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師度,唐代魏州魏縣(今河北大名南)人。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左右。他以明經(jīng)(科舉課目之一)入仕途,初期先后任丹棱尉、龍崗令,后數(shù)遷至易州刺史、御史中丞、大理卿、司農(nóng)卿、陜州刺史、將作大匠(官名,管理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造),人皆稱其為官清廉,有清白之譽。他熱衷水利,為官一地,治水一方,先后在海河、薊運河和黃河流域興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為防洪、灌溉、航運以及加強邊防和增產(chǎn)池鹽等,做出了突出貢獻,享有“一心穿地”的美譽。
唐代繼西漢后再一次掀起了全國水利建設高潮。這是當時盛唐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空前發(fā)達的必然結果,一大批水利人才有了大展宏圖的好機會,姜師度就是盛唐水利建設高潮中的代表人物。
安史之亂前的農(nóng)業(yè)水利建設大約占到了整個唐朝時期的70%,是我國水利史上少見的繁榮時期。據(jù)《新唐志·地理志》記載,唐朝時期所修的水利工程就有236個(不包括隴右道)。這么多的水利工程是有其嚴密的水利機構作為組織保證的。
當時在中央尚書省下專設水部,“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洫,堰決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總舉之”。同時又設都水監(jiān),“凡虞衡之禾捕,渠堰陂池之壞決,水田斗門灌溉,皆行其政令”。在某種情況下,還特設了渠堰使、渠堰副使等職務,以加強灌溉工程的領導與管理。唐代的《水部式》,就是規(guī)定關于河渠、灌溉、舟楫、橋梁以及水運等事的法令。
神龍年間(705—707年)姜師度任易州刺史及河北道監(jiān)察兼支度營田使時,因為北方的契丹族和奚族不時地對唐朝進行襲擾,他在漁陽開溝引水,以溝渠水作為防御工事,防備外族入侵。此工程的意義不僅于此,后來被同樣遭到遼國侵略的北宋王朝所利用,發(fā)展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河北塘濼”工程。
神龍元年,姜師度為了向北方地區(qū)運輸糧食和物資,他重開了早在三國時曹操率軍北征烏桓時開成的平擄渠(今青縣之東,為現(xiàn)在南運河的前身,位置偏東)和向北開成的泉州渠(渠道南起今天津市武清西南,渠水上承天津市區(qū)一帶的海河,下入天津市寶坻境內(nèi))。避開了海運的艱險,使中原腹地至北疆前線糧運得以暢通無阻,節(jié)省了大量的經(jīng)費。神龍三年(707年),姜師度在貝州經(jīng)城(今河北巨鹿東)附近開浚張甲河,以排除洪澇。不久,他又在滄州清池縣(今河北滄縣東南),引浮水開了兩條渠道,一條下注毛氏河,一條下注漳水,用來灌溉。
開元元年(713年),姜師度任陜州刺史。他看到州西的太原倉雖距黃河不遠,但常須用車載米運至河邊,然后登舟再運至關中,頗費人力。他根據(jù)地形地勢,率眾開挖了地道,呈坡形,工程十分不易。這條坡型的地道,可以從倉庫直接將米糧傾入船艙,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節(jié)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元二年至四年(714—716年),他又在華陰縣境開了條敷水渠用以排澇,消除了水患。在鄭縣(今陜西華縣)疏修了兩條引水灌溉渠道,一條是在境西南,引喬谷水稱利俗渠;一條是在境東南,引小敷谷水叫羅文渠。兩條渠均作為灌溉之用,并建堤于渭水之濱,以防堤溢,抵御水害。開元六年(718年),姜師度任河中府府尹(治今山西蒲州),境內(nèi)的安邑縣(今山西運城北),有一十分重要鹽池,是唐朝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因年久失修漸形枯竭,產(chǎn)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了唐王朝的經(jīng)濟收入。姜師度受命組織兵民開溝引水,設置鹽屯,使鹽池迅速恢復了生產(chǎn),“公私享其利”。同時,對防洪系統(tǒng)也都進行了整修。
開元七年(719年),姜師度任同州(今陜西大荔)刺史,開渠引洛水灌溉朝邑(今大荔東),河西(今陜西合陽東)田地。同州境內(nèi)處于朝邑、河西兩縣界之間的前代灌溉工程古通靈陂,到唐代由于水源不暢,近于廢棄,姜師度順勢開渠筑堰,引黃河水灌溉古通靈陂田畝,周邊廣種水稻“凡二千余傾,內(nèi)置屯十余所,收獲萬計”。時唐玄宗巡視朝邑縣,大加褒獎,“特加紫金光祿大夫,賜帛三百匹”。當時長安城池擴大,人口大增,人、畜和苑、園、池等用水就很突出,亟待加以解決,他就在長安城內(nèi)開渠引水,解決了供水和物資運輸?shù)碾y題。
姜師度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病逝,時年70歲?!杜f唐書》對他甚為贊譽稱:“師度既好溝洫,所在必發(fā)眾穿鑿,雖時有不利,而成功亦多。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緯,時人為之語曰:‘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由于姜師度非常熱衷于渠漕工程,每到一地都要想方設法實施,大多的工程都為各地留下長久之利,因此,也有著姜師度“知相地(相地:觀察土地肥瘠或地形地物)”的說法,很是受到廣大百姓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