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712100)
牛育種基本理論的普適性和基本技術的有效性是沒有國界的。針對國內在肉牛育種科技方面存在的問題,曾有文呼吁:“仔細研究國外肉牛培育歷史的和現實的經驗,作為我們的借鑒[1]”。然而,對此雖曾多見簡單報導;關于和牛,也閱讀到很有價值的闡述[2];但有關國外專用牛的培育,罕見系統的研究報告。相反的,國內養(yǎng)??萍冀缃陞s屢發(fā)一些異?,F象,出現宣傳以夸大數字顯示業(yè)績、以偷換概念掩蓋其對國外經驗及專業(yè)基本知識的貧乏、以華麗文字遮掩“虛事實干、實事虛干”的工作狀態(tài)等不良作法,更顯得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必要性[3]。
黑毛和牛原產日本,是當地牛的主體(約占80%~90%)。早先(1950年代)還屬役用地方類群。然而,近三十年來,美、澳、歐洲一些發(fā)達國家先后引進和牛純種繁育,成立“和牛協會(Wagyu Associations)”;另有不少國家(包括我國)引進和牛種質,與當地牛雜交以生產高檔牛肉。黑毛和牛已經成為新的專門化肉用型?!皣H品種”——即跨洲繁育的品種,對國際牛肉生產形成了新的沖擊,在肉牛育種科技方面產生了廣泛影響。
近十年來,我國雖已公布育成了三個有資格稱為“肉?!钡男缕贩N(夏南牛、延黃牛和遼育白牛),但其科技含量還有待提高[4],品種管理的機構功能系統亦亟需完善。而廣大本地黃牛品種又面臨“轉型”與保種的艱巨任務。研究和牛(主要是黑毛和牛)的培育歷程,分析并借鑒其經驗,當會對我國的牛育種事業(yè)及牛種資源工作有所裨益。
公元前日本無牛,牛還是公元二世紀由中國大陸經朝鮮半島引入的。
此后的一千五、六百年,?;蛴烧械胤焦賳T養(yǎng),或為富人(富商、官宦、農村大戶)所養(yǎng);大量農村的小農戶借佃田租種;牛價很貴,僅作役用[5,6]。
直到江戶(德川)慕府時代(1603~1867年),官方下令保護耕牛,社會封閉;又因佛教不殺牲和當地神道教不食大畜的習俗,一直禁食牛肉,亦禁飲牛奶。居民歷來以海產為主要肉食來源,另有小家畜禽和林間野生動物肉為輔。牛長期被稱作“農家寶”(Agriculture Treasure)[5,6]。
據記載,1854年還從中國大陸引入黃牛,從北歐的荷蘭引入過奶牛。
2.2.1 引進外種、廣泛雜交(1868-1909)明治時期(1868年始)日本社會實行開放政策,鼓勵派出人員,翻譯歐美科技文獻,向西方學習[7,8]。明令吃牛肉、飲牛奶。持續(xù)從歐洲引進專用或兼用肉牛、奶牛品種10多個,如瑞士褐牛、短角牛、德溫牛、西門塔爾牛、愛爾夏牛、朝鮮牛、荷斯擔牛和安格斯等[5,6]與當地牛雜交。至1887年,從歐洲引進的種牛大約2 600多頭。
普遍雜交持續(xù)了四十年,日本島上的牛幾乎都雜種化了[5,6]。1900年前后,市場上雜種牛價較貴;但到1910年,牛體形雜亂,其價大跌。
2.2.2 嚴禁雜交(1910年以后)、本地選育 當地牛自古就使役,適于稻田耕作。而長期持續(xù)雜交后,雜種牛的體格、奶量有所增加,但水田役用能力普遍下降,役力耐力不堪實用,農民反映強烈。到1910年,政府不得不強令禁止雜交[5~7]。
2.3.1 嚴禁雜交 從1910年開始嚴格禁止雜交,實行“自群”選種。
2.3.2 系統選育 大致從1920年起逐步實行歐美式的“系統選育”,培育日本自已的?!捌贩N”,定名“Wagyu(和牛)”(1898),改造雜種群。
2.4.1 近代日本牛品種 到1944年,經選育確定了三個“本地”品種,即“黑毛和?!?、“褐毛和?!焙汀盁o角和牛”;1957年確立了“日本短角?!睘橐黄贩N。
2.4.2 牛群體數量 1980年:和牛150萬頭,奶牛不足10萬頭,雜種6萬頭。2010年:和牛175萬頭,奶牛45萬頭,其他雜種60萬頭;其中黑毛和牛160萬頭,黑毛和牛比例持續(xù)達80%~90%[5]。
和牛選育大致可分為互有聯系的三個時期:封閉預選期、系統選育期和穩(wěn)定提升期[6]。
