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 顏成鋼 夏美珍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移動式輕小型噴灌溉設備在農業(yè)灌溉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配套自吸泵自吸性能亟需提高。文章通過實驗,從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寬度四個方面,分析它們與自吸泵自吸性能的關系,也就是自吸泵自吸性能優(yōu)化可以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泵體隔舌的間隙和回流嘴直徑,增多儲液室中水量,改變吸入管直徑等方式來實現。
關鍵詞:自吸泵;自吸性能;關系研究
水資源對于農業(yè)來說非常重要,而缺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業(yè)灌溉節(jié)水技術的發(fā)展。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僅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制約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先進灌溉技術的使用可以彌補水資源的不足,但現在我國所使用的節(jié)水灌溉設備比較老舊,與其他國家先進的節(jié)水灌溉設備相比差距較大。
隨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移動式輕小型噴灌溉設備對于提高現有的管道輸水灌溉系統(tǒng)利用率,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難點在于機組自吸泵自吸性。文章研究的就是這個難題的解決辦法。
1 自吸泵的種類和工作原理介紹
自吸泵是指在泵啟動前灌滿水,啟動后只需要確保吸入管路水量充足,就能依靠泵本身自動將水吸上來。從自吸泵的結構來分類,主要分為內混式和外混式兩種。
兩種自吸泵在泵體啟動初期,泵內的存水或灌入的水會射向葉輪進行氣液混合,然后葉輪槽道中的水在葉輪作用下,擴散進入氣液分離室,分離開的氣體從泵的出口排出去,分離出來的水回到泵內進行下一次的循環(huán)。經過幾次循環(huán),將原先管內的氣體排凈,提高泵內真空度,增加對管口中水體進泵壓力,確保泵開始正常工作的自吸性能。
內混式和外混式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氣水混合后,內混式自吸泵的回流水直接流向葉輪入口,外混式自吸泵則流向葉輪外緣。
2 自吸泵的設計研究
2.1 設計概念描述
65zB40-5.5D型內混式啟動方便,效率較高,所以本次實驗選取了這種型號的自吸泵。
為了實驗設備能夠滿足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要求。通過計算為實驗確定出自吸泵葉輪和蝸殼模型的具體零部件大小。
2.2 65ZB40-5.5D型自吸泵的設計計算
2.2.1 設計參數設定
計算中,所使用的參數參照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設定為:流量Q=30m3/h,揚程H=40m,轉速n=2900r/min,效率η=61.8%,必需汽蝕余量NPSHr=3.5m。
2.2.2 葉輪模型計算
(1)泵的液體進出口大小計算
2.3 設計結果
在實驗前,按照設計模型制作了樣機進行測試。測試中,將泵的自吸高度控制在5m,轉速n控制在2900r/min,運轉中實際測得流量Q為30.78m3/h、揚程H為41.04m、效率η為65.9%、自吸時間為100s、軸功率N為5.21 kW。當額定液體流量,使揚程達到汽蝕臨界時,可測得臨界汽蝕余量NPSH為2.85m。
將所測得的結果與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中明確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可控參數流量和揚程與要求指標很接近,并且自吸泵的效率、自吸時間、軸功率和臨界臨界汽蝕余量與要求的指標相比,都有所優(yōu)化,符合了實驗要求,是一次成功的設計。
3 自吸泵自吸性能試驗研究
3.1 試驗目的
實驗采用的泵體是內混式自吸泵,主要對自吸泵的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寬度等要素進行實驗,尋找能夠提高自吸性能的最佳狀態(tài),達到改善現有自吸泵自吸性能的目的。
3.2 試驗條件與裝置
實驗中,為了便于對比分析,制作了三臺樣機,型號分別是65ZB35-4D型、80ZB40-8.8C型和100ZB40-l1D型,它們的比轉速分別為61、78和94。為了滿足實驗需要,一些零部件采用特殊的加工方法,如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和進水口接頭,在實驗中,儲液室的水量和進水口大小的互換都是需要人為控制,人工加水和互換。
3.3 試驗內容與結果分析
自吸性能實驗主要測試的是自吸時間長短,每個實驗數據的獲得都經過三次重復實驗,然后取平均值,實驗中自吸高度都固定保持在5m,并充分考慮水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中對應自吸泵型號分別用65型、80型、10型代表。
3.3.1 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實驗中將65型和80型自吸泵的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范圍控制在0.5mm至10mm之間,分別進行八組實驗。
實驗結果分析:通過對數據的線性回歸分析,兩種自吸泵自吸時間隨著泵體隔舌的間隙的增大而增大,實驗中最高效率的自吸時間是在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為0.5mm時。
