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與我大致同齡的朋友在網絡上數落國產動畫片的“幾宗罪”,被批的片子多是“喜羊羊”“熊出沒”之類,罪狀主要是“宣揚暴力”“語言庸俗”“教壞小孩子”。在我看來,小孩子雖懂事不多,可也真不那么容易被幾部粗糙的動畫片就教壞了。
我女兒今年10歲,她大約五六歲時也曾抱著電視看“喜羊羊”,如今我問她當年為什么喜歡看,她答說:“年紀小,傻唄?!爆F在女兒在電腦上追看日本動畫片,因為她覺得那些動畫片“畫得好看”“故事精彩”有想象力”。是的,“畫得好看”是她選擇動畫片時排在第一位的標準。
作為“70后”,我小時候也??茨切┤缃褚驯环Q為經典的國產動畫片。其中最有名的幾部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乃至稍晚些的《葫蘆兄弟》,仔細想來,若按今日有些朋友的評價標準,都是有暴力的。打與殺、斗爭與消滅的片段,幾乎是這些作品故事主線上開出的最誘人觀賞的花朵。但也就在那一串火燒雷劈抽筋剝皮之中,經典成為了經典。
在我小的時候,似乎沒有人說這是兒童不宜的,也鮮聞有孩子是因受這些動畫片的鼓舞而成了暴力的崇拜者。
但我確也不喜歡“喜羊羊”或者“熊出沒”。我厭惡它們不是因為宣揚了暴力或愚笨,而是因為缺乏美感。在我看來,缺乏美感與想象力,才是如今這些國產動畫最大之罪。它們不會教小朋友打或燒,卻會讓小朋友對美的事物漸漸失去判斷力。是為隱毒,尤其可憎。
在中國,動畫片最早是被稱為“美術片”的。在詞典上查“美術”的定義,是指“占據一定平面或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是藝術,首先應該是美的。
上世紀50年代末,上海美術電影廠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其后便有了《大鬧天宮>等一系列經典作品。當時有外國的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士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風格”。
因為美,才可能稱為經典,才有資格被流傳。
我問女兒為什么從不看“熊出沒”,她說那畫得太丑了,“大樹拔出來樹根居然是平的!”
如今的許多國產動畫片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丑到稍微有點自己想法的孩子,都會主動放棄它們,轉而尋找在他們看來富有美感的動畫片,不管它來自日本還是美國。在我看來,其中最大的遺憾,莫過于在這種群體性的追尋和期待中,缺少了來自中國的傳統(tǒng)的美。
動畫片,或者說美術片,終歸是視覺的藝術,它必須區(qū)別于一般的故事片,除了講道理講知識,它還得進行審美的教育,用關的故事、美的畫面、美的想象力將孩子包裹其中,教孩子欣賞美、習慣美,進而獲得創(chuàng)造美的啟迪。
如果沒有這些,那么,無論這些動畫作品在現實中為其操盤者賺了多少錢,它仍舊是不值一提的文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