就日本絕大部分養(yǎng)牛區(qū)而言,從1910年政府下令禁止雜交,到政府制定牛種改良計劃(Improved Japanese Cattle)(1919年)這一段時期,可稱為封閉預選期。
3.1.1 早期品族(枝系,Zuru)繁育 雖經四十多年的廣泛雜交時期,但少數偏遠山丘地區(qū)牛的雜交情況并不嚴重。據Y.Habu教授于1941年帶隊調查發(fā)現,在高知等縣的竹谷、小侖、巖侖和修介地區(qū),早年(1830年代)就有當地的4個“枝系”(品族)近交繁育群(zuru);養(yǎng)牛人自發(fā)選留好母牛(外貌、生長、使役好),并從其后代中選留好的公、母小牛留種繁育——其實就是“品族繁育”。岡山地區(qū)(Naniwa家)一個“枝系”(品族)在當地就很有名,其系祖是一頭很優(yōu)秀的母牛,活了23歲,產了19頭犢牛;他家采用的繁育方式也有母子、兄妹組合的,從中選留特征特性與祖代牛相似的留種。這些“枝系”牛再后來都稀釋到大群之中[5~7]。
3.1.2 牛種命名、百年不移 直到今天,日本國內外對日本牛的名稱通稱為“Wagyu”,意為日文的“日本?!?,即“和?!薄F鋵?,這一名稱還是在1898年由日本政府定名的。經過一百多年,名稱不變,這也成為迄今日本牛在國際上的“特有品牌”。不論“和?!碧幱凇暗胤筋惾骸保s交群),還是在后來成為“國際品種”,“和?!保╓agyu)名稱始終未變!因此,1990年代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立的“和牛協會”(Wagyu Associations)也堅持這一稱謂。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深遠的資源價值[5,6]。
3.1.3 “封閉”與注冊 1910年開始,日本政府明令各地停止引用外種牛雜交,并實行當地牛注冊登記,選留當地表現好的公母牛自繁[6]。從此逐步推開“和牛注冊制度——Japanese Wagyu Registry”。這也是學習并實踐歐美培育品種的技術制度。
3.1.4 決定并執(zhí)行"“和牛改良計劃”1919年,政府決定在全日本推行“和牛改良計劃(Improved Japanese Cattle)”。各地按當地牛群自選使役性能及外形表現良好的公母牛留種繁育,并登記注冊。3.1.5 明確“品種”特有概念的確定含義(思想)要培育日本自已的?!捌贩N”,首先強調按歐美國家對“品種”的意義和理解,堅持“品種特有概念(思想)(The peculiar concept of the breed)”—即以“注冊”證明其血統來源相同且主要特征一致的種下群體;要求提出地方自已的“理想類型”(True Type)[6],科技思想(概念)與西方接軌。這成為一項基本政策。各地區(qū)的優(yōu)良公牛就在地區(qū)內使用,以穩(wěn)定其特征特性。不少地區(qū)選留黑牛,形成了和?!捌贩N”內的各地區(qū)“和而不同”的代表群體。
3.2.1 各縣建立牛的登記建籍制度 還在1920年以前,有的地方(如但馬地區(qū))就有給牛打鼻印、建戶籍制的嘗試。此后近百年都持續(xù)堅持[5~7]。
3.2.2 選役→選肉→增乳 堅持持續(xù)測定并記載每頭牛的生長、親緣資料,提高役力、產肉力和增加乳量。這一技術措施形成制度,絕不因當地各級行政官員的更換而動搖[6]。
3.2.3 現代品系(品族)培育 1940年代,堅持當地選留優(yōu)秀公、母牛自繁,對后代選優(yōu)汰劣,提高“區(qū)”內牛的一致性。到1950年前后,基本形成了后來的四大日本牛品種;1950年代黑毛和牛群內形成日本厚田系(Atsuta zuru,1952)、富士系(Fuki-zuru,1952)、山口系(Yoshi-zuru,1952)和東區(qū)系(Azuma-zuru,1959),這也是將原有的9個近交系(品族)合并而成。1944年就依對當地的適應性表現和群體中毛色等主要特征,確定立三個“和牛品種”——即黑毛和牛、褐毛和牛和日本無角牛,而以黑毛和牛數量多、分布較廣[6],各品種堅持封閉繁育。
