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授低年級學生找竅門識字是學生認識字的一種方法,識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總結了幾點竅門。
【關鍵詞】激發(fā)興趣 教授竅門 依據(jù)特點 尋找竅門 總結規(guī)律 發(fā)展竅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127-01
識字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認識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啟迪他們的智慧,發(fā)展他們的語言和思維。低年級識字教學要注重讓學生自己找竅門識字。學生在低年級的識字情況將直接影響到以后的讀寫,所以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加上教材中識字量大,要求高,如果教師采用簡單重復的教學方法,必將使學生厭惡識字。在這方面,我的教學體會是:讓學生成為識字的主人,讓學生自己找竅門識字,這樣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對漢字的音、形、義掌握得很牢固。
一 激發(fā)興趣,教授竅門
在識字課上,我經常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一些生動有趣的識字方法。如教“筆”時,我告訴學生,古人用的筆都是毛筆,就是用一根竹竿,在下端固定一些毛,所以“筆”字是竹字頭下一個“毛”字,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筆”字。教學“淚”字時,我告訴學生:眼睛(目)里流出的水(氵)是“淚”。教學“看”字時,我告訴學生:手放在眼睛(目)上表示“看”。還有“告”一口咬掉牛尾巴;“休”人靠在樹下休息;教學“由、甲”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學生不愛學習,有一天老師剛教了一個“田”字,他就不想學了。第二天,他在書上見到了一個“由”字吃驚地說:“一天沒見,田字就長出了頭。”第三天,他見到了“甲”字,奇怪地說:“田字怎么又長出尾巴了?”第四天,他看到了“申”字,就生氣地說:“這個‘田’字伸出頭,長出尾,哪兒像個田字呢?”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在笑聲中記住了“田、由、申、甲”等字。在學習以“少”為基本字的一組字“吵、抄、炒”時,我先讓學生分析它們的異同點:它們都有一個“少”字,讀音相似,只是偏旁不同。緊接著我啟發(fā)學生:怎樣區(qū)分它們?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回答:“吵架”要用嘴,所以“吵”是“口”字旁兒;“抄寫”要用手,所以“抄”是提手旁兒;“炒菜”要用火,所以“炒”是“火”字旁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形聲字規(guī)律,把形近字分得清,記得牢。
二 依據(jù)特點,尋找竅門
教師在識字課上,經常運用這些形象生動、有趣的方法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學生也逐漸學會了這些方法,可以依據(jù)生字的特點,想出識記的竅門。在學習“買、賣”時,為了便于區(qū)分,學生說:“賣”比“買”多了一個“十”,東西多了就賣掉,沒有東西就要買。在學習“高”時,有的學生這樣識記:“一點一橫長,口子在中央,大口張開嘴,小口往里藏?!庇械倪@樣識記:“一點一橫一個口,回家不關門?!睂W習“坐”時,兩人坐在土上把話談。學習“男”時,在田里出力氣的都是男人,等等。學生用拆散部件的方法把這些枯燥的漢字牢牢記住了。在學習以“青”為基本字的一組字時,學生更是熟爛于心:“有日才是晴天,有目才是眼睛,請人要用語言,心情與心有關。”等等。學生的有些識記“竅門”難免有些牽強,有些說法雖然不一定符合實際,但因為都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所以他們印象深刻,而且在找竅門的過程中,學生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各抒己見,既鍛煉了思維,又鍛煉了表達。
三 總結規(guī)律,發(fā)展竅門
學生在長期找竅門的訓練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些規(guī)律。例如:有些字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有些字可以用猜謎語的方法,有些字可以用順口溜的方法,有些字可以用辨雙胞胎(形近字)的方法,基本字相同的字可以用換偏旁的方法識記。學生掌握這些規(guī)律以后,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而且在此基礎上,又引出一些新方法:比較法,如學習“爭、掙、凈”時,學生說,“掙”比“爭”多了一個手的動作,所以加了個提手旁,“凈”比“爭”多了兩點水,所以地就干凈了,等等。
隨著知識的增加,學生識記的竅門也越來越多,此時掌握的生字量多質量好,為以后的讀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學的目的也達到了,從中提高了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