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傳道書》里說,“天下萬務都有定時”,這話若僅從字面意義理解,倒是十分合乎時間生物學的思路。在正確的時刻做正確的事,輕松愉快、事半功倍,就可稱為“有時”。做事的時刻不對,疲倦困頓,事倍功半,往往是因為“時差”。
每棵植物都有內在節(jié)律,人類的生理節(jié)律與其他哺乳動物也大同小異。節(jié)律有短有長,最重要的莫過于近日節(jié)律(Circadian rhythm),之所以稱“近”日,是因為在光線不變溫度恒定時,絕大部分人的內在節(jié)律不是24小時,而是略長10至20分鐘。這種延時在演化史中可能保證了一種“錯峰”——如果出來覓食的時間有微小差異,最后每個人就都能吃得更飽。不幸的是,延時節(jié)律的另一結果是,日日定時上床需要意志堅強,晚睡半小時倒是 “自然而然”。而一旦“順其自然”,你很快會發(fā)現自己跟周遭時區(qū)的距離飛速拉大,沒幾天就得調一次“時差”。
“時區(qū)換太勤”對健康不利,因此最好還是調好自己的內在時鐘。我們雙眼后方的視神經在腦內深處交匯,交叉處上方有一團豌豆大小的細胞,名叫“視交叉上核(SCN)”,它們正是腦中時鐘的“節(jié)律起搏器”。這群細胞能感知內外信號——包括光暗、溫度、飲食、身體運動和社交刺激等,然后發(fā)出信號,調節(jié)神經、心臟、肝臟、消化道等臟器的功能,讓它們與內外信號保持一致,工作有時,休息有時。
由于不同時段生理狀態(tài)有異,目前醫(yī)學界也在積極研究是否應該“用藥有時”。 美國胸內科學會(ACCP)曾跟蹤調查了4835人5年,發(fā)現肺功能在正午12點最弱,16到18點則最強。對于哮喘患者和慢性肺阻塞患者而言,中午可能最需要用氣管擴張劑。
也正是因為生理時鐘的存在,同樣的鍛煉,早起運動往往比晚上運動來得更困難也更難堅持。延遲睡眠時相綜合征患者要耗盡意志力才可能從被窩里掙扎出來,目光呆滯地坐著吃早餐。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慢慢變成人生格言。50歲后,我們更可能一大早便呼吸著冷冽的空氣,頭腦清醒地在室外慢跑。
對于鍛煉者來說,心肺功能強大的下午到傍晚絕對是最適合運動的好時光。無數運動好手發(fā)現,下午3至6點最可能刷新個人紀錄。此時身體柔軟強健、反應靈敏,運動起來也不易受傷——要知道,每受傷一次都至少會打亂一周的鍛煉計劃。
對于大部分上班族來說,早起運動做不到,下午運動做不了,只剩晚上可供選擇。如果你計劃24點入睡,不妨提前4到8小時開始運動。每日在固定時間運動可以幫助生理時鐘更有規(guī)律,你也更能掌握自己身體與大腦的“ON/OFF”狀態(tài)。
運動通常能促進睡眠,但如果拖得太晚,比如臨睡前一小時內運動,反而容易造成交感神經興奮,擾亂晝夜節(jié)律。不過,萬一那是你惟一抽得出的時間,且運動后入睡無礙,第二天也神采奕奕,那也未嘗不可。有件事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任何運動都好過不運動。
各種內在節(jié)律中,活動節(jié)律容易改,體溫節(jié)律改得慢。平均每跨越1個時區(qū),體溫節(jié)律就要花1天才能跟上。常出短差的人如果運動起來覺得“渾身不對勁”,不妨先試著遵循原在地的“固定時間”來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