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妹
隨著人類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人類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命運,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藸枺‥.Hacekel)首先提出了“生態(tài)學”這一概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學者開始研究“生態(tài)美學”的相關課題,站在教育的視角看“生態(tài)美學”,包含了生態(tài)和美育兩個層面,其內涵在于將學生培育為具有生態(tài)審美觀的生態(tài)審美人。小學教學又該如何做才能提高學生審美鑒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呢?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生態(tài)美育資源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得益彰,當然也滲透著人類將要面臨的生態(tài)危機和精神危機,品讀其間,從審美角度看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品味和詩意情懷,從生態(tài)角度看能夠促進學生營造一種“綠色的人生”。
1.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挖掘文本材料中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元素并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感受到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lián)性,萌生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2.人與社會
文學總能夠反映歷史的變遷,歷史長河漫漫,一個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與一個時代的繁華或落寞緊密相聯(lián),不過這些都只有相對的意義,品鑒期間要引導學生感受到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只有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人與自身
每個人自身有一種調整和平衡的能力,學習過程實際是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不斷作用,最后重新走向平衡的過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灌輸、強塞,而應該讓學生與學生互動,在互動過程中相互尊重,合作共生,然后在學生互動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實現(xiàn)提升。
二、課堂上實施生態(tài)美育的策略
課堂實施美育還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注重策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有效揭示文本中所隱含的價值意義和生態(tài)美學思想。
1.反復誦讀欣賞美
自然美離不開美的語言的描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能夠將書面化語言轉變?yōu)樯鷦拥漠嬅?,實踐經(jīng)驗表明,抑、揚、頓、挫的朗讀更能催生美感,激發(fā)兒童閱讀和語言學習的興趣,實現(xiàn)情景交融。
例如,古典詩詞短短的幾句話,將自然美景描述得淋漓盡致,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中的《望廬山瀑布》,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能夠讀出“香爐峰高聳入云端被太陽光照射為紫色的美麗景象”,“飛流直下”四個字將瀑布的流速和形態(tài)描寫得栩栩如生,讓人眼前浮現(xiàn)出“崇山峻嶺中一條瀑布傾瀉而下的壯麗圖景”,感受到“九霄外的銀河從天而降的氣勢”,誦讀其間,感受李白語言精準的同時體會到大自然巧奪天工之美。
2.細細體味感受美
理論分析和實踐經(jīng)驗表明,把審美教育滲透到語文教育中去,透過語言文字,兒童僅憑自己的自覺就能夠觸及事物外在的某些特點,細細品味,對語言文字進行反復推敲,便能感受和領悟文字深處內在的意蘊,不僅僅習得了知識,還能品味出“真善美”、“假惡丑”,學生的語言能力與審美能力、道德情感均獲得提升。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珍珠鳥》教學,要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體會文本深處所蘊藏著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強烈愿望,這不僅僅是解讀課文,更是將一種生態(tài)意識培植于學生的心靈深處,繼而在兒童從小就塑造珍惜和呵護自然生態(tài)的健全人格。再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去年的樹》教學時,學生透過文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珍貴,理解作者感傷的真正原因。
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和融入生態(tài)美育,絕不是應景文章、權宜之計,而是一種讓學生得到生態(tài)美的情感陶冶、生命體驗和心靈感化,提升學生生態(tài)意識、審美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教學改革。小學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人情美資源,學生可以在對教材的欣賞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凈化自己的心靈,培植自身明確的人生理想和堅強的人格。審美實踐是無界限的,形式不一而足,除了要求學生誦讀、體會以外,還可以通過許多不同形式的實踐,在實踐中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如辦手抄報、成語競賽、古詩詞背誦比賽、歷史名人事跡總結、上街找商鋪錯別字、對對聯(lián)等,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選擇恰當而有效的實踐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覺美、創(chuàng)造美,從而顯現(xiàn)語文教育的和諧之美。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云盤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