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摘要】為探討梅核氣辨證施護的臨床療效,選取我院收治的21名梅核氣患者按中醫(yī)辨證分型進行施護。梅核氣主要是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循經(jīng)上逆,結于咽喉;或肝郁脾滯,津液不得輸布,凝結成痰,痰氣結于咽喉所致,故辨證論治應以疏肝運脾,理氣化痰為主。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方法,并配合情志護理和中醫(yī)護理技術,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梅核氣;辨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R276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1-0042-01
梅核氣是咽喉科常見病之一。其基本病機為痰氣交阻,凝結于咽喉部所致。梅核氣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咽神經(jīng)官能癥、癔球或咽異感癥[1]。其臨床表現(xiàn)為: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癢,時發(fā)時止,不礙飲食及呼吸為特征的咽喉疾病。以性格內向,不合群者多見,好發(fā)于婦人。自2010年起,我院運用中醫(yī)理論,對收治的21名梅核氣患者進行辨證施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21名梅核氣住院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男性多有吸咽史;年齡最大者72歲,最小者10歲,平均年齡485歲;病程長者8年,短者半月。按中醫(yī)辨證分型,肝氣郁滯型14例,痰氣交阻型7例。住院天數(shù)最長者14天,最短者3天,平均住院日4.9天。結果:痊愈12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48%。
2辨證分型
21肝氣郁滯型咽喉異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腫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礙飲食;伴胸肋、脘腹脹滿,抑郁多疑,心煩易怒,喜嘆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2]。
22痰氣交阻型咽喉異物感,咽喉多痰,咳吐不爽,或咳嗽痰多;伴肢倦、納呆,脘腹脹滿,噯氣;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滑。
3辨證施護
31肝氣郁滯型患者施護要點
311起居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冷熱適中,室內舒適,清靜,避免外界干擾。有條件者可在室內、外養(yǎng)些花草。生活有規(guī)律,不要過度勞累。
312飲食護理飲食有節(jié),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適宜食用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清淡之食物,多飲水。可多食清潤之品,如蘿卜、百合、銀耳、蓮子等。戒煙酒。
313給藥護理遵醫(yī)囑按時服藥。方選加味消遙散加減,以疏肝理氣,散結解郁。中藥湯劑宜溫服,可少量多次分服或以藥代茶飲。在服藥時,最好將藥小口慢慢咽下。服用中藥湯劑后半小時用冰硼散吹咽部,半小時內不飲水。
314情志護理暢情怡志,避免郁怒憂思等不良情緒。患者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故應關心患者,向患者耐心解釋病情,消除患者的疑慮,增強其治療的信心,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3]。
315針灸護理選取天突、內關、合關等穴,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每日1次。
316耳穴埋豆用王不留行籽貼在耳穴相應的反應點上,以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陰陽平衡。選用食管、內分泌等穴,一般耳穴貼留3~5天,每4小時1次,以提高療效[4]。壓豆后囑患者自行按摩,以按壓為主,切勿搓揉,以免搓傷外耳皮膚,繼發(fā)感染。
32痰氣交阻型施護要點
321起居護理指導患者養(yǎng)成生活規(guī)律和飲食有節(jié)的良好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居處環(huán)境應安靜、幽雅。
322飲食護理飲食不宜過飽,宜少量多餐。忌食肥甘油膩,助濕生痰之品。食療可用茯苓餅、蘿卜絲等,有助于理氣化痰。
323給藥護理方選半夏厚樸湯加減,以行氣導滯,散結除痰。中藥湯劑水煎,濃縮取汁,服時應徐徐咽下。服用中藥湯劑后半小時用冰硼散吹咽部,半小時內不飲水。
324情志護理此型患者多較為敏感,故平時說話時應謹慎,注意語調和用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猜疑和錯覺。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排解不良情緒。吃飯時勿談論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影響食欲,可放些輕松愉快的音樂。
325針灸護理選取內關、足三里、肝俞、上脘等穴,平補平瀉,留針10~20分鐘,每日1次。
326耳穴埋豆選取神門、胃、食管等穴。
4小結
梅核氣主要是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循經(jīng)上逆,結于咽喉;或肝郁脾滯,津液不得輸布,凝結成痰,痰氣結于咽喉所致。檢視患者咽喉,多無異常,其癥狀每與情志變化有關,常伴胸脅脹滿,喜嘆息、噯氣等癥狀。婦女可并發(fā)月經(jīng)不調、乳房脹痛。病位主要在肝、脾。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脾主運化水濕,在志為思?;颊叨嘁蚯橹静粫?,肝氣郁結,肝郁脾滯,不能運化和敷布津液,而聚濕為痰,與氣相搏,阻于咽喉,發(fā)為梅核氣。故辨證論治應以疏肝運脾,理氣化痰為主。辨證施護也應遵循此原則,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方法,并配合情志護理和中醫(yī)護理技術,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王德鑒.中醫(yī)耳鼻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244.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 24個專業(yè)10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M].2011:510.
[3] 賈春華.中醫(y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39.
[4] 張廣清,彭剛藝.中醫(yī)護理技術規(guī)范[M].廣州:廣東科技出院社,2012:13-14.
(收稿日期: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