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一兩歲的時候,常常很難做到每餐都像大人希望的那樣,對飯菜按照完美的營養(yǎng)搭配去吃。我觀察女兒發(fā)現(xiàn),通常在一兩天之內(nèi),她可以把主食、蛋白質(zhì)、蔬菜這幾樣,都補(bǔ)齊、搞均衡了。如果她這頓吃菜很多,沒吃多少主食,那么接下來那頓,她很可能就只吃主食。我負(fù)責(zé)提供營養(yǎng)均衡的飯菜,擺上桌,大人開心地吃,告訴孩子你自己負(fù)責(zé)把自己的小肚子裝飽了,自己吃。我盡量不喂、不催促、不建議吃哪樣不吃哪樣、不夸,總之,少控制。我相信她對自己身體有本能的感知,相信她知道自己身體缺什么不缺什么。
有位媽媽跟我說,如果她那樣對孩子,他會每頓都只吃肉不吃菜。
人的結(jié)構(gòu)和基因,都決定了人是雜食動物——既吃肉又吃蔬菜和谷物。如果一個孩子只吃肉,那么這里面一定有些人為的因素在干預(yù)。比如,家長對吃蔬菜有過多說教,搞得孩子認(rèn)為蔬菜是很糟糕的東西。或者,家長看孩子愛吃肉,就做菜時盡量照顧孩子胃口,免得孩子吃得少……這其中,一定有什么家長用力過度的地方。如果我們相信,吃飯是本能,相信你的孩子很正常、可以好好吃飯,相信他的感覺,那么,我們就能淡然些。
女兒稍大些,我會偶爾給她講點健康飲食理念,比如,要營養(yǎng)均衡;不同食物可以帶來不同營養(yǎng),所以各種都要嘗試吃一些;食物金字塔是怎么回事;有些零食為什么不夠健康;空腹大量吃冷飲會凍著小胃……當(dāng)然,這些東西我只是當(dāng)做常識來講,客觀、中性的介紹,不批評指責(zé)說教,不是打著“掛羊頭賣狗肉”的幌子,孩子反而可以更好地接受。我希望孩子能明白這些要求背后的真正道理,自己來調(diào)整,真正做到自律和節(jié)制。
我女兒現(xiàn)在剛滿6歲,吃飯時,她也喜歡吃雞腿、鍋包肉、紅燒排骨等肉食,但她同樣也喜歡其它各種菜,比如南瓜土豆茄子放在一起亂燉、炒土豆片等等。遇到那些肉菜,她也基本可以自己把握好,不暴食,盡量各種都吃一些。又想到,這或許跟我自己的飲食方式也有關(guān)。我也是一樣,不論飯桌上是怎么個情況,我都會吃得比較均衡,不會對哪樣突然暴飲暴食。
有時,我覺得家長的這種影響力度之大,甚至超過我們通常所說的身教層面:孩子不僅僅是在模仿家長的做法,孩子是在直接感知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吃飯時,是處于一種比較知足、富足、謙卑、節(jié)制的狀態(tài),還是相反?我們是對大自然充滿敬意和謝意,有節(jié)制地攝取自己所需,還是一種揮霍占有、多多益善的姿態(tài)?我們是只顧滿足一時的舒適、只顧嘴不顧身體其它,還是全面兼顧、有負(fù)責(zé)的態(tài)度?我們是否能欣賞多元的、豐富的美——肥膩與清淡、濃郁與樸素……這些,都在直接影響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