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辜鴻銘的儒家經(jīng)典英譯,譯文地道流暢,在西方影響巨大,為弘揚中華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探討了辜鴻銘翻譯儒家經(jīng)典的動機、風格和意義。
關鍵詞:辜鴻銘;儒家經(jīng)典;英譯;風格;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5-00-02
辜鴻銘是中國文化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清朝末年,博通英、德、法、拉丁文等多種語言。林語堂曾經(jīng)評價他:“英文文字超越出眾,二百年來,未見其右。”他以英文寫成 《中國人的精神》和《中國的牛津運動》等著作于海外刊行,一時洛陽紙貴,學界矚目。《中國人的精神》被譯成多種文字,一版再版。英國報紙稱贊辜鴻銘“用英文所寫的文章,以英國人看,可以和維多利亞時代任何大文豪的作品相媲美”。他曾與托爾斯泰魚雁往還,羅曼羅蘭對他推崇備至,同時代的作家毛姆、芥川龍之介不遠千里來華求其一晤。美國漢學家艾凱說:“在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歐洲悲觀與幻滅的氛圍中,與泰戈爾、岡倉等成為東方著名的圣哲者的,是辜鴻銘,而不是梁漱溟或梁啟超?!?這位滿腹經(jīng)綸而行為怪誕的東方圣哲終其一生宣揚鼓吹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在西方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將《論語》、《中庸》 和《大學》等儒家經(jīng)典著作潛心翻譯成英文,于海外刊載印行,是辜氏在文化史上卓越的貢獻之一。
一、其翻譯的初衷
“四書”作為儒家文獻典籍,幾千年來對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影響巨大。1898年,辜鴻銘在《論語》譯序中指出:“自從理雅各博士(James Legge)開始發(fā)表關于《中國經(jīng)典》翻譯的最初部分,迄今已4O年了。現(xiàn)在,任何人,哪怕是對中國語言一竅不通的人,只要反復耐心地翻閱理雅各博士的譯文,都將禁不住感到他多么令人不滿意。”由于痛感前人譯作的不足,他決定親自操觚,讓古老的東方智慧發(fā)揚光大而不是謬種流傳。在《論語》前言中他說:“希望那些受過教育和有思想的英國人讀完這本小書之后,能夠重新思考他們先前對中國人的看法,并因此能修正他們對中國人的偏見,改變對于中國無論是個人還是國際交往的態(tài)度?!?/p>
辜鴻銘生活的時代,是列強環(huán)伺、帝制衰微的清朝末期。當時的中國社會積弱積貧,暮氣深重,禮崩樂壞,百病叢生。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長驅直入,驚破了幾千年的天朝迷夢。這一時期,知識分子頻繁地接觸到各種外來思潮,傳統(tǒng)儒家社會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發(fā)生了很大的危機。正如吳宓所評價的那樣,辜鴻銘雖然生于南洋,游于歐洲,聲名卓著于海外,骨子里卻是“極熱烈之愛國主義者”:“深痛中國國弱民貧,見侮于外人,又鑒于東鄰日本維新富強之壯跡,于是國家之觀念深,愛中國之心熾,而闡明國粹,表彰中國道德禮教之責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終身,無縮無倦?!庇墒瞧洳贿z余力張揚中華文明,言必貴中國而薄西洋,“睥睨中外,誠近于狂”, 苦心孤詣,試圖以幾千年的華夏傳統(tǒng)文化與當時的西化思潮相抗衡。
