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圣哲
湖北潛江市江漢油田總醫(yī)院內一科 潛江 433100
低分子肝素是一種糖胺聚糖類新型抗血栓藥物,皮下注射后較普通肝素具有生物半衰期長、作用持續(xù)時間長、出血少的優(yōu)點,同時對凝血因子Ⅹa具有明顯的拮抗作用[1],顯著減少血小板聚集,且對血小板數量和功能無不良影響,具有較好的抗血栓形成作用[2]。近年來廣泛用于臨床。筆者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使用時機對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為闡明早期不同時間窗使用對患者腦血栓形成轉歸的影響,本研究分別在腦血栓形成24h內、24~48h、48~72h使用,對療效及不良反應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06—2013-06住院的腦血栓患者10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C組,A組36例在24h內給藥,男19例,女17例;年齡41~73歲,平均(58.5±12.4)歲;平均NIHSS評分(20.4±6.1)分。B組36例在24~48h內給藥;男19例,女17例;年齡41~73歲,平均(58.5±12.4)歲;平均NIHSS評分(20.1±5.8)分。C組于48~72h內給藥,男19例,女17例;年齡41~73歲,平均(58.5±12.4)歲,平均NIHSS評分(20.2±5.3)分。3組年齡、性別、治療前NIHSS評分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依據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6年修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3]。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所有入選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符合上述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于發(fā)病后24h內入院,為頸內動脈血栓首次形成患者,無抗凝劑治療史;同時排除腦栓塞、合并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近期嚴重顱腦外傷史、昏迷或癲癇發(fā)作、合并感染及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
1.4 治療方法 (1)常規(guī)治療: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腦保護、脫水、清除自由基、鈣離子拮抗劑及中藥治療。(2)低分子肝素治療:所有患者均給予0.4mL低分子肝素臍周皮下注射,q 12h。給予時間分別為A組24h內;B組24~48h;C組48~72h;療程均為7d。
1.5 觀察指標 觀察3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PLT、FIB、PT、APTT等凝血指標變化,治療前與治療后3d、7d、14d NIHSS評分,并對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進行評價。
1.6 療效判定 根據治療前與治療后神經功能改善率評價療效?;救荷窠浌δ芨纳坡省?1%;顯著進步:神經功能改善率46%~<91%;進步:神經功能改善率18%~<46%;無變化:神經功能改善率-17%~<17%;惡化:神經功能改善率≤-17%。神經功能改善率=(治療前NIHSS評分-治療后NIHSS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作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時間窗給藥對凝血指標的影響 治療前后檢測各凝血指標顯示,3組治療前PLT、FIB、PT、AP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PLT、PT、APTT較治療前均無明顯變化,3組治療后FIB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降低幅度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s)
表1 3組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s)
注:與C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 PLT(g/L)FIB(g/L)PT(s)AP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36 136.4±22.8 135.8±25.6 4.01±0.87 2.17±0.32*#11.2 ±2.7 10.5±2.4 27.5±2.8 26.8±3.2 B組 36 137.5±23.7 136.2±24.1 3.98±0.72 2.53±0.31#10.8 ±2.6 10.3±2.1 27.1±3.1 26.9±2.7 C組 36 137.1±23.8 137.6±22.7 4.03±0.81 2.98±0.29#11.3 ±2.9 11.0±2.4 27.6±3.0 27.1±2.9
2.2 3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d、7d、14 d NIHS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A組、B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A組治療效果高于B組、C組,B組治療效果高于A組,A組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3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s)
表2 3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s)
注:與C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3d 治療后7d 治療后14d A組 36 20.4±6.1 16.7±3.6#12.4 ±2.3*# 9.9±1.8*#B組 36 20.1±5.8 17.5±3.1#14.8 ±3.2*#12.3 ±2.1*#C組 36 20.2±5.3 18.2±3.1#16.9 ±2.5# 14.6±2.5#
表3 3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3 不良反應 3組不良反應分別為注射部位皮膚淤青、尿潛血和便潛血,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進入21世紀,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居高不下,成為威脅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的首要疾病。腦血栓形成是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不僅病死率高,而且存活患者中一半以上失去勞動能力,遺留失語、偏癱等殘疾,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4],而對患者本人而言,生活不能自理,生存質量明顯下降。腦血栓的形成與腦動脈血管硬化具有密切關系,病因是在腦動脈硬化基礎上由于血小板聚焦,凝血機制被激活,致FIB變?yōu)槔w維蛋白,并與紅細胞一起形成血栓,導致血管腔閉塞、狹窄。反之,閉塞、狹窄的血管腔會導致血流減慢,加劇了血栓的形成和發(fā)展,加重管腔閉塞、狹窄,最終導致局部缺血性腦梗死[5]。治療關鍵在于控制血栓擴大,挽救梗死的腦組織,防止病情的進展。一直以來,溶栓是治療腦血栓形成主要的治療手段[6],血栓經藥物溶解后,栓塞的血管得以再通,腦組織梗死區(qū)血流灌注得以恢復,可減輕局部神經無操作。但大量病例經溶栓治療后,出血、再梗死、再灌注的發(fā)生率較高,僅r-tpA得到全球臨床的認同,但由于其有嚴格的適應證選擇和時間窗限制,僅10%的患者適應該治療方式,但由于藥品價格昂貴,能夠使用的患者更少。
低分子肝素作為較強的新一代抗凝藥物,其作用機制是與血管內膜結合,與血管壁相互作用,促進內源性氨基多糖釋放[7]。血管內皮細胞表面是肝素的儲存場所,通過促進血液流動,改變血液黏度,以增加血細胞表面電荷促進血栓溶解,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8],以達到栓塞的血管再通,挽救局部缺血性梗死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PLT、PT、APTT較治療前均無明顯變化,纖維蛋白原(FIB)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A組降低幅度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組治療后3d、7d、14dNIHS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A組、B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A組治療效果高于B組、C組,B組治療效果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應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對其他凝血指標無明顯影響,但可降低FIB含量,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和轉歸,應用時間越早,FIB含量降低幅度越大。
纖維蛋白原是凝血系統(tǒng)的最主要成分之一,參與體內一系列止血、凝血病理生理過程,FIB升高可引起血液黏滯度增高,從而大大增加腦血栓形成的幾率。而3組患者在不同時間窗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后,FIB均不同程度的下降,充分說明低分子肝素可糾正腦血栓形成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3組主要不良反應是注射部位皮膚淤青、尿潛血和便潛血,均未作特殊處理,停藥后癥狀自行好轉,無其他包括顱內出血等不良反應,提示低分子肝素在不同時間窗應用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1]鄭永浩.低分子肝素(LMWH)治療進展性腦血栓的療效和安全性[J].吉林醫(yī)學,2012,33(21):4 560.
[2]馮燕紅,程斯,陳曉莉等.低分子肝素治療進展型腦血栓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6):60-61.
[3]李賢概.低分子肝素防治急性左心衰繼發(fā)腦栓塞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31(35):111;113.
[4]張冠群,崔曉,劉君,等.低分子肝素及巴曲酶輔助治療基底動脈尖綜合征16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0,50(51):68-69.
[5]張文勇.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評價[J].吉林醫(yī)學,2010,31(17):2617-2618.
[6]李亞娟.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評價[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2):329-330.
[7]劉校杰.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小劑量尿激酶治療進展性腦血栓的療效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1):272-273.
[8]王樂.奧扎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腦血栓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2):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