3.3.2 回流噴嘴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實驗使用了四種直徑不同的錐角為10°回流噴嘴在三種自吸泵上轉換進行(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結果分析:從整體結果來看,噴嘴直徑d越大的自吸時間越短。
3.3.3 儲液室液體容量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65型、80型和10型自吸泵儲液室最大儲水量分別為4、6.8和8.1kg,實驗中分別從最大儲水量開始逐步遞減,每次減少0.2kg(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結果分析:在實驗數據范圍內,三種型號的自吸泵都呈現出一種規(guī)律,也就是隨著儲液室中水量的減少,泵的自吸時間越來越長,最短的自吸時間是出現在儲液室中水量最多的時候。
3.3.4 進水口寬度對比分析
實驗使用65和80mm兩種直徑不同的吸入管,通過互換實驗,得到65型自吸泵自吸時間分別是86.8和147.6mm,80型的則為98.1和136.2mm。不同的吸入管口在自吸泵上顯現出自吸時間明顯變化,可以肯定的是吸入管大小對自吸性能有著影響,但由于實驗條件限制,無法進行進一步的關系論證。
3.4 小結
從上述實驗中,可以總結出下面四點結論:
結論一,自吸性能會隨著泵體隔舌的間隙的增大而提高,一般來說會在0.5mm時達到最好的自吸性能。
結論二,自吸性能與回流嘴直徑大小相關,在20mm及以下范圍內,回流嘴直徑越大,自吸性能越好。
結論三,自吸性能隨著儲液室中水量的增多而提高,儲液室中水量接近于注滿的時候,自吸性能是最好的。
結論四,自吸性能受到吸入管直徑大小的影響。
4 結束語
本次實驗對自吸泵葉輪和蝸殼模型的具體零部件大小進行了設計,較為嚴謹的使實驗設備符合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要求。在實驗中從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管寬度四個方面全面的對自吸泵自吸性能影響因素進行了實驗和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結論,即自吸泵自吸性能優(yōu)化可以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泵體隔舌的間隙和回流嘴直徑,增多儲液室中水量,改變吸入管直徑等方式來實現。本次實驗研究有一定成效,得到了一些較為有用的結論成果,但在實驗中未能考慮到更多細微的影響因素,如外部環(huán)境,以后有機會還會再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宗霖.有關自吸離心泵若干問題[J].水泵技術,2004(6).
[2]章光新,鄧偉,何巖.我國北方地下水危機與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發(fā)展[J].干旱區(qū)地理,2004(3).
[3]潘中永,曹衛(wèi)東,施衛(wèi)東,等.噴灌泵壓水室的新型設計[J].水泵技術,2003(5).
[4]徐宏光.自吸式離心泵的自吸特性及安裝高度[J].化工設備與管道,2003(4).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移動式輕小型噴灌溉設備在農業(yè)灌溉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配套自吸泵自吸性能亟需提高。文章通過實驗,從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寬度四個方面,分析它們與自吸泵自吸性能的關系,也就是自吸泵自吸性能優(yōu)化可以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泵體隔舌的間隙和回流嘴直徑,增多儲液室中水量,改變吸入管直徑等方式來實現。
關鍵詞:自吸泵;自吸性能;關系研究
水資源對于農業(yè)來說非常重要,而缺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業(yè)灌溉節(jié)水技術的發(fā)展。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僅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制約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先進灌溉技術的使用可以彌補水資源的不足,但現在我國所使用的節(jié)水灌溉設備比較老舊,與其他國家先進的節(jié)水灌溉設備相比差距較大。
隨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移動式輕小型噴灌溉設備對于提高現有的管道輸水灌溉系統(tǒng)利用率,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難點在于機組自吸泵自吸性。文章研究的就是這個難題的解決辦法。
1 自吸泵的種類和工作原理介紹
自吸泵是指在泵啟動前灌滿水,啟動后只需要確保吸入管路水量充足,就能依靠泵本身自動將水吸上來。從自吸泵的結構來分類,主要分為內混式和外混式兩種。
兩種自吸泵在泵體啟動初期,泵內的存水或灌入的水會射向葉輪進行氣液混合,然后葉輪槽道中的水在葉輪作用下,擴散進入氣液分離室,分離開的氣體從泵的出口排出去,分離出來的水回到泵內進行下一次的循環(huán)。經過幾次循環(huán),將原先管內的氣體排凈,提高泵內真空度,增加對管口中水體進泵壓力,確保泵開始正常工作的自吸性能。
內混式和外混式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氣水混合后,內混式自吸泵的回流水直接流向葉輪入口,外混式自吸泵則流向葉輪外緣。
2 自吸泵的設計研究
2.1 設計概念描述
65zB40-5.5D型內混式啟動方便,效率較高,所以本次實驗選取了這種型號的自吸泵。