3.2.4 成立和牛注冊協會 1948年,正式成立了全日本的“和牛注冊協會”(The National Wagyu Cattle Registration Association)。由少到多,堅持對品種內每頭牛的生長、外貌和祖代特征進行系統測定并記載入冊;根據各地特點,并不要求全國的統一“特征性”要求。黑毛和牛群體較大,至今仍有地區(qū)特點明顯的小群體,如烏取、田島、廣島等類群。至近年,每年注冊6-7萬頭。
3.2.5 活牛展覽與選牛技術向農民普及 從1953年起舉辦“和牛展覽(Wagyu Show)”,這是第一次由“協會”組織。此后從第三年開始每五年舉辦一次全國性“和牛展(Wagyu Performance Show)”;參展牛要有前2年的注冊生長、飼養(yǎng)、繁殖、管理等記載成績;全國性展覽稱為“Nationwide Wagyu Show”。各縣1-2年也要舉辦類似展覽,并在現場及平時由技術專家向農民講解選牛養(yǎng)牛的科技知識,還對農村年輕人進行相關科技教育,并舉行知識競賽[5-7]。
1957年后,加大了肉用選擇強度,實行系間雜交和融合的繁育方法。
3.2.6 制訂體形審查標準 1962年制訂“和牛體形審查標準”。此后,在1968、1975、1977年重修訂,普遍推行[6],增進品種肉用性的一致性。
3.2.7 由“役-肉”轉向“肉用型”選擇的轉型決擇--從1955年開始,日本農業(yè)機械化迅速發(fā)展,大量役用“和?!遍e置,選種方向明確指向“肉用型”(Beef Type),在相關選育“標準”中加以反映并持續(xù)執(zhí)行。
3.2.8 組織育種(繁育)協會[5~7]
3.2.8.1 1960年前后,日本組成“繁育種牛協會(Breeding stock Associalion)”,負責全群牛的注冊、種牛選留評定、配種計劃、凍精分配等職責,并由村、鎮(zhèn)、縣經專家組執(zhí)行實施。到1962年,有6個合格的繁育聯會(Union),聯合下屬分會三十多個(鎮(zhèn)會、縣會);
3.2.8.2 注冊種牛(公、母)分為四級基礎級(Fundamental),保留級(Reserved),高性能(優(yōu)良)級(High performance),種子級 (Breeding stock classes)。
3.2.8.3 保留級和種子級牛是保護、保持群體發(fā)展的基礎性核心群體;其評分判別以“目測和體量測定”的最后評分為注冊準則。1960年代逐步推行全國牛的人工授精技術。
3.2.8.4 各聯會選種計劃步調由牛群基礎而定,不強調統一,重在強化本區(qū)牛的遺傳穩(wěn)定性。
3.2.9 對使用的種公牛推行“雙測檢驗”[6]“后裔測驗”的科學概念,是1950年代初由歐美引入的,隨著青年閹牛育肥的產業(yè)市場出現,為加大肉用性能選擇強度,日本S.Uesaka教授首先制訂出后裔測驗程序,完善于1962年;而后提出“公牛生長性能測定(Performance Tested)”和“公牛后裔測驗(Progeny Tested)”,此種“雙測檢驗”,并于1968年正式在全國推行[5,6]。規(guī)定使用種公牛必須經過“雙測檢驗”。
3.2.9.1 公?!吧L性能測定”:小公牛選出7~8月齡時,給予一致而良好的營養(yǎng),單欄飼喂112d,測定其生長表現。
3.2.9.2 公牛“后裔測驗”:對“生長測定”結果評判為“優(yōu)良”的小公牛,進一步實施“后裔測驗”。選其后裔8~10頭子代小公牛,閹割后(7~8月齡)開始育肥(364d)。對育肥期表現及后裔胴體特性為“優(yōu)良”的公牛作為正式使用的種牛。
3.2.9.3 “雙測檢驗”情況(表1):
從1968年開始“雙測檢驗”,在全日本嚴格執(zhí)行,并更加重視胴體質量性狀的選擇效果。
表1 日本和?!半p測檢驗”情況(1968~1990)
3.2.10 實踐西方牛育種的系統理論與技術[5~7]結合日本牛群實際,吸收并實踐西方先進而系統的育種理論與技術,堅持科學概念內涵,數十年堅持對牛只的生長、繁殖、育肥、“雙測”檢測記載;目標是“品種?!斌w格中等、外貌一致(黑毛和牛的成年母?;钪?30~540kg,體高128cm~129cm)、骨骼細致、脂肪低膽固醇、肌肉脂肪大理石紋細膩的日本特色“肉用型品種”——基 本達到“理想型 (True Type)?!?/p>
