住僧眾30余人,依法如儀,朝暮課誦,香煙繚繞,梵音悠揚,彌陀圣號,廣宣十方;院內松柏蒼翠,花紅草綠,遠離塵囂。游人至此,莫不留連忘返。
公交指南:乘坐322路或游9公共汽車,香積寺村站下車即到。
豐德寺位于長安灃峪口東山坡上,距古城西安約30公里。
據(jù)寺碑記載,該寺創(chuàng)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間(650年-655年)。另據(jù)《續(xù)高僧傳》和《宋高僧傳》記載,該寺創(chuàng)建時代可能還在唐高宗永徽之前。
唐代高僧智藏、道宣、圓測都在豐德寺住過。寺內曾有道宣律師建立的戒壇,道宣律師于此寺弘宣律學,故豐德寺與凈業(yè)寺共為南山律宗祖庭,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豐德寺又因圓測法師在此寺住過,并有舍利塔,因此與法相宗也有很重要的關系。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豐德寺也幾經修繕。解放后雖已衰殘,但殿宇尚完整,住僧一人。1960年,該寺調整由比丘尼住寺?!拔母铩逼陂g,殿宇和宗教文物受到破壞,山門外明代所鑄的一對鐵獅子,鐘鼓樓及兩棵古柏樹被毀,韋馱殿的四大天王像、大殿的三尊佛像和東嶺之菱型塔,亦被拆除。殿宇年久失修,即將傾覆。
1985年,在前任住持昌修的倡導下,由時任住持妙覺與頓圓等同心協(xié)力,加之十方善男信女的贊助,將大殿重修一新,安奉脫紗佛像三尊,同時,對其他殿宇一并作了維修,還新建僧寮、齋堂。
豐德寺內存有清代碑石兩塊,唐植爬柏龍雀樹兩棵??策呌星嗵礃鋬芍辏瑢傧∮兄?。寺南有祖塔三座,巍然矗立。
公交指南:乘游9到郵電大學長安校區(qū),在長安區(qū)政府門口轉921路,到灃峪口下車,步行300多米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