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脾臟淋巴管瘤的CT表現(xiàn),加強對該病的認識并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jīng)病理證實的9例脾臟淋巴管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及CT表現(xiàn)。分析脾臟大小、病灶數(shù)量、形態(tài)、大小、邊界、密度及強化特點。結果 9例脾臟淋巴管瘤患者脾臟外形增大7例,脾內病灶單發(fā)3例,多發(fā)6例,共計29個病灶;CT平掃病灶表現(xiàn)為類圓形病灶23個,病灶邊緣清晰21個,脾臟實質內單發(fā)或多發(fā)的囊性病灶,病灶清楚或不清楚,增強掃描病灶周邊或分隔強化。結論 脾臟淋巴管瘤的CT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點,CT可提高此腫瘤的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脾臟淋巴管瘤;CT;診斷
脾臟淋巴管瘤是由囊性擴張的淋巴管構成的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1],有關其CT報道[2,3]較為少見,本文收集9例,結合臨床資料分析其CT表現(xiàn),以提高對該病的的CT診斷能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09月~2013年06月我院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脾臟淋巴管瘤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齡2~80歲,平均50.2歲。3例以腹痛、腹脹就診,其中1例伴牙齦出血等脾亢癥狀,其余5例為查體時偶然發(fā)現(xiàn)。
1.2方法 9例均行CT平掃,其中7例行CT增強掃描,采用GE Light Speed VCT 64 掃描機,掃描范圍從膈頂至脾臟下緣。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40~260mA,層厚 0.625 mm,螺距 1.25mm。平掃前常規(guī)口服1.5%泛影普安500~800ml充盈胃腸道。經(jīng)肘靜脈團注非離子型對比劑(優(yōu)維顯370),流率3.0ml/s,分別由開始注藥后25~30s、50~70s、160~180s行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掃描。
1.3圖像分析 由兩名診斷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醫(yī)師觀察圖像并協(xié)商取得一致意見;分析脾臟大小、病灶數(shù)量、形態(tài)、大小、邊界、密度及強化特點等。
2結果
9例患者脾臟外形及大小正常2例,外形增大7例,其中5例鄰近器官受壓移位。脾內病灶單發(fā)3例,多發(fā)6例,共計29個病灶;單個病灶最大徑136mm×127mm,最小4mm×3mm。其中3例合并有縱隔、腹膜后、腹腔、肝臟或骨骼等部位單處或多處病變。CT平掃表現(xiàn)為脾內類圓形病灶23個、分葉狀病灶6個;病灶邊緣清晰21個,邊緣不清8個;CT平掃呈囊性低密度影(圖1、2),CT值10~38Hu,平均27Hu;3例為單囊性病變,其余6例內可見粗細不均的間隔(圖1、2)。增強掃描病灶邊界更為清楚,4例囊壁輕度強化,1例未見明顯囊壁,間隔增強后輕~中度強化5例(圖2),無強化1例,囊內成分除間隔外均無強化。
圖1 CT平掃示脾內多發(fā)囊性低密度灶,病變內可見間隔,肝右葉后下段不規(guī)則低密度影,局部突出于肝臟邊緣,胰腺稍下方較小低密度灶
圖2 增強掃描門脈期示脾內病變間隔中度強化,肝臟病變囊壁輕度強化,胰腺稍下方病灶未見強化
3討論
淋巴管瘤是一種起源于淋巴管系統(tǒng)的良性病變,比較少見。目前多認為是由于淋巴管先天發(fā)育畸形或是手術、外傷等因素導致淋巴管損傷,淋巴排出障礙導致淋巴管異常擴張、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脈管性腫瘤樣病變[2,3],是一種先天性良性錯構,而并非真正的腫瘤,大多發(fā)生于軟組織,以腋窩及頸部多見。脾臟淋巴管瘤是由囊狀擴張的淋巴管構成的一種少見的脾臟良性腫瘤,多由先天局部淋巴管發(fā)育不全、錯構所致,由于淋巴引流障礙使包膜下、小梁及小動脈周圍的淋巴管不斷擴張, 形成囊性擴張的淋巴管,呈毛細血管狀、海綿狀及囊狀[4]。脾淋巴管瘤在脾良性腫瘤中較多見,通常位于包膜下, 脾臟淋巴管瘤可單發(fā)或多發(fā),有時可彌漫累及整個脾臟,多數(shù)發(fā)生于兒童;如合并有其他部位或器官的淋巴管瘤時稱為淋巴管瘤病[2],本組有3淋巴管瘤病除脾臟病變外,還分別或同時合并有縱隔、腹膜后、腹腔、肝臟或骨骼等部位單處或多處病變。脾臟淋巴管瘤好發(fā)于兒童[5],女性多于男性;本組資料中除1例為2歲兒童外,其余8例年齡為19~80歲,成年患者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文獻,可能與脾臟淋巴管瘤病灶小、位置深不易引起臨床癥狀等因素有關。脾臟淋巴管瘤一般無任何癥狀,常在體檢時由影像學檢查偶然發(fā)現(xiàn),是否出現(xiàn)癥狀取決于囊腫的大小、數(shù)量及張力,脾臟淋巴管瘤生長緩慢,張力較低時無任何癥狀,繼續(xù)生長病灶體積較大張力高時,可壓迫鄰近結構引起左上腹疼痛、腹脹、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或以發(fā)熱、出血為主的脾功能亢進等癥狀。
