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體外反搏前后的心電圖變化。方法 選擇符合診斷標準的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反搏組和藥物組各50例。藥物組給予7w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反搏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增強型體外反搏治療,1次/d,1h/次,5d/w,連用7w。兩組治療前后進行心電圖檢查,觀察記錄患者心電圖指標(ST段壓低、T波)變化情況。結果 治療結束時,兩組患者心電圖指標(ST段壓低、T波)均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反搏組總有效率94%,藥物組總有效率84%,反搏組療效優(yōu)于藥物組(P<0.05)。結論 從心電圖改善衡量體外反搏治療效果,認為其對心肌缺血的改善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體外反搏;冠狀動脈疾?。徊环€(wěn)定型心絞痛;心電圖
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發(fā)病率逐年攀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目前,UAP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冠脈搭橋手術治療,但部分患者在充分的藥物治療基礎上或行介入治療、冠脈搭橋術后仍有反復心絞痛癥狀發(fā)作,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實用的治療手段具有重要意義。體外反搏技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療冠心病的創(chuàng)新性治療方法,其原理是在心臟舒張期對包裹于患者雙下肢及臀部的氣囊序貫加壓充氣,驅動肢體血液向主動脈反流,提高主動脈舒張壓和冠狀動脈灌注壓,從而改善心肌缺血[1]。近年來,體外反搏在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療效確切。我們對100例UAP患者采用體外反搏治療和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照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心電圖變化,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12月在本院老年內科住院的100例UAP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2],無嚴重的左心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瘤、活動性靜脈炎、靜脈血栓形成、嚴重的周圍血管病。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反搏組和藥物組各50例。反搏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70.2±3.2)歲,病程(4.9±1.5)年,其中自發(fā)型心絞痛17例,勞累型心絞痛20例,混合型心絞痛13例,合并高血壓8例,糖尿病2例,腦梗塞6例;藥物組男38例,女12例,年齡(69.4±4.2)歲,病程(5.0±1.7)年,其中自發(fā)型心絞痛18例,勞累型心絞痛21例,混合型心絞痛11例,合并高血壓7例,糖尿病1例,腦梗塞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心絞痛類型、合并癥方面比較均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藥物組給予硝酸鹽制劑、雙聯(lián)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和硫酸氯吡格雷)、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調脂藥物治療,療程7w。反搏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增強型體外反搏治療,1次/d,1h/次,5d/w,連用7w。治療前簽署知情同意書,由專人按操作常規(guī)進行,反搏時舒張波/收縮波(D/S)比值>1.2,反搏壓力取0.35~0.45kg/cm2。兩組治療前后進行心電圖檢查,觀察記錄患者心電圖指標(ST段壓低、T波)變化情況。
1.2.2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靜息心電圖ST段及T波基本恢復正常;有效:靜息心電圖缺血性下降的ST段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lián)倒置T波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轉為直立;無效:靜息心電圖達不到上述指標者。
1.2.3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1。
2.2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2。
3 討論
UAP的病因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在炎癥因子作用下斑塊破裂,激活血小板聚集,繼發(fā)血栓形成,最終導致心肌缺血[3]。UAP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可致嚴重心臟事件而備受關注[4]。體外反搏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的機械循環(huán)輔助治療方法,有明顯改善心肌缺血、保護心臟功能的作用[5]。當反搏時, 主動脈舒張壓明顯增高, 冠狀動脈灌注壓也隨之增高,促使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和開放, 冠脈血液灌注量增加[6,7]。當氣囊排氣時,主動脈收縮壓降低,外周阻力下降,從而減輕心臟后負荷和左室射血阻抗,減少心肌耗氧量,這就是體外反搏改善心電圖及心肌缺血的基礎。近年血管生物學的研究認為,體外反搏的療效機制可能與提高血流切應力,保護血管內皮功能有關[8]。
體外反搏的療效評價除了臨床癥狀改善外,心電圖的改善也不容忽視。朱蘇航[9]等通過動態(tài)心電圖觀察、評價冠心病患者體外反搏前后心肌缺血總負荷及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的變化,認為體外反搏能降低心肌缺血總負荷,提高心率變異性,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血管風險和改善預后。在心電圖中,反映心肌缺血性變化的重要指標是ST段和T波的改變。當心肌缺血時,心肌細胞除極和復極均受影響,ST段可呈水平型或斜下型壓低>0.05mv,T波低平或倒置。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結束時,兩組患者心電圖指標(ST段壓低、T波)均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反搏組總有效率94%,藥物組總有效率84%,反搏組療效優(yōu)于藥物組(P<0.05),說明體外反搏對心肌缺血的改善有顯著療效,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合用有協(xié)同作用,可作為UAP患者治療的重要選擇。
參考文獻:
[1]胡大一,伍貴富,鄭振聲.體外反搏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5):723-724.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74.
[3]賈小誼.前列地爾聯(lián)合他汀類對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4):62-63.
[4]Chong S K F. H pylori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unspecified abdominal pain in referred children but not with (UAP) in primary care or with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J].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2010, 15(5): 153-154.
[5]伍貴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特色治療技術-體外反搏[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2,40(2):106-109.
[6]Larsen A I, Hjrnevik , Bonarjee V, et al. Coronary blood flow and perfusion pressure du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ongoing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ion: a report on 6 cases[J]. Resuscitation, 2010, 81(4): 493-497.
[7]Canty Jr J M.Coronary blood flow and myocardial ischemia[J].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 2012: 1167-1177.
[8]楊達雅,伍貴富.體外反搏作用的新機制:提高血流切應力與血管內皮功能保護[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5):725-727.
[9]朱蘇航,賈連旺.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評價體外反搏對冠心病患者缺血總負荷及心率變異的影響[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3,19(7):66-70.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