1928年辜鴻銘去世不久后有人評價“其尊崇儒家,提倡中國禮教之道德精神,亦緣一己之思想見解確立以后,返而求之中國學術文明,見此中有與卡萊爾、羅斯金、愛默生之說相類似者,不禁愛不忍釋,于是鉆研之,啟發(fā)之,孜孜焉。舉此吾國固有之寶藏,以炫示西人?!惫鉴欍懻J為:“歐美的現(xiàn)代文明雖然確實是一個讓人嘆為觀止的龐大建筑物,但它就像巴比倫塔一樣面臨著即將傾覆崩潰的命運?!?而中國文明包含著治療西方現(xiàn)代化社會弊病的良方。他說:“學習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書籍和文學,所有歐美人民都將大有裨益?!薄拔蚁氡砻餮芯恐袊拿魅绾斡兄诮鉀Q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如何將歐洲文明從崩潰中拯救出來?!?/p>
有美國學者犀利地指出:“辜氏并非一個反對西方文明的中國文化民族主義者;相反,他既是東方也是西方的現(xiàn)代化批評者?!迸c理雅各的《中庸》譯名“The Doctrine of the Mean”不同,辜鴻銘將《中庸》譯為“The Universal Order,or Conduct of Life”,體現(xiàn)了他所領悟的中西文化共性,揭示了儒學道德思想的普世性。辜鴻銘“生平長于西學,而服膺古訓”,他憑著一位文化學者的自覺,立足于東西方文明,對二者進行比較和接駁,試圖為20世紀的世界探求一個光明的出路。
二、其翻譯的藝術
辜鴻銘是最早系統(tǒng)地向西方譯介儒學經(jīng)典的華人,他的學養(yǎng)、才情和熱忱使其成為勝任這項浩繁的工作的不二人選,而他的譯作也已經(jīng)成為文化史上代相迭出的經(jīng)典之一。他的翻譯風格一如他的為人,才華恣肆,個性鮮明。和一般皓首窮經(jīng)、字斟句酌的譯者不同,他的工作,“不只是忠實的翻譯,而且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林語堂)。
以下試分析其翻譯的主要特點:
(一)變換文化符號
在《論語》譯序中,辜鴻銘寫自己“努力按照一個受過教育的英國人表達同樣的思想的方式來翻譯?!惫鉴欍懙娜寮医?jīng)典翻譯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把原文中中國特有的文化內容轉換為西方讀者所熟悉和理解的本民族文化符號。 如把“天命”譯為“the laws of God(上帝的律條)”,把“圣人’譯為“holy men(圣人)”。God和holy men都是基督教用語,易于為西方讀者所理解。再如把“管仲”譯成“Bismarque in China(中國的俾斯麥)”;“堯”譯為“The Abraham of Chinese history(中國歷史上的亞伯拉罕)”。把他們和西方著名的歷史人物作類比,消除了陌生文化造成的隔閡,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原作,有效地傳達了文義。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方法在辜氏的所有譯作中貫穿始終。
(二)添加參考詮釋
在《論語》譯序中,辜鴻銘稱其翻譯的目的是“讓普通英語讀者能看懂這本給了中國人智力和道德風貌的中文小冊子”,因此他努力“使孔子及其弟子的談話方式,就像有教養(yǎng)的英國人在表達與這些中國俊杰同樣的思想時一樣?!彼娜寮医?jīng)典翻譯在很多段落的旁邊他大量引用歌德、伏爾泰等西方文化名人的類似言論。這種做法可以引起西方有一定文化層次的讀者的興趣和共鳴。而旁征博引也為譯作增加了一個有趣的新的維度,有助于加深讀者對于原文的理解。
此外,這種做法也側面印證了辜鴻銘的對于儒學與西方哲學殊途同歸的認識:“道不遠人,中西固無二道也?!睂鉴欍懚?,古今中外,圣賢哲人,其心跡是相通的,在文化交流中只要策略合適,相異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順利轉化為身份認同。
(三)保持原文形式
在《中庸》譯序中,辜鴻銘指出 :“徹底掌握其中之意義,不僅譯出原作的文字,還要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 幸虧他才力雄健,長袖善舞,才能夠把《論語》、《中庸》中的詩歌片段同樣以詩歌的形式翻譯出來。其譯文不僅符合英文的習慣表達,同時還精心保持著原文的形式美感。 如《論語·八佾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辜鴻銘譯為:“Her coquettish smiles,How dimpling they are; Her beautiful eyes, How becoming they are; o fairest is she.W ho is simple and plain.”譯文被精心處理為回環(huán)排比、讀起來同樣有音韻美感的詩歌的形式。比起枯澀的譯文,辜氏的譯作可稱形神兼?zhèn)洹?/p>