到1970年,以黑毛和牛為代表的日本和牛育種,走過了堅實的“系統選育”歷程,基本達到了系統選育的目標。
和牛選育工作繼續(xù)向高水平推進:
3.3.1 統計分析遺傳參數 在1970年前,已統計分析“和?!敝T項體量及胴體特征指標的遺傳力等相關參數,用作選種指導。
3.3.2 按預期育種值(PBV)選種 1970~1977年同一年度出生的母牛其平均育種值保持相近穩(wěn)定水平(100%);此后逐年提升,到1986年出生的母牛,平均PBV已達+0.4(40%);對高值公母牛給以特別利用和保護。
3.3.3 應用BLUP法估測公、母牛育種值 1990年代,采用動物模型BLUP法,估算全部種用公、母牛的育種值,進一步提高選種精確性。
3.3.4 和牛種公牛的國外試驗[6-8]1976年,將4頭種公牛秘密輸往美國,進行試驗,觀察其雜交后裔的性能表現。試驗取得很大成功,證明和牛的遺傳可靠性;到1988年,活體出口澳大利亞、種質物出口更多國家(1970年代前日本法律嚴禁和牛出口),黑毛和牛這一日本品種進入“國際品種”范疇。
3.3.5 進入國際畜牧(牛)科技前沿研究(RFI)領域[8,9]為推進“和?!边x種水平,進入 RFI研究,這是國際畜牧學中營養(yǎng)學和遺傳育種學一體化研究的前沿領域[12],對和牛的RFI研究,已取得肯定成果[7]。
實行“系統選育”,終于將地方類群培育成具有高遺傳素質(High genetic predisposition)、高科技含量的“國際品種”[4]。與歐美專用肉牛品種相比,黑毛和牛在遺傳穩(wěn)定性方面的特征表現如:體格中等、骨骼細致、肉脂細膩等,肉用指數(BPI)亦較高[4,11],其培育經驗值得借鑒。
關于現代牛業(yè)科學的原創(chuàng)性育種理論、技術及實踐方面,西方(歐、美)發(fā)達國家在近代(1840年以來)一百多年里,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養(yǎng)??茖W方面,日本向西方學習也經過曲折:
4.1.1 表面學——走了一段彎路 明治初提出“脫亞入歐”、“求知識于世界”,學習西方。養(yǎng)牛業(yè)中先后引進十多個品種,一直無序雜交四十多年。結果導致牛體型雜亂、性能降低。說明雜交并非都是改良,很有可能改亂變劣。表面學習西方走了一段不小的彎路。[9]
4.1.2 深入學——回歸“系統選育” 經過深入研究學習西方,從1944年成立實體——“和牛注冊協會”以后,制訂并一直堅持執(zhí)行一系列技術政策與制度,和牛培育回歸到“系統選育”的技術路線。從上述和牛選育歷程(系統選育期)就體現出這種系統選育的嚴格執(zhí)行過程。前期(1960年前)的多地多點、較為普遍的品族繁育在穩(wěn)定遺傳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很值得參考。
4.1.3 理解科學(專業(yè))概念,重視概念的實踐指導作用 日本養(yǎng)牛業(yè)科技方面,對于其中的基本概念,如:系統選育、品種、品系、后裔測驗等,深入全面理解,并付諸實踐。例如,對于“系統選育”的理解,這是關于實行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實施方案、有技術制度和有相關保障措施(“六有”實踐)的持續(xù)選擇實踐序列。其關鍵包括封閉繁育、系統測定、全群注冊、后裔驗證等行動程序。
對于“品種”概念,實踐中重在封閉繁育及全群世代的系統測定→記載→注冊制度的堅持執(zhí)行,以求種下的某群體內的“一致性”的增強,而非品種名稱的“煽情”作秀。因此,一百多年來,“和牛(Wagyu)”名稱不變,但生產性能和遺傳素質有了根本性提高;現今的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和牛協會”仍堅持日文名稱,“和?!背蔀椤皣H品牌”。
