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潔瑾 高 敏 單 蕊
(江蘇省常州市兒童醫(yī)院 213003)
小兒肌性斜頸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兒童運動系統(tǒng)畸形,是由于一側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攣縮變性引起的頭頸歪斜,可繼發(fā)面部和頭顱的左右不對稱畸形。如不及時治療,該畸形會日漸加重,對患兒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響。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的療效肯定,應盡早治療,較西醫(yī)的單一手術治療有其優(yōu)勢。本文總結分析了60例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在推拿治療前后的聲像圖變化,探討高頻超聲在小兒肌性斜頸診療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間小兒推拿科門診收治60例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其中男36例,女24例。首次檢查時年齡1個月至12個月,經(jīng)推拿治療后予復查。手法推拿治療每天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可間隔1-2天再進行下個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
1.2 檢查方法 使用GE P6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變頻探頭,頻率10-12MHz。檢查時患兒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檢查區(qū),先觀察患側SCM的形態(tài)、大小、內部肌肉紋理及回聲強度,有腫塊者了解腫塊位置、形態(tài)、大小、內部回聲及后方效應,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觀察腫塊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可測及動脈頻譜者測量其阻力指數(shù)。同時對比檢查健側SCM,測量計算雙側SCM的上下徑、前后徑、左右徑差值。
1.3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及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的《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第二版),可分為三種。痊愈:患兒頸部兩側旋轉角度基本相同(相差<10°),頸部居中無偏向一側,二維超聲檢測SCM上下徑、前后徑、左右徑均與健側相當,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SCM血流豐富。好轉:患兒頸部患側旋轉角度<30°以內,頸部稍偏向患側,二維超聲檢測SCM上下徑、左右徑減小≥50%(腫塊型),或前后徑與健側對比相差<30%(增厚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SCM血流較豐富。無效:患兒頸部患側旋轉角度無改善,頸部明顯偏向患側,二維超聲檢測SCM上下徑、左右徑減?。?5%(腫塊型),或前后徑與健側對比相差>30%(增厚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SCM點狀血流信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U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60例患兒中探及腫塊型者37例,增厚型者23例。腫塊位于SCM中上部者2例,中下部者35例,均為單側病變,其中左側32例,右側28例。腫塊大小1.3×0.8cm-3.8×2.5cm。聲像圖特點為:一側SCM局部呈梭形腫大,邊界尚清,無包膜,上下端與SCM相連,可見條狀肌纖維回聲,內部回聲欠均,后方回聲無明顯改變,動態(tài)觀察顯示腫塊與SCM同時移動。增厚型者患側SMC前后徑及左右徑測值均較健側明顯增大。
本組患兒均經(jīng)我院小兒推拿科同一醫(yī)師治療,經(jīng)2-3個療程后大部分痊愈、好轉,現(xiàn)對各療程治療后情況予對比觀察分析,結果見表1、2。
表1 腫塊型與增厚型各期療效比較
表2 3個療程后各年齡段療效比較
經(jīng)3個療程治療后腫塊型患兒的痊愈率分別為0%、16.2%、81.1%,增厚型患兒的痊愈率分別為 21.7%、65.2%、87.0%。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型患兒第1、2個療程痊愈率存在顯著差異(U1=2.78,U2=3.63,P <0.05),第 3 個療程后痊愈率無明顯差異(U3=0.55,P>0.05)??傮w分析增厚型較腫塊型臨床療效更好。
各年齡組患兒的痊愈率分別為100%、84.6%、45.5%,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不同年齡組患兒臨床療效存在顯著差異(x2=15.99,P<0.05)。可見就診年齡越小臨床療效越好。
3.1 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發(fā)病率較高,約為 0.3% -1.9%[1]。是由于胸鎖乳突肌攣縮形成的畸形,如未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繼發(fā)頭面部畸形,甚至引起頸椎側彎、椎體楔形變等。一般經(jīng)早期診斷,并采取非手術療法,痊愈率可達80%以上,預后良好[2]。本組病例痊愈率達83.3%,與文獻相符。
本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由產(chǎn)傷、局部缺血、靜脈閉塞、感染性肌炎、宮內姿勢不良、生長停滯、遺傳或者多種因素混合造成[3]。病變的MCS內肌纖維水腫、變性,反應性肉芽組織增生,日后逐漸纖維化、攣縮而致肌性斜頸。肌性斜頸患兒出生時頸部并無異常,多在2-3周時開始出現(xiàn)隆起的索帶狀硬結,后逐漸增大,約半數(shù)患兒可在4-5個月內自行消退,消失后肌肉開始攣縮,形成斜頸。
3.2 高頻超聲分辨力強,能多切面連續(xù)掃查SCM,正常聲像圖表現(xiàn)為縱切面呈帶狀,內部由許多肌肉紋理組成,橫切面呈透鏡狀,中間見網(wǎng)狀、線狀分隔及點狀高回聲。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聲像圖表現(xiàn)為患側SCM局部梭形腫大或均勻性增厚,肌纖維紋理紊亂,內部回聲欠均。本組病例腫塊型者大部分病變位于SCM中下段,可能因該處肌纖維發(fā)育不夠成熟,有顆粒變性及空泡形成,成熟的纖維細胞轉化為瘢痕組織,肌肉與肌腱分界線消失[4]。與健側SCM比較病變處回聲可分為等回聲、低回聲和高回聲等類型?;芈晱娙跖c腫塊內膠原纖維含量相關,強且均質回聲提示纖維化程度重,強弱不均質回聲提示部分纖維化,等同且均質回聲提示肌肉比較正常,低回聲提示間質以梭形細胞為主,肌纖維很少。隨訪發(fā)現(xiàn)回聲持續(xù)增強患兒預后較差,這可能是肌肉組織纖維化加重的表現(xiàn),應考慮盡早手術治療。以往推拿治療的效果多憑醫(yī)師經(jīng)驗,缺少量化數(shù)據(jù)的支持,應用高頻超聲能夠正確診斷并動態(tài)觀察SCM的形態(tài),了解腫塊部位、大小、內部回聲等情況,兩側對比可顯示細小差別,通過測量數(shù)據(jù)來量化推拿治療效果。研究證明適宜的推拿可減少肌纖維增生,促進肌肉的組織修復和生物力學功能恢復,治療的時機是關鍵,治療越早療效越好[5]。本組病例中腫塊型與增厚型各期療效比較,發(fā)現(xiàn)增厚型較腫塊型臨床療效更好,3個療程后各年齡段療效比較,發(fā)現(xiàn)就診年齡越小臨床療效越好。
3.3 同時本病需與其他斜頸相鑒別,如頸椎畸形、頸椎外傷半脫位、單側頸部淋巴結炎、頸部腫瘤、視力性斜頸、聽力性斜頸、姿勢性斜頸等,這些疾病SCM內未見明顯改變,頸部淋巴結炎、頸部腫瘤等超聲能直接檢查到病灶,鑒別診斷并不困難。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能夠早期準確診斷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并能隨訪觀察臨床診療效果,而且具有無創(chuàng)傷、可重復、價格低廉等特點,易于被家長接受,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是臨床首選的檢查方法。
[1]夏焙,吳瑛.小兒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03.
[2]孫安達,王莉莉.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的中醫(yī)評述[J].中醫(yī)研究,2007,20(5):62 -64.
[3]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M].第五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03.
[4]李正,王慧貞,吉士俊.小兒實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39-341.
[5]劉玉獻,周光輝,范彥偉.超聲指導下早期手術治療先天性肌性斜頸[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