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摘要:目的 研究Ⅱ、Ⅲ期直腸癌患者血清TH17細胞及IL-17在術前同步放化療前后及手術后濃度變化,研究與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健康志愿者20例、Ⅱ、Ⅲ期直腸癌患者24例行術前同步放化療治療及手術治療。分別于同步放化療前1d,同步放化療結束后1d,手術后2w采血標本檢測。結果 放化療前組、放化療后組血清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P=0.07),放化療前組、放化療后組血清中TH17細胞比值均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6、P=0.012)。結論 TH17細胞及IL-17在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有促進腫瘤作用。隨著術前放化療的介入,腫瘤負荷的縮小,IL-17水平逐漸下降,術后可達到健康對照組相同水平。
關鍵詞:直腸癌;IL-17;TH17細胞
直腸癌是目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美國第四大常見腫瘤,第二大癌癥死因[1]。2010年以后,直腸癌NCCN指南明確提出,對于Ⅱ、Ⅲ期直腸癌患者推薦或必須行術前同步放化療。術前新輔助可以使縮小腫瘤體積,降級降期,有效減低局部復發(fā)率、提高生存率及死亡率,且不增加手術并發(fā)癥。TH17細胞是新近發(fā)現的區(qū)別于TH1和TH2效應的T淋巴細胞亞群。TH17細胞特異性分泌的IL-17是強致炎因子,在腫瘤的產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研究檢測了直腸癌患者血清中TH17細胞、IL-17在術前同步放化療前后即手術后的濃度變化,并分析其在直腸癌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和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歷,20例健康志愿者、24例Ⅱ、Ⅲ期直腸癌患者納入本研究,平均年齡分別為(55.8±21.5)歲、(63.3±22.4)歲;直腸癌組男性14例,女性10例。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病理類型均為腺癌。根據組織學分期,Ⅱ期6例,Ⅲ期18例。根據治療過程分為放化療前組,放化療后組,手術后組。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0例。均為體檢后篩查排除腫瘤、瘤樣病變及炎癥性疾病。
1.2方法
1.2.1術前同步放化療患者采用調強放療,靶區(qū)包括直腸腫塊及盆腔淋巴引流區(qū)域。采用同步推量,GTVDT=50.6GY/22f;PTVDT=39.6GY/22f。放療第一天起口服卡培他濱片2500mg/m2 。同步放化療結束后休息4~6w手術治療。分別在放化療前1d,放化療結束后第1d及術后2w采集血液標本10mL。血清IL-17濃度采用ELISA法進行測定。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H17細胞。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設計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血清中IL-17水平 直腸癌放化療前組、放化療后組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P=0.07),手術后組與健康對照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34)。放化療組及手術組均低于放化療前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4、P=0.04)。
2.2血清中TH17細胞比值 放化療前組、放化療后組血清中TH17細胞比值均高于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6、P=0.012)。見表1、圖1、圖2。
圖1 各組中血清IL-17水平比較
圖2 各組中TH17細胞比值水平比較
3 討論
直腸癌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炎癥與直腸癌關系密切,參與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2005年,一種新的 CD4+T 細胞-Th17細胞被確定,其區(qū)別于Th1和Th2效應T淋巴細胞的新型T淋巴細胞亞群。Th17細胞特征性產生IL-17[2],具有很強的促炎癥作用并維持炎癥發(fā)生。TH17細胞和IL-17從發(fā)現之初便爭議不斷。有些研究[3]認為Th17細胞促進腫瘤生長,進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 Th17 細胞數量明顯多于正常人和早期患者,且該水平與患者的病理TNM分期呈正相關。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抑制腫瘤,小細胞肺癌中局限期患者和初發(fā)患者的Th17細胞、IL-17水平較進展期和復發(fā)患者高,并且長期生存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血清中IL-17水平較高[4]。本研究中,直腸癌患者血清中TH17及IL-17水平在放化療前組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6,P=0.000)。認為Th17 細胞和IL-17可促進腫瘤發(fā)展??赡芏鄠€途徑共同作用: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血管生成[5]。
目前術前同步放化療在Ⅱ、Ⅲ期的直腸癌治療中逐漸成為標準的治療模式,術前同步放化療及手術治療對TH17、IL-17的影響國內鮮見報道。本研究中IL-17隨著放化療及手術水平逐漸下降,放化療前后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24,P=0.043)。IL-17手術組比放化療前組比較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4),提示IL-17隨著術前放化療縮小瘤,及手術后完全切除腫瘤,逐漸從高水平下降至健康對照人群水平。放化療在抑制腫瘤同時,抑制TH17、IL-17軸的作用,減少促炎細胞因子及趨化因子的釋放, 降低腫瘤復發(fā)[6]。
有關TH17、IL-17和直腸癌的相關性的研究報道仍較少,本研究的結果顯示:TH17細胞及細胞因子IL-17在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有促進腫瘤作用。隨著術前放化療的介入,腫瘤負荷的縮小,IL-17水平逐漸下降。術后可達到健康對照組相同水平。然而,IL-17是否可以作為直腸癌患者放療敏感性的指標,或者監(jiān)測預后的關鍵因子尚需大樣本研究驗證。此外,本研究中病歷全部Ⅱ和Ⅲ期患者,是否在Ⅰ期和Ⅳ期患者中得到同樣結論有待于下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Yang J,Siao C J,Nagappan G, et al. Neuronal release of proBDNF[J].Natneuro sci,2009,12:113-115.
[2]Ivanov II, McKenzie BS, Zhou L, et al. The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RORγt directs the differentiation program of pro-inflammatory IL-17+T helper cells[J]. Cell,2006,126(6): 1121-1133.
[3]zhang JP, Yan J,Xu J,et al. lncreased intratumoral 1L-17-producing cells correlate with poor survival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J].Hepato1,2009,50(5) :980-989.
[4]Koyama K,Kagamu H,miurs S,et al.Reciprocal CD4+ T-cell balance of efector CD62,Llow CD4+ and CD62,L high CD25+,CD4+ regulalory T cells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flects disease stage [J].Clin Cancer Res,2008,14 (21):6770-6779.
[5]Numasaki M,Fukushi J,Ono M,et al.Interleukin-17 promotes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 [J].Blood,2003; 101( 7) : 2620-2627.
[6]Liu JZ, Pezeshki M, Raffatellu M.Th17 cytokines and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at the mucosa: dichotomies of help and harm[J].Cytokine,2009,48:156-160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