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重慶人的一天,是從一碗小面對腸胃的撫慰開始的。
二娃攤攤面、胖子媽、張大娘、牛兒、板凳、眼鏡店……這些猶如街坊鄰居名字的小面館,是重慶人早晨出沒的地方。一碗小面,融入了重慶人生活的味道,也藏著許多重慶人悲歡離合的人生故事。
在重慶,有一家郭老大開的小面館,五六張紅木桌子,幾十條板凳,就是這個面館的全部家當。面館已經(jīng)開了三十多年,一個當年在老大面館吃了第一碗面的男孩,而今已帶著早晨上學的孩子來面館里吃面了。
一碗重慶小面里的佐料,集納著氣象萬千的世界。比如佐料中的姜,最好要老姜,先去皮,再切粒,不然味道偏苦。要用蒜水,不能直接用蒜泥,不然蒜的香味會蓋過面的香味。將大蒜切碎搗細,沖入高湯,蒜水就制成了。辣椒在鐵鍋里翻炒烘干,冷卻后放入石臼,再用木槌搗制,用油熬煉,辣椒的魂魄,在重慶小面里,得到最暢快的釋放。
一碗重慶小面的誕生,每家面館里都藏著一點小秘密,暗含著輕易不外傳的訣竅。在重慶,食客吃面時有對面館師傅的一聲吩咐,比如口感硬一點,說的是少舀些湯,讓碗里的調(diào)料釅釅裹在面上,圖的是一個濃烈干香,多加點青菜,一碗面條上,浮著幾片青翠菜葉,渾然天成就接上了地氣。
愛上一碗重慶小面,其實愛上的是一份家常、溫暖、香濃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