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鬧元宵的日子,自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次第舉行元宵節(jié),各地元宵正日不盡相同。明代戶部尚書仙游人鄭紀曾寫詩贊莆仙元宵夜“最愛春光浮合夜,好將福夜殿元宵”。
莆田市史稱“興化府”,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人文發(fā)達,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稱,這里文化底蘊深厚。莆田特有的地域性“元宵月”民俗活動從正月初六起至二十九日媽祖宮舉行“尾夜燈”方休,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jié)。在長達二十多天鬧元宵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鬧元宵,活動形式多樣,充分體現(xiàn)出鄉(xiāng)土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xiāng)土氣息,深藏著許多原生態(tài)的藝術元素。
“福首”是元宵活動中每個村社根據(jù)年齡輩份或抽簽、或輪流選定的已婚男性,人數(shù)根據(jù)每個村社俗定,少的三、四人,多的十幾人。福首身穿長袍、頭戴禮帽,負責是年向社神燒香、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出游時手捧社爐隨神座繞境巡游并與沿途信眾換香布福,他們是鬧元宵的帶頭人。來年當“福首”的村民要在家門口迎接并完成“福首爐”等交接儀式,用心供上一年的香火,等來年元宵再用。是年的“福首人家”都會在家門口搭彩門、掛紅燈、擺宴桌等,以表達“福首人家”的體面。已婚男子以做“福首”為吉利和榮耀,親朋戚友均會送禮祝賀,福首也要大擺宴席酬客,可見氣氛濃厚,喜樂融融。
“紅盤擔”由10個“紅盤”為一擔,兩頭各5盤,從大到小層層相疊,形成一個圓塔形,用紅繩或紅袋綁、套在一起。盤中分別裝有豬肉、線面、紅糰、面龜、桔子、布料、服裝等。在涵江當?shù)赜袀€習俗,同族的親戚當上元宵“福首”都要挑著“紅盤擔”前去賀喜。許多村莊還會將賀喜的“紅盤擔”在宮廟前集中后繞境巡游,這一個個充滿喜氣的挑擔者也構成了當?shù)卦陂g一道特有的風景。
擺宴桌是農村元宵活動中最常見、不可或缺的民俗,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各種用食品制成的宴品,小至果蔬糕點、山珍海味,大至全羊、全豬等,擺在自家大堂上,既讓祖先神靈“看”得高興,又可以供人們觀賞?!案J兹思摇焙蛯m廟里的宴桌更是大方闊氣,供品、祭品琳瑯滿目,很讓人看的熱鬧、大飽眼福。
各地棕轎樣式和材質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別很大,重的上百斤,輕的僅幾斤。盡管形式差異大,但每座棕轎頂部都會綁上棕葉,貼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并在棕轎里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薩。各地棕轎舞亦各有不同:有跳有擺、有走有跑、有絞有轉,有擺著棕轎不停繞埕轉,有沿街巷快速奔跑,有把棕轎絞在一起繞火堆連續(xù)轉圈,還有抬著棕轎踏過火炭、跳過烈火……,在吶喊助威聲中,舞轎的年輕人你追我趕互不服輸,豐富多彩的舞棕轎表演已成為莆田最具特色的元宵活動內容,這一古老民俗如今愈加煥發(fā)蓬勃活力。
在豐富多彩的廟會活動中,最精彩最神秘,同時也是最刺激最吸引人的活動是“僮身”表演?!百咨怼笔菑娜说缴竦摹斑M化”過程,不同宮廟的“僮身”拌相各有特色。“僮身”都要在菩薩面前叩堂,在僮伴不停地搖鈴擊鼓、高聲誦經中不斷搖頭,直至全身發(fā)顫、雙眼直瞪,這就意味著“神上身”了,進入角色了,可以上堂表演了。
行儺,當?shù)厮追Q“出游”。意在請神靈逐瘟邪,佑護自己以實現(xiàn)美好的愿望。行儺的隊伍有百千人不等,隊伍沿途經過時,家家戶戶都設宴桌迎神祭拜,群眾夾道觀看、迎接,男人們燃放大炮團助勢,女人們圍著手捧社爐的“福首”換香求福,場面十分熱鬧。
“正月里來鬧元宵,家家戶戶掛紅燈”。在這里鬧元宵觀燈跟內地截然不同,人們不是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觀燈,而是大家或抬或舉著燈巡游,活現(xiàn)條條燈龍。這里的燈雖然還有許多保持著古代宮燈的形狀,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的燈比較現(xiàn)代化了?!坝螣簟钡穆肪€往往會很遠,有時包括好幾個山頭或村莊?!坝螣簟彼浿帲壹覒魬羧挤艧熁?,震耳欲聾的煙花也照亮了整個村莊,把整個元宵活動推向最高潮。在“游燈”將要結束時,“福首”們會安排人員給參加“游燈”的每人分發(fā)一雙“丁”餅(意為添丁進財)。一串接一串的燈籠,接在龍頭后面,那一長串燈籠仿佛是條條火龍,逶迤盤旋游動,蜿蜒約一兩公里之長。
元宵節(jié)不僅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希望的一種寄托,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們迎祥納福喜慶節(jié)日的歡樂心情。在莆仙看元宵,不僅可以鄰略到新奇和驚喜,更能感受到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的博大和淳樸的民情。男女同樂,老幼同春,古今融合,各逞風彩,體現(xiàn)了我市濃郁的地方民情特點和民俗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豐富積淀。
莆仙民俗是一部寫不完、說不盡的書,是珍藏在民間一項極其寶貴而豐厚的精神財富,是莆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無限的文化魅力。成為莆仙文化的一個極其閃耀的亮點,并且將永遠伴隨著莆仙人日常生活中。它是不知不覺之中在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停地豐富與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