依據(jù)淋巴管擴張程度不同,組織學上將脾臟淋巴管瘤分為海綿狀、囊狀和混合型3種類型[6],有學者認為這3種類型其實是同一病變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3]。海綿狀淋巴管瘤由無數(shù)大小不等的擴張淋巴管形成,切面呈海綿狀,管腔襯以單層扁平內皮細胞,管內充盈淋巴液,管腔吻合不明顯。囊狀淋巴管瘤由少數(shù)極度擴張的淋巴管構成,囊壁厚薄不等,間質可見纖維化及膽固醇沉著,管壁被覆的平滑肌不均一,管壁突人管腔的結構更易見?;旌闲捅憩F(xiàn)為含有比例不等的囊狀結構和海綿狀結構。
脾臟淋巴管瘤CT通常表現(xiàn)為: 脾臟外形常增大,脾實質或被膜下單發(fā)或多發(fā)水樣低密度灶,大小不等,類圓形和不規(guī)則形,邊界清楚或不清,病灶較大者多有分葉,囊壁薄且規(guī)則,無壁結節(jié),少有鈣化,囊內分隔或分房多見,多發(fā)病灶呈葡萄狀或呈簇狀分布,增強掃描囊壁及間隔可見輕度強化,囊內無強化[2,3],本組CT表現(xiàn)與文獻描述相符合。對于CT 檢查,筆者認為最好應用薄層掃描,可以顯示病灶囊壁和分隔情況,有利于診斷。
鑒別診斷[1-4]:①脾臟囊腫 多為單發(fā),平掃呈邊界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水樣低密度影,密度均勻,增強后強化不明顯,無囊壁及間隔強化。②脾膿腫:邊界不清的低密度區(qū),有明顯強化的膿腫壁及壁外水腫,臨床有寒顫、高熱、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等。③脾包蟲?。航Y合病史,多合并肝內包蟲囊腫,特征性表現(xiàn)為大囊內見子囊,以及多囊或分房樣改變,囊壁多鈣化,囊壁及囊內間隔無強化。④脾囊性轉移瘤:多為圓形或類圓形囊實性病灶,囊壁多不規(guī)則增厚,可有壁結節(jié),典型表現(xiàn)為\"牛眼征\", 結合病史可鑒別。⑤脾結核:多有肺結核病史,可表現(xiàn)為低密度病變,形態(tài)多為圓形或類圓形,少數(shù)可有環(huán)形強化,可伴有其他臟器的結核浸潤。⑥血管淋巴管瘤:多表現(xiàn)為囊實性腫塊,其實性部分輕度強化,其內間隔呈網(wǎng)格樣強化,但間隔中間成分可以強化,而淋巴管瘤囊內成分除間隔外均無強化。
脾臟淋巴管瘤雖是一種良性的病變,但隨著其體積的增大,有發(fā)生外傷性或病理性破裂的可能,因而及時行脾臟切除是較好的治療方法,此病預后佳,未見有術后復發(fā)及轉移報道。
總之,脾臟淋巴管瘤可單發(fā)或多發(fā),CT表現(xiàn)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與脾臟其他性質的囊性占位相鑒別。CT檢查可清晰顯示病灶數(shù)量、形態(tài)、大小及邊界,觀察病變與鄰近組織、器官之間的比鄰關系,為臨床診治提供有用的信息。
參考文獻:
[1]辛鵬,孫屹立.脾海綿狀淋巴管瘤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附8例分析)[J].放射學實踐,2009,24(6):643-645.
[2]楊琳,邢紅巖,魏冬冬,等.脾臟淋巴管瘤的CT、MRI表現(xiàn)[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3):426-428.
[3]繆小芬,孫春鋒,陸健,等.脾臟淋巴管瘤的CT與MRI表現(xiàn)特點[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26(9):938-940.
[4]黃亮,李靜,俞花,等.脾臟淋巴管瘤臨床特點分析(附6例報告)[J].肝膽外科雜志,2011,19(4):258-261.
[5]劉勃,張增俊,施偉東,等.小兒淋巴管瘤的CT和MRI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9):1410-1412.
[6]唐雪峰,張文燕,李甘地,等.脾臟淋巴管瘤的臨床病理觀察[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7,36(2):98-101.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