日本的專業(yè)人員對于科學概念注重堅守其實踐指導作用(如實施方法、組織、目標制定等行動),在和牛選育中,數十年一貫堅持執(zhí)行不輟。日本很早就與西方的“品種特有概念”(The peculia concept of breed)接軌,注冊選種;作為一個“品種”,應有自已的“理想類型(True type)”作為育種目標,并根據地方特點與時俱進,從實踐中加以驗證調整。
例如,關于“體形審查標準”,1962年制訂執(zhí)行,按牛群情況和選種進展,到1977年已作為第四次修訂。從“和牛注冊協會”(1948),到后來的“育種協會”(1960),都是重在實踐,去真作、去行動,才不斷取得真實效果的。
從1950年代起,就定期舉辦全國的和府縣的“和牛展覽”,在現場及平時在農村,對養(yǎng)牛人講解選牛、養(yǎng)牛的科學技術,堅持不懈。多年實行,使和牛選育有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對日本分散小戶養(yǎng)牛農民來說,這種普及形式,對于選留優(yōu)秀牛只,起了很好的作用。
“官”——政府系統,職責限于:①為選育技術制度、和牛展覽、測定注冊、協會組織行動等提供經費保證;②為養(yǎng)牛戶提供補貼。這些都不因各級領導人的更換而改變;③從行政上尊重并保證技術組織的行動。
“產”——養(yǎng)牛戶,職責在于:①尊照技術組織要求管好養(yǎng)好注冊牛只;②如實向技術組織提供相關記載記錄;③尊照“協會”指導執(zhí)行選配計劃。
“學”——即大學專業(yè)人員,其職責在于:①擬定“和?!边x種目標、標準、測定注冊要求;②負責“注冊協會”全盤工作;③組織國家級及都道府縣“和牛展覽”事項;④培訓農民養(yǎng)牛選牛技術;⑤擬定“公牛雙測檢驗”實施方案、凍精分配及地區(qū)選配計劃的執(zhí)行。
總之,體現了技術主導、官方保證、牛戶得利的和牛選育格局。二戰(zhàn)前后迄今,對養(yǎng)牛戶的補貼日本都是全球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日本政府從未在養(yǎng)牛業(yè)中搞什么“形象工程”、“數字工程”,使和牛選育穩(wěn)步推進。和牛之所以培育成了遺傳素質高、科技含量高[3]、肉用指數(BPI)也較高[10,11]的國際品種,堅持實行這一盡職格局幾十年,確實起了保障性作用。
和牛選育歷程,體現出日本養(yǎng)??萍既藛T怎樣及時吸收西方選種的先進技術方法和選種制度,結合日本養(yǎng)牛實情,特別認真地去實行的情況。及時采用的不論是PBV(1970)、BLUP(1990)還是近期的RFI(2007),且都有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的系統成果報導[7]。沒有對先進技術方法的吸收興趣、專業(yè)責任感、學術道德心和學術鑒別力,沒有認真實行的扎實行動,“和?!笔桥嘤怀傻摹?/p>
國際上,日本實為養(yǎng)牛小國(2009年存欄410萬頭——FAO);然而,在牛的育種方面,卻跨入強國之列。但日本的專業(yè)人員從未夸張,而是繼續(xù)努力實踐,像現代牛育種歷史悠久的西方國家一樣,在國際前沿領域同步發(fā)展著。育種五十年趕上了西方一、二百年的步伐。
對于自已培育的肉用和牛品種(Black Wagyu),日本專業(yè)人員保持著冷靜的頭腦,正如任職日本“和牛注冊協會”理事長多年的K.Namikawa教授所言:“和牛育種的歷史過程還不能與國外一些牛的育種相比,嚴格地說,作為一個肉用品種的改良,和牛僅僅在20年前(1960年前后)才開始。我們堅定地相信,在我們國內肉食市場上,和牛能同國外品種媲美,但不一定在國外市場上也如此。目前,我們主要考慮給我們市場提供更多的和牛,并改進和牛成為更理想、更有效的牛肉生產品種,在經濟特性方面保持優(yōu)勢。”[6]
他又說:“我們并不設想,把對國外牛肉生產品種的強烈關注,就要放在現在(1980年代后期)還很不顯眼又存不足的'和牛'上,但出乎意料的曙光使我們和牛人感到驕傲,'和牛'有時作為日本肉牛在用,即使它還不大與之相稱。”[6]
