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雯]
這兩天,一則新聞被各大網(wǎng)站置于頭條——來自武漢的大三學生在迪拜的酒店實習,日常的工作之外,這位大學生每天還花4小時擦盤子,月入萬元(據(jù)《長江日報》報道)。文中,還有諸多細節(jié),是否為武漢某學院的軟文也未可知。然而,人們看到的大約只是迪拜、活少、錢多這樣的關鍵詞,因而,它吸引了眾多讀者參與評論,嚷嚷著想去賣辣條的也不在少數(shù)。
這樣的新聞并不少見,去年末,曾有報道說,一位中國大學生,畢業(yè)后去迪拜白手起家,當起了“小商販”,年均收入170萬元人民幣。而“暴富”之地,除了迪拜,也有其他地點,那些故事,也總發(fā)生在某個大學生的身上——貌似他只需付出簡單的勞動,就能獲得較高的收入,而這個大學生背后,更多的大學生按部就班地奮斗,正經(jīng)歷著并不好過的職業(yè)時光。
其實,我們并非對任何個體存在與參與現(xiàn)實的方式持有異議,只是,從這些雷同新聞的“驚詫”中看出,這個社會給予年輕人的評判是有問題的。
假如,一個年輕人,哲學系畢業(yè)后去刷盤子,就是人生之恥。但如果他就此賺了大錢,又被認為是另辟蹊徑。那么,悠悠眾口,又呈現(xiàn)另外的面貌。
可見,無論是我們的教育還是對個體的評價,關注的不是一個人的完善,而僅僅是用單一、數(shù)字化的標準去衡量。這個標準,就是錢。
也是在不久前,一位叫鄭鋼的小伙子據(jù)說刷新了逆襲的范本。曾經(jīng)上過《非誠勿擾》,被24位女嘉賓集體滅燈的他,此時已經(jīng)身價過億,上個月,他給母校南大捐款1000萬元???,依然如此。因為當年的一無所有,這位小伙子被24位女嘉賓“滅掉”,同時也被整個社會的評價體系“滅掉”。如今,他重新被作為逆襲的榜樣,可以說,人們看到的是他上億的身價,以及能夠捐得起一幢樓的錢。按說,這么有潛力的小伙子,當年難道就沒有一點值得看上的亮點?肯定不是這樣,只是,他的亮點讓女嘉賓、臺下觀眾以及所有電視機前另有期待的目光遮蔽了而已。
勞動本身沒有高下之別,但有繁簡之分。人性使然,當然愿意以更簡單的勞作去獲取更多收益。這也無可指責,只是,當一個社會去高調(diào)宣揚并鼓勵年輕一代趨向這種省力之時,必然對社會發(fā)展的后勁有所阻滯。誠然,成千上萬的大學生面臨著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問題,本來,他們學經(jīng)濟、外語、社會學、藝術(shù),等等。你說開肉鋪賺錢,一群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去賣肉;你說開網(wǎng)店賣小玩意兒賺錢,又是一擁而上。自然,我們得承認另謀出路的精神,只是若全以賺錢的標準蜂擁而入,不說專業(yè)的精神了,一個行業(yè)都可能被做濫。最終,年輕人的創(chuàng)造力會在何處發(fā)揮?根本無從提起了。
試想,哪有一個時代會鼓勵不勞而獲?然而,總有一些場景會讓人恍惚以為如此。當每個人都投身其中,誰來學習,誰來思考,誰來創(chuàng)造?實在想不出。
可是,年輕人的方向,就是這個國家的方向。如果廣大年輕人以浮躁的方式走上人生之路,這個時代的未來,就會打上問號。
摘自《錢江晚報》201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