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是司法機構中對審判人員的通稱,司法權的執(zhí)行者。在不同法系中法官的角色不盡相同,要求基本上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或掣肘、大公無私地根據(jù)法律判案。在中國,法官屬于公務員團隊,必須履行及遵守當局對公務員行為的守則和條例。法官的職責是依法參加合議庭審判或者獨任審判案件和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職責。法官遴選制度以及法官晉升制度的改革,直接關系到法院固有權力的再分配,誰能成為今后的法官,如何遴選優(yōu)秀的法官,這都會成為今后改革的重點。
過去,在非分類管理的情況下,許多法官追求的是“官”的行政級別,而不是法官固有的專業(yè)性和技術性,許多干警雖有法官頭銜,但長期占用著法官員額,沒有從事審判工作,這些人屬于“不辦案的法官”或“掛名法官”。
試想一下,如果在一個法院,什么人都能獲得“法官”稱號,獲得法官稱號后卻不去審判,這種“名不副實”的情形,很難讓社會公眾對法官這一職業(yè)產(chǎn)生尊重和崇敬,很難真正樹立司法的權威。
然而,如果法官沒有職業(yè)榮譽,從事法官職業(yè)不是為了公平正義,不是為了實現(xiàn)當高級法官、大法官的目標,而是為了追求當個科長、處長、庭長、院長等,怎么能夠提高司法的公信,又怎么能夠實現(xiàn)法治中國?
對法官實行員額制改革,就是要改變法官數(shù)量泛濫卻能力平庸的局面,就是要順應司法規(guī)律,壓縮“不辦案的法官”比例,保障優(yōu)秀法官能夠真正充實在辦案一線。法官隊伍要少而精,要將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進行分類管理,把那些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較高的專業(yè)水準的人士選拔到辦案法官隊伍中來,讓法官從事務性、文秘性的工作中脫身出來,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案件的審理中,專心致志地行使判斷權和裁決權。
應該說,在經(jīng)歷了司法大眾化和精英化的多年拉扯之后,這次司法改革就是要還審判權作為判斷權和裁決權的本來面目,重新回到“以法官為中心,以審判為重心”的正確道路上??梢哉f,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人事變革。通過遴選,法官隊伍將面臨新的洗牌;通過大幅縮編和對司法資源的重新整合,真正實現(xiàn)司法運行和管理機制的去行政化,讓法官系統(tǒng)全面朝專業(yè)化、精英化的方向前進。
遴選機構如何產(chǎn)生?此次改革提出要設立法官遴選委員會。審判權系由人大派生,并對人大負責。由此,“遴選委員會”最好設置在省一級人大常委會,由組織人事部門或其他社會人員參加。員額制的總體方案必須經(jīng)過全體法官討論通過并依法報經(jīng)人大審定,如果將改革之權全部委于法院自身,就是自己為自己動手術。
遴選委員會的組成,要跳出狹隘行業(yè)局限和用人、選人的慣常思路,立足整個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總體設計。應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要建立逐級遴選制度,為處于最基層的法官打開晉升的通道。
用什么標準選?當前選任的困境在于選任標準的錯亂。行政化考評與職業(yè)化考評是兩種不同的評價體系,不能錯位。得要有新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誰能成為主審法官,必須經(jīng)過公開、公正、嚴格的選拔程序,并定期接受考核。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甄別機制,如果選不公,調不好,將遺患無窮,因為,他們是“水源的破壞者”,是導致司法權威缺失、司法公信力走低的直接責任者。
如何做減法?中國審判運行的實際情形是院長、副院長、庭長享有法官稱號,但基本不辦案,真正在一線的辦案者卻是那些只有審判職稱而無行政資源的人。如何讓他們放下紛繁復雜的案外事務回歸審判?如何給這批人以更好的出路?這些都是改革中必然碰到的難題。
建立法官員額制,不能“唯資歷論”或“唯職務論”。在遴選主審法官時,如果讓院長、庭長直接成為主審法官或審判長,無疑是更加加劇了司法行政化傾向,只會傷害廣大年輕法官的工作積極性,加劇人才流失的速度。
