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過的跟慈善有關的事,都算不上轟轟烈烈。跟很多人長年累月的無私奉獻比起來,我經歷的,都只是些小事而已。
本世紀初的幾年大概是紙媒最后的輝煌了。我母親當時在報社工作,負責社會新聞板塊。每年都要在市內進行各種和市民互動的慈善公益活動,雖然是做政績的一種,但彼時紙質媒體還算是有分量,市民還是買賬的,所以那些年真的算是做了不少好事。我放暑假沒事干,總是去她報社免費打工,一是鍛煉自己,跟著跑跑能見多識廣,二是偶爾寫點東西被選中發(fā)表,也算是幾十塊錢稿費,對學生來說,還是蠻自豪的。
那一年社會新聞版搞了個大活動,大概就是號召市民自發(fā)維護市貌,可以搜集各種違章行為的證據(jù)交給報社,報社會頒發(fā)一個“××報紙榮譽市民督察員”的證件,完全沒有任何行政效力,只是為了讓市民開心,有成就感。比如某市民舉報了違章竊取古建筑磚塊用來搭建窩棚的行為,記者及時趕到,報道,成功阻止了這一違章事件,那么該市民會得到報社的獎勵,例如一桶油一袋米。
其實我們接待的大部分的志愿者是退休市民,平日里喜歡管管事情,更覺得“有機會上報紙”、“有機會拿獎品”,何樂而不為?熱心的市民們把這個活動當成一件樂事來做。
在眾多的市民志愿者里,有這樣一個人。
他是個退伍老兵,跟我外公差不多大年紀。他很瘦,臉色蠟黃,形容枯槁,說話輕聲細語小心翼翼,每次來報社都穿著一件軍大衣,破破爛爛,清寒得很。
我媽一直負責接待他的來訪,每次都很耐心地聽他用略微絮叨的語氣訴說他發(fā)現(xiàn)的違章行為,幾次接觸也知道了他的概況:
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退伍老兵。未婚,沒有家庭,一直孑然一身。退伍后做過門衛(wèi)等低收入工作。過著非常潦倒的生活,真真正正的老無所依。
我媽問他為什么要參加報社的志愿者活動。他表示每天都會蹭報紙看,看到這則志愿者招募信息后非常開心,興奮之情難以抑制,將招募信息剪下放在貼身口袋里,兩天之后就“打扮妥當”來報社面試。
可是我和我媽都漸漸感覺到,這個老兵對此過于認真了,每次他來報社匯報,都會工工整整地一筆一畫寫“報告”,字體方正絹秀,寫在快要被淘汰的信紙上,他說話時眼里閃著光,仿佛這件事賦予了生命意義。
當時我雖然年紀小,但也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沉重,每次見到他我都莫名其妙地想哭,很難說是為什么。
這個活動三個月后結束了,順利且光彩地做了很大政績,報社上下都被結結實實地表揚了。記者們的生活也很快Move on,畢竟社會上每天發(fā)生那么多大事,每天產生那么多矛盾,在網絡并不鋪天蓋地的當年,這些大事都要靠報紙第一時間告訴市民。
最后幾批來報社拜訪的市民志愿者,都被告知活動圓滿結束,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他們也順利拿到了獎品。
只有對這位老兵,我媽留了私心,一直沒告訴他活動結束。
因為不想熄滅他眼里的光。
他大概也沒有留意到報紙早就沒有了這項活動的報道,還是每隔一兩個月來造訪一次。他每次來都會得到我媽的熱心接待,耐心地花40分鐘聽他說話,臨了得到一份“獎金”,每次都是200元的紅包。當然,這筆“獎金”是我媽自己掏的,還有我寫稿的稿費。
我還會買一箱水果或牛奶,也當作是“報社的獎勵”送給他。
至今我想起他接過“獎金”時的眼神還會禁不住落淚。
這筆錢,這份來自社會的肯定,一個記者40分鐘的耐心聆聽,對他一定很重要。
母親和我對他不言明的資助持續(xù)了兩年左右。
然后報社建了新大樓,我媽也轉了部門。她搬走前特意囑咐老大樓的門衛(wèi)和留下來的同事,如果這位老兵來訪,一定要告知他新的地址和聯(lián)絡方式。
然后,然后就再也沒有消息了。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再也不知道他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