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靜脈留置針在兒科急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自2010~2013年我科筆者接診的急診病患414例,并將其分為靜脈留置針組(328例)和普通穿刺針組(86例),觀察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反應率以及相關費用等。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 靜脈留置針組病患穿刺成功率達92.6%,顯著高于普通穿刺針組(P<0.05);而不良反應(液體外滲、皮下血腫、導管堵塞)的發(fā)生明顯少于普通穿刺針組(P<0.01);但是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卻相對高于普通穿刺針組(P<0.01)。結論 靜脈留置針在院前急救中具有廣泛開展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兒童;急救;靜脈留置針
靜脈留置針又稱為套管針,1962年貝朗公司發(fā)明第一支留置針。早在30年代已經在歐美國家普及應用,21世紀以來逐漸被亞洲先進國家引進并取代了頭皮針。我國近年來也逐漸開始開展這項新的穿刺護理技術,并在臨床實踐中獲得重大突破。不僅減少了患者由于反復穿刺而造成的痛苦,而且保護了血管,有利于臨床用藥和緊急搶救,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但是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F(xiàn)將我們的經驗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資料:回顧分析了2012~2013年間我科作者接診的急診患者共414例,將其分為兩組:靜脈留置針組(328例)和普通穿刺針組(82例)。其中,見表1。
1.2觀察指標 對兩組穿刺的成功率、穿刺的不良反應、穿刺費用等指標,并進行統(tǒng)計。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靜脈留置針組成功率92.6%,顯著高于普通穿刺針組(84.3%),兩組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穿刺費用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其中靜脈留置針組皮下血腫11例,顯著少于普通穿刺針組(24例);液體外滲8例,顯著低于普通穿刺針組(18例);導管堵塞發(fā)生4例,明顯低于普通穿刺針組(25例);而靜脈留置針組靜脈炎的發(fā)生8例,卻明顯高于普通留置針組(1例)。見表2。
3討論
兒科急診需要面對的疾病譜廣,不僅有內科疾病,還有外科急癥;另一方面,兒科急診人群的年齡跨度大,從剛出生的新生兒到發(fā)育成熟接近成年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兒科疾病病情變化快,以危重患兒居多,需要進行緊急救治。作為護理工作中的首要急救措施就是快速建立可靠通暢的靜脈通道,為臨床的及時用藥搶救贏得時間,為進一步的挽救病患生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因此,掌握并大力應用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對臨床護理工作有著深遠意義。
3.1兒童靜脈的特點 兒童的血管相對成人纖細,且血管與不同年齡、體重有著密切關系,新生兒的皮膚潮紅,影響對血管的判斷和觸摸,肥胖患兒皮下脂肪厚,靜脈不明顯,穿刺深淺不易掌握。另外,嚴重脫水以及循環(huán)衰竭的患兒靜脈充盈不足,穿刺不易回血。同時有些疾病需要長期輸液的患兒由于反復穿刺造成出血皮下瘀斑,增加了穿刺的難度[1]。除了掌握穿刺技術外,了解和掌握小兒靜脈的特點對提高穿刺成功率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3.2靜脈留置針的優(yōu)勢
3.2.1穿刺成功率高,在穿刺進針回血后,硬針停止前進,而將軟套管繼續(xù)送入血管內。避免普通穿刺針在繼續(xù)送入的時候穿破血管導致穿刺失敗的可能,從而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當然,有時穿刺時會出現(xiàn)硬針退出后軟套管卻內能送入血管內,
3.2.2跑針現(xiàn)象減少 急診患者在穩(wěn)定生命體征的同時,需要同時完善一些輔助檢查,而需要進行對患者搬運和轉送,期間很容易出現(xiàn)患者手的體位發(fā)生改變,或者碰撞往往容易導致跑針的發(fā)生,不僅刺破血管導致液體外滲,也影響了藥物的及時應用,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而靜脈留置針用軟性的套管留置在靜脈內很少出現(xiàn)刺破血管的現(xiàn)象,而且由于液路通暢,也為急救提供了便利,贏得時間。
3.2.3易于保留 靜脈留置針尾攜帶肝素帽,輸液結束后可以用稀釋的肝素進行封管,短期內保留。避免了每天每次頻繁的穿刺,減少患者痛苦的同時,也降低了醫(yī)療器材的消耗,同時也減輕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靜脈留置針留置5d內靜脈炎的發(fā)生很少,并建議將5d座位常規(guī)留置時間,本文有24例病患的留置針能留置到7d[2],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①穿刺的靜脈多為粗大血管;②保持管道通暢,同時多液路交替滴注減少了靜脈炎以及液體外滲的發(fā)生。