選多少人比較合適?員額制的推行,是對現(xiàn)有體制的沖擊,它要實現(xiàn)少而精。多少員額比較科學、合理,考慮的因素非常復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極不平衡,司法環(huán)境、司法條件也有著很大差距,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不盡相同。在發(fā)達地區(qū)考慮縮減員額的時候,欠發(fā)達地區(qū)法官稀缺,所以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和進程要求全國不同的地區(qū)。
在員額制度建設上,應對法官等級、人事編制和職業(yè)保障等制度進行科學的設置和完善,逐步實現(xiàn)法官等級與公務員行政級別的脫離。如果法院職能和機構設置還沒有真正實現(xiàn)以審判工作為核心的情況下,法官員額的大幅縮減,很可能令審判一線人案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審判的輔助制度如果不完善、不成熟,如果合議庭的團隊分工協(xié)作不加強、不改進,這種員額制有可能導致一線的法官承擔更加繁復的工作。
為確保三種人員分類搭配合理、科學,有必要對案件進行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劃分,實行案件分流、程序分類。通過審前程序,由審前法官助理將大量事實清楚、當事人無爭議案件或當事人不到庭的案件或調解或簡易判決進行解決。將案情復雜、法律關系相對復雜的案件由審前程序法官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jù),確立爭點后交法官審理,這樣庭審程序較現(xiàn)在也將大為簡便、快捷。對于大量的案件程序性事務則由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完成。社會對于法院提出的“咨詢角色”要求可由法官助理和專職人員去完成。
同時,要注重區(qū)分不同層次的法官職業(yè)化標準。對基層法院而言,法官職業(yè)化應側重于法官解決事實爭議的能力和經(jīng)驗,適當關注法學理論水平??紤]到基層法院處理同樣數(shù)量案件的工作量要比上級法院的工作量大,在確定法官員額時應給予基層法院以一定的傾斜。
在下一步的分類改革中,要很好地解決法官與輔助人員、助理與書記員間角色的清晰定位與分離,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配合互動。
年輕人究竟怎么辦?在“縮水”的員額制里,年輕人的空間會陡然變窄,如果重拾“唯資歷論”和“唯職級論”的做法,讓院、庭長直接成為主審法官,讓年輕法官和初任法官一律“就地臥倒”轉化為輔助人員,最終員額制的改革成了“行政領導搶灘、辦案法官退守”的不公平的格局。
以往的改革只做加法,不做減法,或者說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改革容易推進。此次改革不能遷就于現(xiàn)狀,不能周全地兼顧各方的利益,在推行的過程中必然會造成一部分人利益受損。皆大歡喜的改革是不可能的,改革,就是要革“掛名法官”的命。
誰審判誰負責的司法改革,其目的是要去行政化,就是不容許有一個頂著法官名頭,拿著法官薪水,只領導和監(jiān)督其他法官辦案的“影子法官”存在。以重新洗牌為指向的員額制改革,必須要有壯士斷腕、釜底抽薪的勇氣。
把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官甄選裁汰機制建立起來,是這場改革的重點。既然是改革,就要敢于面對這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一定要真改,動真格,而不是回避矛盾、選擇妥協(xié)。通過論資排輩,靠時光流逝的方式來實現(xiàn)法官員額的縮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法官員額制改革,不能改在年輕人頭上,不能讓年輕法官沒有機會,沒有希望。年輕法官是法院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力量。留不住人才的改革是失敗的,改革如果將優(yōu)秀的人才拒之門外,這項改革的成效就要大打折扣。
未來法官來源已經(jīng)很明確:法官主要從法官助理中擇優(yōu)選任,先進入基層法院;上級法院再從下級法院擇優(yōu)遴選法官。而無論是遴選還是晉升,都要求控制在員額限度內。員額有限,要想成為一名法官,如果遴選機制不透明,不公平,他們未必能夠競爭過那些行政級別上占優(yōu)的領導,這就難免出現(xiàn)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應該在這場改革中,讓年輕人有奔頭。
責任編輯:趙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