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鋼琴“圣經(jīng)”有三個佳版(古爾德、席夫、圖雷克演奏)可以鑒賞。
加拿大鋼琴家古爾徳(Clenn Gould)14歲就與多倫多交響樂團協(xié)作演奏貝多芬《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而開始演奏生涯。1955年首次到美國演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而一舉成名。盡管這“鬼才”興奮時會邊彈邊哼,碟片上有時不免聽到他那“奏唱”,造成不少人反感,但他能出色地表現(xiàn)巴赫賦格的層次與魅力,而他在處理慢速時,音粒似是一個個跳出來,快速時又音粒飛濺,極其光彩,即使此時聽到他哼唱的“雜音”,亦絲毫不損害其演奏的光輝。
第二張碟片是由匈牙利鋼琴家席夫(Andras Shiff)演奏。這位大師5歲開始學琴,15歲在匈牙利電臺舉辦的“發(fā)掘音樂天才”鋼琴比賽中獲第一名。席夫有深厚的古鋼琴基礎,彈奏巴赫有清新、清秀的特點。盡管如此,瑕不掩瑜,在對巴赫的表達上,內(nèi)涵顯得不足。
第三張碟片為美國鋼琴家(Rosalyn tuteck)演奏。這位11歲登臺并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鋼琴協(xié)奏曲的女鋼琴大師,有研究巴赫專家之稱,對巴赫平均律研究頗深,演奏上有女人特有的細膩與溫情,手指間流淌的旋律,每每動人心弦。無論如何,學院出身的她,總體給人感覺,學院氣息太濃,音色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