為了實驗設備能夠滿足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要求。通過計算為實驗確定出自吸泵葉輪和蝸殼模型的具體零部件大小。
2.2 65ZB40-5.5D型自吸泵的設計計算
2.2.1 設計參數設定
計算中,所使用的參數參照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設定為:流量Q=30m3/h,揚程H=40m,轉速n=2900r/min,效率η=61.8%,必需汽蝕余量NPSHr=3.5m。
2.2.2 葉輪模型計算
(1)泵的液體進出口大小計算
2.3 設計結果
在實驗前,按照設計模型制作了樣機進行測試。測試中,將泵的自吸高度控制在5m,轉速n控制在2900r/min,運轉中實際測得流量Q為30.78m3/h、揚程H為41.04m、效率η為65.9%、自吸時間為100s、軸功率N為5.21 kW。當額定液體流量,使揚程達到汽蝕臨界時,可測得臨界汽蝕余量NPSH為2.85m。
將所測得的結果與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中明確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可控參數流量和揚程與要求指標很接近,并且自吸泵的效率、自吸時間、軸功率和臨界臨界汽蝕余量與要求的指標相比,都有所優(yōu)化,符合了實驗要求,是一次成功的設計。
3 自吸泵自吸性能試驗研究
3.1 試驗目的
實驗采用的泵體是內混式自吸泵,主要對自吸泵的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寬度等要素進行實驗,尋找能夠提高自吸性能的最佳狀態(tài),達到改善現有自吸泵自吸性能的目的。
3.2 試驗條件與裝置
實驗中,為了便于對比分析,制作了三臺樣機,型號分別是65ZB35-4D型、80ZB40-8.8C型和100ZB40-l1D型,它們的比轉速分別為61、78和94。為了滿足實驗需要,一些零部件采用特殊的加工方法,如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和進水口接頭,在實驗中,儲液室的水量和進水口大小的互換都是需要人為控制,人工加水和互換。
3.3 試驗內容與結果分析
自吸性能實驗主要測試的是自吸時間長短,每個實驗數據的獲得都經過三次重復實驗,然后取平均值,實驗中自吸高度都固定保持在5m,并充分考慮水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中對應自吸泵型號分別用65型、80型、10型代表。
3.3.1 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實驗中將65型和80型自吸泵的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范圍控制在0.5mm至10mm之間,分別進行八組實驗。
實驗結果分析:通過對數據的線性回歸分析,兩種自吸泵自吸時間隨著泵體隔舌的間隙的增大而增大,實驗中最高效率的自吸時間是在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為0.5mm時。
3.3.2 回流噴嘴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實驗使用了四種直徑不同的錐角為10°回流噴嘴在三種自吸泵上轉換進行(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結果分析:從整體結果來看,噴嘴直徑d越大的自吸時間越短。
3.3.3 儲液室液體容量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65型、80型和10型自吸泵儲液室最大儲水量分別為4、6.8和8.1kg,實驗中分別從最大儲水量開始逐步遞減,每次減少0.2kg(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結果分析:在實驗數據范圍內,三種型號的自吸泵都呈現出一種規(guī)律,也就是隨著儲液室中水量的減少,泵的自吸時間越來越長,最短的自吸時間是出現在儲液室中水量最多的時候。
3.3.4 進水口寬度對比分析
實驗使用65和80mm兩種直徑不同的吸入管,通過互換實驗,得到65型自吸泵自吸時間分別是86.8和147.6mm,80型的則為98.1和136.2mm。不同的吸入管口在自吸泵上顯現出自吸時間明顯變化,可以肯定的是吸入管大小對自吸性能有著影響,但由于實驗條件限制,無法進行進一步的關系論證。
3.4 小結
從上述實驗中,可以總結出下面四點結論:
結論一,自吸性能會隨著泵體隔舌的間隙的增大而提高,一般來說會在0.5mm時達到最好的自吸性能。
結論二,自吸性能與回流嘴直徑大小相關,在20mm及以下范圍內,回流嘴直徑越大,自吸性能越好。
結論三,自吸性能隨著儲液室中水量的增多而提高,儲液室中水量接近于注滿的時候,自吸性能是最好的。
結論四,自吸性能受到吸入管直徑大小的影響。
4 結束語
本次實驗對自吸泵葉輪和蝸殼模型的具體零部件大小進行了設計,較為嚴謹的使實驗設備符合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要求。在實驗中從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管寬度四個方面全面的對自吸泵自吸性能影響因素進行了實驗和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結論,即自吸泵自吸性能優(yōu)化可以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泵體隔舌的間隙和回流嘴直徑,增多儲液室中水量,改變吸入管直徑等方式來實現。本次實驗研究有一定成效,得到了一些較為有用的結論成果,但在實驗中未能考慮到更多細微的影響因素,如外部環(huán)境,以后有機會還會再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宗霖.有關自吸離心泵若干問題[J].水泵技術,2004(6).
