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規(guī)定”形勢下,送禮藝術又開始盛行低調與輕奢。
低調與輕奢將是接下來數十年中國社會的關鍵詞,它意味著更篤定的個人認知、更寬廣的視野、更成熟的趣味、更豐富的個人選擇。
禮在當代中國是個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它無所不在,中國人人情往來之多、之頻密、之復雜,各民族罕有匹敵;另一方面,在全世界“最不受歡迎游客”之評選中,中國人又常因欠缺禮數、沒有教養(yǎng)屢屢上榜。
中國人個性含蓄內斂,一件精心挑選的禮物是一個紐帶,它表達了某種不適合你用言語表達的信息——你如何看待對方以及你希望對方如何看待你。它也是一種宣言,宣告了你想象中與對方的關系——一個親密的朋友、一個和善的親戚、一位體恤下屬的老板或是一位熱心崇拜者。它也反映了你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樹立怎樣的形象——一個知道感恩而且心思細膩的人、一位見識廣博又情趣高雅的人抑或是一位保持泛泛之交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對接受者也是一個宣言:他的忠誠得到了認可、他的品味值得贊揚、他的領導才能對本部門至關重要、他的健康令人牽掛、他使得做買賣成為一件樂事,或簡言之,他值得感謝。
人常說,送的不是禮,是心意;收的也不是禮,而是人情。小小禮物背后,有人情倫理,有上下尊卑,有利益交換——“禮數”才是“禮”的實質。從人類學角度看,這些禮數是在維護一種“意義”,借以維持和強化社會秩序,解決矛盾。你以為禮品的價值只在其經濟價值,那不如直接送錢。對中國人來說,送禮的主角不是禮品,而是其過程,誰來送、送給誰和怎么送比送什么重要多了。
送禮成了一個嚴肅的問題
八項規(guī)定與六項禁令之后,送不送禮,怎么送禮,成了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
2012年底中央出臺改進作風的八項規(guī)定,2013年反腐前所未有加大力度,這一趨勢直到2014年,直到現在2015年,都未中止。“老虎蒼蠅一起打”與巡視組制度常規(guī)化,威懾作用非比尋常,打掉了不少人的貪欲之念。
多年來,由于“買者不用,用者不買”以及“越貴越有檔次,越有面子”等因素作祟,中國高端禮品市場一直靠為數不菲的官場貪腐支撐著。少了這一大塊市場,多年來泡沫嚴重的中國高端禮品市場開始一瀉千里。
以茅臺酒為例,飛天茅臺價格一降再降。目前茅臺的市場價格比2012年的高峰期減少了60%,更有悲觀者預計茅臺最終價格會下滑至600-800元/瓶,徹底回到2008年的價格水平。
茅臺只是高端禮品市場的體溫計,近兩年,所有依托貪腐市場的禮品門類,如冬蟲夏草、紅木家具、名人字畫、高檔月餅都是雪崩式的下跌。
客觀地說,公務禮的消失,對中國社會有百利而無一害。大的方面,它讓社會形成良性的政商關系、正確的人情觀與健康的價值觀。小的方面,它讓昔日高高在上的優(yōu)質產品,可以輕易進入百姓家,連一向不愁賣的茅臺都開始開拓大眾市場,千元不到的茅臺反而激活了大眾商務和富裕個人的市場。
送禮容易,恰當送禮很難
低調是形式,輕奢是價值,禮品不能太貴重,不能過于高調,但又要恰如其分地表達贈予者的心意,這是一個技術問題。
關于要不要送這么多的禮,傳統(tǒng)禮數該保留還是該消失,社會學、人類學界已經爭吵一百多年了。結果就是,誰也不能說服誰,但中國人還是這么送著,送著送了100多年。滿清時送煙土送姨太太,民國時送古玩送字畫,解放初期送白糖送暖壺,現在送茅臺送iPad。變的只是器物,不變的是中國人的精神。這種特有的中國人的人情世故,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已經刻在中國人骨髓里。
好消息是,過去那種高調張狂、金光閃閃、目的曖昧的禮品消失或起碼表面消失了。過去,禮品業(yè)充斥著太多華而不實、過度包裝、Logo盛行的浮華泡沫,現在,是該將它們一一清理了。禮品恢復了它的本來面貌——表達心意、抒發(fā)情感或傳遞信息。它更像戀人之間的絮語或朋友之間的交心,當然,還是以物質的形式,不過更低調一些。
這也是中國人品位的進步。從亮晶晶的Logo、越大越好的簡單小件,到不張揚的幾乎找不到Logo的高端大件,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品位在不斷提升。這個過程,俄羅斯用了25年,美國和日本消費者用了20年,而中國消費者的轉變只用了15年。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消費趨勢是,當“奢侈是一個很臟的詞”(某奢侈品高管語),輕奢便成了一種更實際、更長期的趨勢。
在國外,輕奢被概括為“Affordable Luxury”,可以負擔的奢侈,標簽包括:300美元左右的價格;最熱門設計元素;堪比奢侈品大牌的質量;在高端商場里有門店。它可以是一枚胸針、一個墨鏡、一支口紅;也可以是入門級腕表、跑車與游艇;它可以是一線大牌的二線品牌,也可以是高街品牌與大牌設計師的合作產品。關于輕奢,著名的Coco Chanel女士概括得最好:“它以最小的體積,凝聚了最大的價值?!?/p>
低調是形式與包裝,輕奢在于其價值與心意,禮品不能太貴重,不能過于高調,但又要恰如其分地表達贈予者的心意,這是一個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