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英國有兩個重量級的明代主題展覽?!懊鞒狐S金帝國”已經(jīng)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展出,而“明:盛世皇朝50年”展覽也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開始。
大英博物館還拿出一個明代花瓶,在英國各地的博物館巡回展出,讓不能親身前往倫敦或愛丁堡的人也有機會飽飽眼福。
瓊斯問道:“為什么在漫長而燦爛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偏偏對這一個時期這樣鐘情?這種對明朝的狂熱會不會讓我們忽視中國古代其他藝術的智慧、雄心和獨創(chuàng)性呢?”
黃金時代?
瓊斯在文中說,“明”在西方已經(jīng)成為一個認同率很高的品牌,成為中華文明黃金時代的一個縮寫。
他寫道,博物館都知道,要推銷歷史,就要挑一個名字“性感”的時代。一個題目叫“宋”或“唐”的展覽不可能像“明”那么風靡,盡管這兩個朝代的藝術都遠比明代富有創(chuàng)造性。
瓊斯隨后講了他自己對明朝的評價,“明朝不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而是一個中國“錯失時機”,由“孱弱卻又暴虐的君主”統(tǒng)治的時代。
他說,明朝是古代中國逐漸陷入衰弱和落后的開端。
瓊斯認為,中國真正的黃金時代遠遠早于明朝,而是與古希臘、羅馬帝國、歐洲“黑暗時代”和中世紀同時的更遙遠的古代。
他歷數(shù)了春秋時代出現(xiàn)的孔子學說,與羅馬帝國同時代的強大的秦、漢帝國以及文化繁榮的唐代和宋代。
他寫道:“在羅馬帝國崩潰,歐洲陷入貧窮和野蠻的時候,中國卻變得越來越文明。”他說,唐朝和宋朝的文化很燦爛,但西方卻對其藝術獨創(chuàng)性視而不見。 明代花瓶的魅力
那么,明朝是怎么在西方熱起來的呢?
瓊斯在文中說,在明朝,中國和歐洲“互相發(fā)現(xiàn)了對方”。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發(fā)現(xiàn)了從歐洲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的航線。到1577年,葡萄牙人已經(jīng)在澳門立足。荷蘭東印度公司也緊隨其后,來到遠東。
1604年,荷蘭人俘獲了兩艘載有20萬件中國瓷器的葡萄牙商船,然后把這些瓷器在歐洲拍賣。
在那以后,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進口中國瓷器。從17世紀的荷蘭畫作中可以看出,中國瓷器那時已成為荷蘭人的日常用品。
對明代花瓶的尊崇就從那時開始了,而且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尊崇背后的輕蔑
但是,瓊斯說:“在西方對明代瓷器的尊崇背后,隱藏著一個傲慢的謊言?!?/p>
他在文中說,西方人認為西方藝術代表著一種更有雄心、更理性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他們傾向于認為,西方繪畫是思想的結(jié)晶,而中國瓷器不過是裝飾品。
但瓊斯指出,中國古代藝術絕不只是裝飾性的。
“中國宋朝的畫家就以一種尖銳的、不可思議的自然主義風格來描繪大自然。
“在歐洲深陷中世紀的黑暗中的時候,中國藝術家不僅以敏感的筆觸來描繪山水,還開始把藝術看作是一種表達思想和修身養(yǎng)性的活動。學者甚至皇帝都在絲綢上作畫,用毛筆表達他們的感情。
“遠在歐洲人萌生類似想法之前,中國的畫家們就已因其善于表達、富有個性的風格而受到盛贊?!?/p>
瓊斯最后說:“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甚至現(xiàn)代藝術的關鍵思想(比如自然主義,藝術家享有的崇高地位,以及將藝術看作自我表達的方式),中國在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這是一個可以改寫藝術史的真相。但是,盡管我們用那么多明代花瓶裝飾我們的壁爐臺,但我們卻看不到這個真相。”(秦川編譯)(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