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開始從教師轉(zhuǎn)向?qū)W生。合作學習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主流的學習理論。合作學習主要包括積極的相互依賴、個人責任、相互鼓勵和相互信任、充分的自主權、激勵評價五個基本要素。課堂中實施合作教學要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不同的教學運作模式,開展豐富的小組合作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激勵機制。
【關鍵詞】合作學習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88-0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頻繁的國際交流,英語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通用的語言。近年來,中國對英語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長。從1986年起,中國就開始加強和改革英語教學,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逐漸被重視。然而,盡管許多方法進一步促進了英語教學,但一些明顯的問題仍然存在于實際教學實踐中。如一些教師不完全改變他們的教學理念,仍然強調(diào)語法、詞匯和結(jié)構;盡管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很多句子或模式,但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們。
因此,本文在大學英語合作學習理念基礎上,提出基于合作學習理念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突出重視學生的中心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diào)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合作學習的內(nèi)涵和元素
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是指英語教學中的一個教學方法。主要是指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學生共同來完成同一個英語學習任務的學習方法。為了獲得共同的英語學習目標,根據(jù)學生的數(shù)量,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學生有各自的任務,各自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依存。合作學習強調(diào)學習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并要有明確的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從權威的信息來源者轉(zhuǎn)變成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問責制和彼此間的相互依賴是有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
合作學習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元素:(1)積極的相互依賴,即小組成員必須知道團隊的成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每個成員對于成功都有獨特的貢獻;(2)個人責任,這意味著團隊的成功取決于所有小組成員的學習,不允許任何人不勞而獲,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確定學習目標和掌握所分配的任務;(3)相互鼓勵、相互信任,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面對面的合作可以使他們相互幫助,克服困難,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學會澄清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理解別人的想法,學會接受,彼此欣賞,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4)充分的自主權,學生們可以決定他們學習的內(nèi)容,解決獨立的問題,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指導者要給各團隊一些建議和指導;(5)激勵評價,對于合作學習的結(jié)果應該確定一定的參考評價標準,給予一定的激勵和獎勵,從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二 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
1.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首先,教師應該提倡學生一起進行學習,共同來探究英語學習中的問題,讓學生意識到團結(jié)就是力量。其次,教師應該盡量減少小組成員的調(diào)整,避免學生之間的尖銳矛盾。再次,教師應重視合作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可以爭取全班同學的幫助和支持。最后,教師要給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權利,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2.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英語學習中缺乏表達是一種很常見的現(xiàn)象。而英語教學一致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抓住教學重點,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教師要克服傳統(tǒng)課堂上的老套路,學生個人表現(xiàn)的機會相對增多,遇錯即糾,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注意糾錯的時機和方式,因人而異。
3.運用不同的教學運作模式,開展豐富的小組合作形式
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循序漸進,逐步實施。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運作模式,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小組合作形式。
4.建立多元化的激勵評價機制
及時的教學評價和激勵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了保證合作學習理念在英語學習中的深入貫徹和實施,就要建立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的多層次、多角度的激勵評價體系。這個評價激勵的對象是以小組為單位的。這樣可以增強小組成員的歸屬感和責任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清艷.合作學習在高職院校的應用價值——以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為例[J].價值工程,2012(11)
[2]石佳.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3]范敏、王婷婷.大學英語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定位初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