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筱娟 李志義△ 楊玉濤 鐘美 饒家秋 何常
(1.貴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病理科,貴州 貴陽550002;2.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550002;3.貴陽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病理科,貴州 貴陽550001)
乳腺癌的診治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轉移復發(fā)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浸潤轉移過程中,微脈管系統(tǒng)的作用不容忽視,經(jīng)血道轉移和淋巴道轉移是惡性腫瘤細胞轉移的重要途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VEGF-D)是VEGFs成員之一,它可與位于血管內皮細胞上的VEGFR-2結合調節(jié)血管生成,與位于淋巴管內皮細胞上的VEGFR-3結合調節(jié)淋巴管生成,從而促進腫瘤的轉移。本實驗通過免疫組化法檢測VEGF-D和 MVD(由CD105標記)、MLD(由D2-40標記),探討乳腺癌組織中VEGF-D的表達及其與MVD、MLD、臨床病理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1.1 病例收集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貴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和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病理科存檔病例,乳腺癌50例,收集同期乳腺增生癥10例作對照。
1.2 免疫組織化學法染色 采用EnVision二步法分別行VEGF-D和CD105、D2-40染色。石蠟切片常規(guī)脫蠟至水;3%H2O2去離子水室溫孵育10min;蒸餾水漂洗,置于PBS中震蕩10min;高壓鍋熱修復;PBS沖洗,滴加一抗,37℃水浴孵育1h;PBS沖洗,滴加二抗,濕盒37℃水浴孵育30min;PBS沖洗,應用DAB溶液顯色,顯微鏡下觀察,適時終止;復染、脫水、透明、封片。用PBS緩沖液替代一抗作空白對照,用已知陽性片作陽性對照。VEGF-D抗體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D105和D2-40抗體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通用型二抗購自廣州深達公司。
1.3 結果判斷 以乳腺腺上皮細胞或癌細胞胞漿內出現(xiàn)黃色顆粒為VEGF-D陽性(圖1),采用半定量積分法[1]判斷結果,每張染色切片隨機選取5個染色均勻的高倍視野,每個視野計數(shù)100個細胞,計算陽性細胞百分率,<5%賦值為0,5%~25%為1,26%~75%為2,≥76%為3。染色程度標準據(jù)每張切片的大多數(shù)細胞染色特征決定,沒有染色賦值為0,淺黃色為1,棕黃色為2,棕褐色為3。最終結果由陽性細胞百分率與染色強度的乘積決定:0~2分為(-),3~4分為(+),5~7分為(++),8~9分為(+++)。CD105陽性表達于血管(圖2),D2-40陽性表達于淋巴管(圖3),MVD、MLD計數(shù):首先在低倍鏡(×100)下找出脈管比較密集的區(qū)域,即“熱點”區(qū),然后在高倍鏡(×400)計數(shù)每個區(qū)域的脈管數(shù)量,取平均值作為MVD、MLD。每張切片選取5個“熱點”。
圖2 CD105陽性表達于乳腺癌 血管(EnVision法高倍放大)
圖3 D2-40陽性表達于乳腺癌淋巴管 (EnVision法低倍放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數(shù)據(jù)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man相關分析,MVD、MLD用ˉx±s表示,按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50例乳腺癌病例的臨床病理特征為:年齡34~84歲,中位年齡49歲,<50歲25例,≥50歲25例;腫瘤≤2cm 18例,>2cm 32例;組織學類型均為浸潤性導管癌,按照WHO乳腺癌病理分級分:Ⅰ級4例,Ⅱ級31例,Ⅲ級15例;淋巴結轉移20例,無淋巴結轉移30例。
2.2 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癥組織中VEGF-D的表達及 MVD、MLD VEGF-D的陽性表達率(64.00%)及 MVD(16.96±8)、MLD(2.37±0.91)在乳腺癌組明顯高于乳腺增生癥組(10.00%,1.46±0.67,0.86±0.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VEGF-D、MVD、MLD與乳腺癌臨床病理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VEGF-D、MVD、MLD與乳腺癌組織學分級有相關性,MVD和MLD與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P<0.05)。見表1。
表1 VEGF-D、MVD、MLD與乳腺癌臨床病理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2.4 乳腺癌組織中 VEGF-D的表達與 MVD、MLD之間的關系 乳腺癌組織中VEGF-D表達為(-)、(+)、(++)、(+++)者 MVD分別為(8.83±3.29)、(17.62±4.31)、(20.75±5.24)、(29.00±6.29),MLD分別為(1.79±0.87)、(2.38±0.55)、(3.00±0.86)、(4.21±0.60),相關性分析顯示VEGF-D與 MVD、MLD均呈正相關(P<0.05)。
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其轉移成為研究熱點。Stacker[2]等發(fā)現(xiàn)VEGF-D可以加快腫瘤生長和血管生成,而且用抗VEGF-D的抗體可以遏制腫瘤轉移。Gu Y[3]等對61例乳腺癌手術標本的研究發(fā)現(xiàn),VEGF-D在乳腺癌中的表達明顯高于乳腺良性病變,癌細胞VEGF-D高表達伴有高的淋巴管密度,此類患者的預后也差,提示VEGF-D在乳腺癌的淋巴管形成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使癌細胞更具侵襲性,導致不良的預后。本實驗中,VEGF-D的表達及MVD、MLD在乳腺增生癥組中明顯低于乳腺癌組,VEGF-D陽性組的 MVD、MVD高于陰性組的,且VEGF-D的表達水平與 MVD、MLD均呈正相關,進一步證實VEGF-D在脈管的發(fā)育上具有雙重作用,即可以刺激血管內皮增殖,又可以促進淋巴管生成。本實驗結果顯示乳腺癌低分化組的MVD、MLD高于中、高分化組,有淋巴結轉移組的MVD、MLD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乳腺癌組織內的MVD、MLD與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侵襲能力和淋巴轉移均有一定的關系,腫瘤MVD、MLD較高者,有較強的侵襲能力和轉移能力。但是VEGF-D陽性率在有淋巴結轉移組明顯低于無淋巴結轉移組,分析原因可能是:(1)VEGF-D在不同腫瘤內酶解加工的程度不同;(2)VEGF-D雖然在腫瘤中可刺激淋巴管生成,但在淋巴系統(tǒng)的發(fā)展過程中VEGF-D不起重要作用或者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同時存在其他淋巴管生長因子的調控機制,補償了 VEGF-D的作用[4]。故 VEGF-D參與了乳腺癌血管和淋巴管生成。MVD和MLD與腫瘤的分化程度、侵襲能力和轉移密切相關,可作為預測預后和轉移的指標。
[1] 邢傳平,劉斌,董亮.免疫組織化學標記結果的判斷方法[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1,30(4):318.
[2] Stacker SA,Caesar C,Baldwin ME,et al.VEGF-D promotes the metastatic spread of tumor cells via the lymphatics[J].Nat Med,2001,7(2):186-191.
[3] Gu Y,Qi X,Guo S,et al.Lymphangiogenesis induced by VEGF-C and VEGF-D promotes metastasis and a poor outcome in breast carcinom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61cases[J].Clin Exp Metastasis,2008,25(7):717-725.
[4] Baldwin M E,Halford M M,Roufail S,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 is dispensabl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lymphatic sydtem[J].Mol Cell Biol,2005,25(6):2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