考究辜鴻銘翻譯儒家經(jīng)典的初衷,是試圖向世界鼓吹介紹東方的智慧,故其著意于傳神達意,而并不拘泥于雕蟲琢句,謹毛失貌。同樣是語言大師的林語堂認為:辜鴻銘的三部儒家經(jīng)典的翻譯“來自對兩種文字的精通,以及對于它們較深奧意義的了解,是意義與表達方法二者愉快的配合。”
三、其翻譯的意義
辜鴻銘是“造就精通譯語譯文,兼容華文,而造其堂奧”的譯才典范,他與嚴復、林紓并稱清末民初“譯壇三杰”。雖然著述頗豐,他卻極少向國人譯介西方的文學名著,曾被人稱為“專辦出口貨的”,他的漢譯僅有英國詩人威廉·庫帕的一首敘事詩( 癡漢騎馬歌)。這或許從側面反映了他做文化翻譯的初衷,正如他在《論語》譯序中指出的那樣:“希望有教養(yǎng)有頭腦的英國人讀—下我們的譯本,借此檢討一下他們對中國人的成見,改正這些先入之見,修正對中國人和中國的態(tài)度,進而改善兩國關系”。 在《中庸》譯序中,他說:希望能使西方人“更好地理解‘道’,加強道德責任感,促使他們遵從道德律令,放棄歐洲‘炮艦’與‘武力’文明的傲慢與跋扈,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待之以道”。他的苦心孤詣,孜孜以求,原不是為了雕蟲炫技,求取盛名,而是在滿目蕭疏的末世,為他手追心摹、心向神往的中華文明正名。
法國學者弗蘭西斯·波里說:“他是熱情的愛國者”。而這位愛國者有著多維的特征,他是“一個鼓吹君主主義的造反派,一個以孔教為人生哲學的浪漫派,一個夸耀自己的奴隸標識(辮子)的獨裁者;就是這種自相矛盾,使辜鴻銘成了有趣的人物之一。”(溫源寧《不夠知己》)他一生外表迂腐、保守,言辭犀利、行事乖張。他似乎隨時都在抨擊西方的價值觀念,并不遺余力地證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八臅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辜鴻銘選取“四書”作為向西方弘揚中華文化的范本,正是因為這批典籍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思想文化。為了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辜鴻銘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這些千古名篇的翻譯中。出于這樣的目的,他在譯介時,并未拘泥雕琢和推敲字句,而是著意傳達圣賢的思想,呈現(xiàn)完整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
辜鴻銘的翻譯文字自然順暢,創(chuàng)造性地借助西方的文化概念詮釋了復雜抽象的東方儒學思想。這些英譯影響巨大,在西方學界頗為引人矚目,它們向西方揭示了中華文明的不朽魅力,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居功至偉。
參考文獻:
[1]辜鴻銘.辜鴻銘文集[M].岳麓書社,1985
[2]孔慶茂.辜鴻銘評傳[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3]高照成,試析辜鴻銘《論語》英譯中的“不信”,浙 江 外 國 語 學 院 學 報,2012
[4]邊立紅. 吳鵬,辜鴻銘《論語》譯本“雜合\"特征解讀,沈陽大學學報,2011
[5]謝利君,翻譯天才辜鴻銘與儒家經(jīng)典的英譯,檔案文化,2013
[6]諸葛曉梅,翻譯目的視角下的辜鴻銘歸化翻譯思想探析,作家雜志,2011
[7]袁卓喜,修辭勸服視角下的辜鴻銘儒經(jīng)翻譯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