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qū)8公里。商周時期就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跡,村落建于隋朝,里坊興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根據(jù)《崇安縣志》記載,200多年前,下梅這個橫亙在群山之中的小村莊,便是萬里茶道的起點??鐏啔W大陸的“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后又一條國際商路。
當溪的小橋流水
古村下梅,距離武夷山景區(qū)只有5公里,因為建村于梅河下游,所以叫下梅村。想起來時沿途看到的那條溪流,很難想象很久以前這里的交通運輸幾乎完全是靠著梅溪的水路在運行。
村中有一條當溪穿流而過,將村莊一分為二。全長兩千多米,匯入梅溪,是先時為了經(jīng)營茶葉而修建的一條人工運河。清朝時候,下梅村作為閩北地區(qū)最大的茶葉集散地,柴米油鹽醬醋茶,布匹器皿和五金,都是通過這條人工運河進行交易的.直到民國時期,下梅村一直都是有名的商業(yè)重鎮(zhèn)。只是如今這里已經(jīng)退去了商業(yè)的色彩,沒有江南水鄉(xiāng)商業(yè)化的人來人往,滿滿的都是烏垣黑瓦的靜謐和祥和無爭的閑適。
當溪兩岸,有騎樓沿溪而建,都是二三層高的木樓,檐下整齊地掛著大紅燈籠。沿著溪畔修建了弧形的靠欄長椅,叫做“美人靠”,舊時的美人們想必就是日日坐在這里,翹首盼著她們出門經(jīng)商的丈夫親人們歸來。
當溪的右邊有一口坤井,與河道之間只有一條石板隔開,顯得十分怪異??淳谏系奈目探榻B,此井主要用于在祭祀的時候取水,是一口風水性質(zhì)的井,村民們?nèi)粘O匆伦鲲埵遣粫眠@里的水的。
坐在騎樓邊的美人靠上,放眼兩岸,當年的小樓猶存,當溪的碼頭仍在,然而舊時整日舟楫往來的繁忙的這條運河,如今的熱鬧只有鴨子浮水,青苔兩行,岸邊閑閑散步的小狗,圍著小桌下棋的老漢,坐在長廊邊彎腰挑揀茶葉的老婆婆。
似乎每一幅古老風景,都離不開一群守護著它的遲暮老人。
古宅深處有人家
跨過古老的石板橋,遠遠地就看見一座高大氣勢的鄒氏祠堂,趕緊上前圍觀。
這是一座保留地非常完整原始祠堂建筑,外有氣派的高墻門樓,墻上刻著精美華麗的磚雕;內(nèi)有戲臺、廂樓和藻井,梁上木雕精美,結(jié)構(gòu)設(shè)計精巧,向人們彰顯著其主人曾經(jīng)的富甲一方。
磚雕、石雕、木雕是下梅村古民建筑最富有特色的地方。下梅村所有的古民居門樓都飾有精美的磚雕,房屋內(nèi)部均有大量的木雕。門當、花架、池欄、水缸,房梁、桌椅、欄桿、窗欞等等,均雕刻有精致的圖案。磚雕石雕以浮雕為主,木雕以鏤空為主。精雕細琢,豪華富貴。
門口一位年輕的導游姑娘正在為一行游客講解,我們端著相機湊過去靜靜聽著。祠堂的門楣上方有4只雕花石柱,叫做“門簪”,也稱“門當”,門邊立著一對抱鼓石,這叫“戶對”,原來“門當戶對”指的是這個,漲姿勢了。門的兩側(cè)篆刻著“木本”和“水源”,意為不忘祖輩蔭德,門樓左右兩側(cè)都有圓形的雕磚,上面分別刻著“文丞”、“武尉”。其意義是希望家族后輩能夠?qū)W文習武,英才輩出??梢娻u氏祖先舍得花錢之外還真是用心良苦,只是不知道他的子孫后代們現(xiàn)今過得怎么樣?
鄒氏作為下梅村的第一土豪,村中現(xiàn)存的古居之中大半都是他們的手筆。
位于北街的鄒氏大夫第,是清朝時候的建筑。被列為福建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其主人老鄒氏曾被封為“中憲大夫”,因此稱為大夫第。正中間高掛“大夫第”牌匾,大門的面壁全部以精巧豪華的雕磚裝飾而成。門前有保存的相當完整的拴馬石和旗桿,處處體現(xiàn)著那個時候官家宅邸的體面。當然,看著屋前的竹竿上晾曬的衣物,這種體面努力腦補了。
走進這座四縱三廳的大宅子,房梁,桌椅、欄桿、門窗上都雕刻著精致的圖案,多是植物、人物、祥云、飛禽走獸。尤其是窗戶上一扇扇的鏤空透花圖案,精雕細琢讓人移不開目光。
屋里有人居住,闖進人家的生活空間里,趴在人家門窗上盯太久了實在不好意思。不過房主正在跟其他幾個游客介紹他們家的茶葉,想必也沒工夫搭理我們。
大夫第屋后的花園是此屋的另一大看點。這個小巧有致的園子,有一個不俗的名字,叫“小樊川”。園內(nèi)有對弈臺,石花架,金魚池鏡月臺,園內(nèi)的雙面鏤花磚雕,不禁讓人感慨其主人的卓然品味。
兜一圈,捕捉幾張照片,再不撤房主要過來推銷茶葉了。
深門大院訴前世
緊挨著北街的參軍第,有一條短短的小巷。這條小巷修建于乾隆年間,頗有典故。據(jù)說鄒家和參軍方家的宅子因為挨得太近,兩家連后門都打不開。方家的家主是在外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參軍一枚,家里略有些窮,而鄒家是當?shù)厥赘磺沂滞ㄇ檫_理地經(jīng)常接濟方家,方家感激之下做出讓墻之舉,后來鄒家出資修了這條巷子??傊?,差不多是類似于六尺巷風格的和諧典故。踩著幾百年歷史的石路,仰望兩旁古老高大的屋墻,覺得自己是那么地單薄。
再走就到了西水別業(yè)。這里是鄒氏的別墅。西水別業(yè)是鄒氏建造來專供前來采購茶葉的客商居住的。至今還保留著亭臺水榭和回廊拱橋等清代風格的建筑。里面的角樓,木質(zhì)的樓梯上有些階梯已經(jīng)斷開了。
有趣的是,別墅中有道奇葩的“婆婆門”,門是兩邊曲線形狀的。鄒家既然是本地的名門望族,娶媳婦這等大事上當然也就要格外地挑了。婆婆門的右邊大約是一米七高度的曲線,左邊大約是一米五左右的曲線,前依后靠,以衡量女子的形體曲線,考慮地不可謂不周全。據(jù)說要成為鄒氏子孫的媳婦都得先在這道門上站一站讓未來婆婆瞧瞧。
來到這的女孩子都無一例外地上去量一量,咱也免不了俗。好吧,我這形狀,鄒老太太一定很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