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強,我們的語文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在眾多的優(yōu)秀經(jīng)典古詩詞中體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化品位,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關鍵詞:古詩文教育學;提高思想;健全性格;獲得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5-00-01
小說家金庸說:“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繼承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使孩子們養(yǎng)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奔幽么蠡始覍W會院士葉嘉瑩認為:“古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xiàn)詩人的品格、修養(yǎng)和懷抱?!狈_高中語文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注重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nèi)涵,尤其是選入了大量的古詩文。
2013年修訂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xiàn)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 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笨梢?,古詩文的閱讀與鑒賞對一個人的各方面的影響意義重大。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個愛詩的民族,自古以來,在教育上培養(yǎng)學生就注重“詩教”。孔夫子教誨弟子學詩,曾指出詩有“興、觀、群、怨”等多種功能;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他們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廟堂,則力主改革弊政,勵精圖治;在生死關頭,則毅然決然走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路。當他們“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屢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難時,就愈加深切的憂國憂民,感懷時事,從而寫出震撼人心、名傳千秋的詩篇。
司馬遷曾說:“《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弊x詩,是接觸、感受一顆顆鮮活的心并與之共振。讀詩,是與詩人作一次次心靈上的交流,從而讓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一個人的健全人格。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感受到了他那顆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高潔之心;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們看到他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淡泊;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詮釋出李白的獨立清高而豪放;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道出了他那令人感動的大度寬容的人道主義情懷……讀一首詩詞,口讀心誦,咀嚼體悟,共鳴感情,自然就能潤養(yǎng)身心,化育靈魂。讀詩,欣賞中華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結晶,探尋其中的意境,感受縈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并沉潛到文化的深層,就能感悟人生真諦與宇宙哲理,就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養(yǎng),并提高對人生世相的洞察力與感悟力,更可以使人性發(fā)現(xiàn),使名利心淡泊,使靈魂得到凈化。
詩教不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而且還可以豐富人的內(nèi)心世界,培養(yǎng)純正的審美情趣。因此,古詩文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在素質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那么,我們?nèi)绾卧诠旁娢慕虒W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兩個重要途徑:
(一)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過古詩文教學,加深學生對古代杰出人物和勞動人民自強不息、不畏強暴、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尊嚴的光榮傳統(tǒng)的認識,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之志。
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加深認識,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在古詩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此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以水為例,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因為它是那樣的變幻多端,那樣富有生氣。李白筆下的“水”多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王維筆下的“水”多清新秀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筆下的“水”,美麗如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軾筆下的水綺麗可愛,“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可愛。此外,那些名山秀岳、遼闊草原、迷蒙煙雨、小橋流水、落葉殘花,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我們盡可能的讓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且讓這些美感逐漸在學生的心靈中沉淀下來,這樣,對生活與自然的熱愛之情,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在古詩文中,環(huán)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對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豁達的心情還有重要的作用。壯麗秀美的自然環(huán)境,能促使作者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社會,并且能夠給作者帶來不少生活哲理的啟迪。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引導學生去探討、去思考。
要在古詩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必須付諸于扎實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時,必須摒棄那種束縛學生思維,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
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應是課內(nèi)外的有機結合。古詩文學習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更應當加強課外的實踐活動。課程標準為學生推薦了相當數(shù)量的優(yōu)秀詩文。對于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自由發(fā)展,以其在課內(nèi)習得的基礎上,指導自己的課外實踐,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積累和表達。只要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他們的古詩文素養(yǎng)定能得到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他們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