[2]章光新,鄧偉,何巖.我國北方地下水危機與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發(fā)展[J].干旱區(qū)地理,2004(3).
[3]潘中永,曹衛(wèi)東,施衛(wèi)東,等.噴灌泵壓水室的新型設計[J].水泵技術,2003(5).
[4]徐宏光.自吸式離心泵的自吸特性及安裝高度[J].化工設備與管道,2003(4).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移動式輕小型噴灌溉設備在農業(yè)灌溉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配套自吸泵自吸性能亟需提高。文章通過實驗,從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寬度四個方面,分析它們與自吸泵自吸性能的關系,也就是自吸泵自吸性能優(yōu)化可以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泵體隔舌的間隙和回流嘴直徑,增多儲液室中水量,改變吸入管直徑等方式來實現。
關鍵詞:自吸泵;自吸性能;關系研究
水資源對于農業(yè)來說非常重要,而缺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業(yè)灌溉節(jié)水技術的發(fā)展。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僅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制約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先進灌溉技術的使用可以彌補水資源的不足,但現在我國所使用的節(jié)水灌溉設備比較老舊,與其他國家先進的節(jié)水灌溉設備相比差距較大。
隨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移動式輕小型噴灌溉設備對于提高現有的管道輸水灌溉系統(tǒng)利用率,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難點在于機組自吸泵自吸性。文章研究的就是這個難題的解決辦法。
1 自吸泵的種類和工作原理介紹
自吸泵是指在泵啟動前灌滿水,啟動后只需要確保吸入管路水量充足,就能依靠泵本身自動將水吸上來。從自吸泵的結構來分類,主要分為內混式和外混式兩種。
兩種自吸泵在泵體啟動初期,泵內的存水或灌入的水會射向葉輪進行氣液混合,然后葉輪槽道中的水在葉輪作用下,擴散進入氣液分離室,分離開的氣體從泵的出口排出去,分離出來的水回到泵內進行下一次的循環(huán)。經過幾次循環(huán),將原先管內的氣體排凈,提高泵內真空度,增加對管口中水體進泵壓力,確保泵開始正常工作的自吸性能。
內混式和外混式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氣水混合后,內混式自吸泵的回流水直接流向葉輪入口,外混式自吸泵則流向葉輪外緣。
2 自吸泵的設計研究
2.1 設計概念描述
65zB40-5.5D型內混式啟動方便,效率較高,所以本次實驗選取了這種型號的自吸泵。
為了實驗設備能夠滿足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要求。通過計算為實驗確定出自吸泵葉輪和蝸殼模型的具體零部件大小。
2.2 65ZB40-5.5D型自吸泵的設計計算
2.2.1 設計參數設定
計算中,所使用的參數參照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設定為:流量Q=30m3/h,揚程H=40m,轉速n=2900r/min,效率η=61.8%,必需汽蝕余量NPSHr=3.5m。
2.2.2 葉輪模型計算
(1)泵的液體進出口大小計算
2.3 設計結果
在實驗前,按照設計模型制作了樣機進行測試。測試中,將泵的自吸高度控制在5m,轉速n控制在2900r/min,運轉中實際測得流量Q為30.78m3/h、揚程H為41.04m、效率η為65.9%、自吸時間為100s、軸功率N為5.21 kW。當額定液體流量,使揚程達到汽蝕臨界時,可測得臨界汽蝕余量NPSH為2.85m。
將所測得的結果與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中明確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可控參數流量和揚程與要求指標很接近,并且自吸泵的效率、自吸時間、軸功率和臨界臨界汽蝕余量與要求的指標相比,都有所優(yōu)化,符合了實驗要求,是一次成功的設計。
3 自吸泵自吸性能試驗研究
3.1 試驗目的
