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是近幾年在我國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護理操作。它具有減輕患者因反復穿刺而引起的痛苦;對血管的刺激小,并且可以隨血管的形狀彎曲,不易脫出血管,便于肢體活動;減少液體外滲,有利于臨床用藥和緊急搶救;同時很大程度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在應用過程中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特別是長期置管的患者常導致某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在靜脈留置針期間做好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護理非常重要。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預防;護理
1靜脈留置針的不良反應預防及護理
1.1嚴格控制靜脈炎的發(fā)生 靜脈留置針的常見并發(fā)癥為靜脈炎,靜脈炎的高危因素與機械、理化刺激有關,藥物刺激性強、插管時間長,導管移位均易引 起[1]。許燕等[2]認為,靜脈炎發(fā)生的原因是置管部位的不同和輸注高分子液體,與患者的年齡、性別、留置針局部換藥方式,封管次數(shù)、抗生素的使用有關,建議使用套管針應各方面討論與靜脈炎有關的因素,認為靜脈炎只與留置針與管理有關,與其它因素無關,建議在使用靜脈留置針時注意其與金屬頭皮針在血管選擇、穿刺技術上的不同,注意觀察穿刺部位及靜脈有無異常,減少或避免靜脈炎的發(fā)生。
1.1.1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和靜脈 研究結(jié)果表明,穿刺部位和靜脈的選擇與靜脈炎的發(fā)生有關。因此,我們建議在穿刺時首先選擇前臂的頭靜脈,其次是貴要靜脈,下肢的大隱靜脈。不論選擇哪個部位,都應選用健康的、粗直的、富有彈性的靜脈,注意避開關節(jié)和靜脈瓣,盡可能從血管遠端開始。
1.1.2嚴格無菌操作下置管 穿刺前洗手,皮膚消毒劑一定要待干,使用透明敷料貼覆蓋穿刺口,皮膚消毒范圍應大于敷料貼面積。留置針脫出部分切不可再送入血管內(nèi)。
1.1.3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潔干燥 穿刺完畢用無菌透明敷料固定,便于觀察穿刺點及早發(fā)現(xiàn)靜脈炎,透明敷料更換2次/w,發(fā)現(xiàn)透明敷料松動、卷邊或敷料下有氣泡、水珠等情況,應及時更換敷料。
1.1.4正確給藥 嚴格把握給藥濃度和輸液速度,輸注高濃度大分子溶液如脂肪乳、氨基酸等液體時,應減慢速度(0.5~1 mL/min)并給予足夠的稀釋,通常與葡萄糖混合輸注,輸液結(jié)束要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在用封管液封管。
1.1.5加強置管期間靜脈炎的觀察和護理。
1.1.6加強營養(yǎng)支持,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集體對血管壁創(chuàng)傷的修復能力和對局部炎癥的抗炎能力。
1.2預防導管堵塞造成導管堵塞的原因比較復雜,通常都與靜脈高營養(yǎng)輸液后沖洗不徹底,封管液用量不足以及推注速度不當,或者可能跟患者的凝血機制異常等有關。所以我們在臨床當中在輸液后要徹底沖洗管道然后正確封管。
1.3液體滲漏 血管選擇不當,進針角度過小,固定不牢,患者煩躁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內(nèi)等原因均可以導致液體滲漏。患者可以出現(xiàn)局部疼痛,腫脹等刺激癥狀。為了避免液體滲漏,護士要加強基礎功的練習,妥善固定導管,囑患者避免過度活動留置針的肢體。同時加強對穿刺部位的觀察和護理。
1.4皮下血腫 多數(shù)原因由于護士穿刺技術不熟練,或操之過急有關系。因此要求穿刺護士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在穿刺時要動作輕巧,熟練,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從而減少皮下血腫的發(fā)生。
2討論
①護士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較強的業(yè)務素質(zhì)。②在穿刺前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③操作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選擇合適的血管,掌握正確的穿刺技術。④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留置針的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有無滲出,腫脹。有無脫落等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⑤掌握正確的封管技術,封管液的劑量和濃度,每次輸液結(jié)束都要用生理鹽水沖管,防止發(fā)生靜脈血栓。
綜上所述,由于靜脈留置針的優(yōu)越性,所以在我國逐漸取代了頭皮鋼針。正確掌握靜脈留置針的應用與護理變的尤其重要。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護理,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同時也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藥晉紅,胡牧,張平.靜脈留置套管針與靜脈炎[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7):365.
[2]許燕,趙艷偉.頭皮套管針的留置時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2):3-5.
[3]Callaghan S,Copnell B,Johnston L.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nnula securement in the pediatric setting[J].J Infus Nurs,2002,25(4):256-264.
[4]Foster L,Wallis M,Paterson B,et al.A descriptive study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a pediatric unit in one Australian hospital[J].J Infus Nurs,2002,25(3):159-167.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