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師愛上女學生
1926年,21歲的張蔭麟在北京一家四合院見到倫慧珠后,才發(fā)現(xiàn)以前沒有愛情的青春歲月就像以詩織錦,再華麗,摸上去亦是輕飄的,空洞的。
去倫家當家庭教師,張蔭麟心里不是沒有委屈。在清華,他以史、學、才出眾,與錢鐘書、吳晗、夏鼐并稱為“學院四才子”。
補習國文課于張蔭麟而言,簡單不過,他卻頻頻出錯。終于,一天課后,他將寫了整整一晚上的情書夾在書里遞給了她,然后落荒而逃。
也許是他不善表達,也許是她還不懂愛情,幾天后,他收到回信:我年齡尚小,還不想談戀愛。
失戀后遠渡重洋
一年后,張蔭麟獲得公費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的機會。出國前,他特地上倫家向倫慧珠告別,她卻外出了,他只好留下一封信,悻悻離開。
到美國后,為早點獲得學位,他選習的功課很繁重,天天泡在圖書館,生活異常孤寂。倫慧珠就像烙在他心底的珠砂,一刻也不曾放下。三年后他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正當同學們給他開晚會祝賀的時候,一封家書輾轉到了張蔭麟手里,信封上是倫慧珠的筆跡。他迫不及待地打開,突然把信紙往空中一扔,狂喜地跳起來,喊道:“她來信了,她說愛我了!”
那一夜,酒量不錯的張蔭麟喝醉了。張蔭麟的公費留學資格原本五年,但他熬到第四年就熬不下去了,他無法忍受天天對著照片和書信畫餅充饑。于是,他做出了一個瘋狂的決定,在學業(yè)將竟之時啟程回國。熱戀中的張蔭麟說:“為愛情犧牲一切,在所不惜?!?/p>
失而復得的愛卻經(jīng)不起煙火
回國后,張蔭麟先后在清華、北大任教,月薪是280元,在當時已屬高薪階層。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他和倫慧珠舉辦了婚禮。不久,兒女相繼出生,給生活平添了許多溫馨和快樂。
可是,愛情在柴米油鹽里漸漸消失了原來的禪意芬芳。倫慧珠從小身體孱弱,在娘家時,父母寵愛多了些,生兒育女后,生活變得瑣碎繁雜,難免任性急躁。張蔭麟本是隨性之人,也不善于照顧自己,時間久了自然失去了耐心。
結婚四年后,夫妻間口角不斷升級,他變得不想回家。后來,為躲避戰(zhàn)亂,倫慧珠獨自帶著兒女隨父母回了廣州老家。
告別想愛不能愛的人
與倫慧珠感情出現(xiàn)裂痕后,張蔭麟成了同事容庚家的???。容庚的女兒容琬清純活潑,與倫慧珠是完全不同的類型。被失敗婚姻折磨得意興闌珊的張蔭麟,看到容琬,好像深陷沼澤里的魚,突然呼吸到新鮮空氣。
張蔭麟常會陪著容琬到大學里的花園漫步,給她背詩講故事,容琬總是靜靜地聽,被他的博學多才所傾倒。但張蔭麟是有家室的人,而容琬又是好友的女兒,再深的感情,也是要收斂的。他的猶豫退縮徹底傷透了容琬的心。
這時,一個留洋歸來的外科醫(yī)生向容琬求婚,她答應了。但在心里,容琬放不下對張蔭麟的這份感情,她迅速地憔悴下去。為了讓容琬死心,張蔭麟寫信讓倫慧珠和兒女跟自己團聚。
愛情走遠了,人生的快樂也離他而去。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出版后,史學界一片贊許聲,可張蔭麟心情不佳,身體每況愈下。臨終前,他一遍遍吟誦著莊子的《秋水》,也許莊子的超脫和飄逸,是他唯一的向往和安慰。那年,他僅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