實驗采用的泵體是內混式自吸泵,主要對自吸泵的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寬度等要素進行實驗,尋找能夠提高自吸性能的最佳狀態(tài),達到改善現有自吸泵自吸性能的目的。
3.2 試驗條件與裝置
實驗中,為了便于對比分析,制作了三臺樣機,型號分別是65ZB35-4D型、80ZB40-8.8C型和100ZB40-l1D型,它們的比轉速分別為61、78和94。為了滿足實驗需要,一些零部件采用特殊的加工方法,如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和進水口接頭,在實驗中,儲液室的水量和進水口大小的互換都是需要人為控制,人工加水和互換。
3.3 試驗內容與結果分析
自吸性能實驗主要測試的是自吸時間長短,每個實驗數據的獲得都經過三次重復實驗,然后取平均值,實驗中自吸高度都固定保持在5m,并充分考慮水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中對應自吸泵型號分別用65型、80型、10型代表。
3.3.1 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實驗中將65型和80型自吸泵的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范圍控制在0.5mm至10mm之間,分別進行八組實驗。
實驗結果分析:通過對數據的線性回歸分析,兩種自吸泵自吸時間隨著泵體隔舌的間隙的增大而增大,實驗中最高效率的自吸時間是在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為0.5mm時。
3.3.2 回流噴嘴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實驗使用了四種直徑不同的錐角為10°回流噴嘴在三種自吸泵上轉換進行(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結果分析:從整體結果來看,噴嘴直徑d越大的自吸時間越短。
3.3.3 儲液室液體容量對比分析
實驗過程:65型、80型和10型自吸泵儲液室最大儲水量分別為4、6.8和8.1kg,實驗中分別從最大儲水量開始逐步遞減,每次減少0.2kg(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結果分析:在實驗數據范圍內,三種型號的自吸泵都呈現出一種規(guī)律,也就是隨著儲液室中水量的減少,泵的自吸時間越來越長,最短的自吸時間是出現在儲液室中水量最多的時候。
3.3.4 進水口寬度對比分析
實驗使用65和80mm兩種直徑不同的吸入管,通過互換實驗,得到65型自吸泵自吸時間分別是86.8和147.6mm,80型的則為98.1和136.2mm。不同的吸入管口在自吸泵上顯現出自吸時間明顯變化,可以肯定的是吸入管大小對自吸性能有著影響,但由于實驗條件限制,無法進行進一步的關系論證。
3.4 小結
從上述實驗中,可以總結出下面四點結論:
結論一,自吸性能會隨著泵體隔舌的間隙的增大而提高,一般來說會在0.5mm時達到最好的自吸性能。
結論二,自吸性能與回流嘴直徑大小相關,在20mm及以下范圍內,回流嘴直徑越大,自吸性能越好。
結論三,自吸性能隨著儲液室中水量的增多而提高,儲液室中水量接近于注滿的時候,自吸性能是最好的。
結論四,自吸性能受到吸入管直徑大小的影響。
4 結束語
本次實驗對自吸泵葉輪和蝸殼模型的具體零部件大小進行了設計,較為嚴謹的使實驗設備符合JB/6664.1-93《自吸泵型式與基本參數》要求。在實驗中從葉輪與泵體隔舌的間隙、回流噴嘴、儲液室液體容量、進水口管寬度四個方面全面的對自吸泵自吸性能影響因素進行了實驗和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結論,即自吸泵自吸性能優(yōu)化可以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泵體隔舌的間隙和回流嘴直徑,增多儲液室中水量,改變吸入管直徑等方式來實現。本次實驗研究有一定成效,得到了一些較為有用的結論成果,但在實驗中未能考慮到更多細微的影響因素,如外部環(huán)境,以后有機會還會再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宗霖.有關自吸離心泵若干問題[J].水泵技術,2004(6).
[2]章光新,鄧偉,何巖.我國北方地下水危機與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發(fā)展[J].干旱區(qū)地理,2004(3).
[3]潘中永,曹衛(wèi)東,施衛(wèi)東,等.噴灌泵壓水室的新型設計[J].水泵技術,2003(5).
[4]徐宏光.自吸式離心泵的自吸特性及安裝高度[J].化工設備與管道,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