3.3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的常見并發(fā)癥以及防護措施 皮下血腫: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操作,在穿刺時需要動作輕巧,穩(wěn),準。急診病患中年齡分布差異很大,其中作為特殊人群的兒童和老人的血管條件不一,兒童的血管纖細表淺,進針很容易刺破血管;而老人血管彈性差,穿刺成功后送針時易容易損傷血管。各種血管條件均是對穿刺技術的挑戰(zhàn)。我們除了需要根據(jù)不同患者的血管條件,掌握穿刺進針的角度,熟悉并掌握血管分布以及可能變異情況,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外,從而有效的減少皮下血腫的發(fā)生[3]。
液體外滲:主要原因為套管針刺入血管內后,機械損傷或化學刺激,導致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同時組織胺釋放又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進入組織間隙。在急救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用到甘露醇、鈣劑等容易外滲的藥物,如果管道不穩(wěn)定,則更容易增加液體外滲的風險,不僅影響搶救的效率,還可能帶來一些顯著的副反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尤其在使用特殊藥物時,需要嚴密觀察穿刺部位的反應,如果出現(xiàn)腫脹,需要及時拔除穿刺針,并壓迫,必要時采用局部封閉或者硫酸鎂濕敷[4]。
導管堵塞:導管堵塞的原因較為復雜,導管沖洗不徹底,封管液種類、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選擇不當和患者的凝血機制異常等有關,最常見的原因是在封管時血液凝固產生血栓所致。一般封管采用稀釋的肝素鈉或者生理鹽水,我們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采用肝素鈉封管的導管堵塞發(fā)生情況明顯低于采用生理鹽水封管的病患,同時在封管過程中,個人的經驗是封管速度要超過拔針速度,這樣才能使封管液完全分不到留置針管道中[5]。
靜脈炎:主要由于操作時未能遵守無菌原則。多見于血流緩慢、長期臥床、肢體制動的患者。為了避免靜脈炎的發(fā)生,個人認為盡量選擇粗大靜脈穿刺,避免反復穿刺,同時注意保護血管,每日觀察血管的變化,如果出現(xiàn)穿刺部位的紅腫,需要及時拔除留置針并更換穿刺部位。如果病情復雜,需要長期使用留置針,我們建議定期更換穿刺部位,讓受損血管獲得充分的修復時間。本文靜脈留置針粗出現(xiàn)8例靜脈炎,顯著高于普通穿刺針組,分析原因除了無菌操作之外,留置針的軟管對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且留置時間越長發(fā)生靜脈炎的風險越大;而而普通穿刺針的不銹鋼材質相對刺激性小,且留置時間短有一定的關系。
3.4影響穿刺成功的幾個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護士的自身心理素質:目前急診搶救患者時要求迅速,以及開放式的穿刺注射讓家屬的要求幾于苛刻,同時急診環(huán)境的混亂,很容易給護士在操作時造成很大的壓力和影響;②患者的血管條件:由于其皮下脂肪較厚,兒童的血管相對成人難于觸摸,而且,對于肥胖、脫水、休克的患兒來講,其靜脈塌陷更不容易尋找穿刺;③穿刺技術的熟練程度:由于目前更多年輕護士加入到急診工作中來,早期的業(yè)務肯定不如年長護士的操作熟練,而且社會抗壓能力有一定的缺乏,因此,需要一方面需要高年資的護士做好傳幫帶的作用,為了臨床更好的提高穿刺成功率,我們需要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提高自身抗壓能力,同時熟悉不同患者的血管解剖,并強化訓練自身的穿刺技術,這樣方能達到有效的搶救目的。
3.5局限性 盡管靜脈留置針技術已經表現(xiàn)出了毋庸置疑的臨床效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有一些患者在多次嘗試留置針穿刺失敗后再次選擇普通不銹鋼針穿刺卻獲得成功,不過爭分奪秒的急診搶救卻不允許我們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穿刺操作中。而且靜脈留置針在輸液結束后需要封管液進行封管,程序無法簡單化。這些提示我們靜脈穿刺針的技術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4結論
靜脈留置針操作技術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不良反應較傳統(tǒng)方法少,值得臨床廣泛使用。同時市場上也出現(xiàn)了針對不同情況的各種類型的留置針,這也需要我們加強自身心理素質以及提高穿刺技術,并了解不同類型穿刺留置針之間的特點和技巧,便于提高臨床搶救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畢志芳,王景云.影響小兒靜脈輸液成功的幾點因素[J].中國傷殘醫(yī)學,2007,15(2):76-77.
[2]李曉燕,劉洋,陳衛(wèi)紅.套管針常規(guī)留置時間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5):300-301.
[3]孫艷平,楊桂濤,常雁軍.淺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7):409-410.
[4]唐榮珍.退出留置針芯避免血液外滲方法的探討[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6):37-38.
[5]周長蘭.靜脈留置針封管方法與技巧[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5,2(7):1122.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