這就是日本權威專家對和牛的科學態(tài)度!也是在他的促成下,1976年選了2頭黑毛公牛和2頭褐毛公牛,密秘運往美國,試驗其遺傳特性的穩(wěn)定性。長期以來,日本規(guī)定不準和牛出口。但這次試驗取得了很大成功,對日本新品種牛走向世界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官、產、學”或“產、學、研”業(yè)已成為國內外管理科學的熱門話題[8]。經驗告訴人們,再好的規(guī)定、措施,若不去執(zhí)行,或者口頭一套,行動是另一套,都只會產生有害的結果。然而,日本在和牛選育以來(1940年代以來)所執(zhí)行的“官、產、學”各盡其職,特別是“官”“學”良性互動確實取得了良好的結果。相反,如果“管”、“學”非良性(惡性)互動,互為因果,則必然造成惡果:是否由于“官”方面還有的“數字形象工程”,及“學”方面出現的急動近利而不端做假,也導致了我國養(yǎng)牛業(yè)方面的種業(yè)技術基礎薄弱及“三多三少”現象愈演愈烈,還真是個問題[2]。
據觀察,五十多年以來,就養(yǎng)牛科學領域國際上出現的先進技術方法,國內都有介紹,不少文章、書籍中也有反映。但為什么就是掛不到廣大牛群中?有的?!捌贩N標準”的執(zhí)行不到該品種牛報導頭數的百分之一,其至不到千分之一;科技與生產“兩張皮”分離現象大量持久存在,使得養(yǎng)牛科技水平遠落在了日本后面。正確的實踐要有正確的理論概念指導,對概念的錯誤理解必然導致錯誤的行動。
改變落后,還要靠我們自已:先要承認落后,有改變的決心和行動。其實,養(yǎng)??茖W中的理論并不深奧,技術方法在國際上也不見保密。不去實踐,再好的理論技術也是不起作用的。
5.4.1 品族繁育/合并 民眾性的選留優(yōu)良母牛,且用適當近交方式考察后代表現;多地多點實行品族繁育,逐步合并成大群,為進一步選育打下了具有遺傳穩(wěn)定性的基礎群體。這在歐美專用牛培育中是很少有的。
5.4.2 公?!半p測檢驗”對公牛生長性能測定和后裔測定,在歐美(多為規(guī)模牛場)是一體化的。但日本由于養(yǎng)牛分散,大牛場很少,從而采取分開兩步測定。這很適合日本牛情,特別對我國牛種培育也有參照價值。
我國牛(Cattle)數世界第四(2011,FAO),加上牦牛、水牛,存欄數為世界第三,可謂“大國”。但至今,沒有一個品種在國際上有專業(yè)性影響的;牛種改良幾乎仍然處在大量引進外種廣泛無序雜交的日本百年前的狀態(tài)!但是,當年老一輩科學家還是正確理解和堅持科學概念的指導作用,取得了不少成就??唇裉?,就牛育種的總體狀況而言,比國際先進水平還是大大落后了。
應向日本專業(yè)人士學習和牛培育經驗,與西方科學概念接軌,并以此指導育種實踐。再不應搞錯牛的經濟類型,把“奶牛”、“黃牛”統統誤作“肉?!保桓辉撘浴岸嗄赀x育”偷換“系統選育”概念[3]!真是“踐行者盛,空敘者萎”(孔子語);看來,在一些重要的科學概念的理解特別是實行方面,我們與國際接軌還實有較大差距!
在養(yǎng)牛業(yè)科技發(fā)達國家(包括日本),不論是對于已成品種(培育/專門化品種),還是要保種的品種(所謂的地方品種),社會管理上都實行“全測”(按規(guī)定項目全部測定)和“全注”(按要求全部注冊登記);未注冊的牛只就不算該品種內的個體;因為,作為一個現代“品種”,就講究的是在“種下”具有“相同血統來源”和主要特征一致的群體;在國際學術界對查不清或無記載血統的個體,只能歸為“雜合群”(Scrub group),與現代“品種”(Breed)含義是不同的,與動物資源領域的品種含義也有結構層次的差別。因此,相比日本專家,我們的理解真是存有重大的結構性差距!急該提升對牛品種的科學管理水平,完善品種管理的機構和實踐功能系統,真正與國際接軌,這是攸關中國牛種資源生存的問題。
黑毛和牛培育成功,對世界牛肉生產和育種科學都有重要貢獻。歐美等不少國家的雜交試驗,證明了和牛具有其獨有遺傳特性。但有報導說:和牛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比例比別的肉牛品種要高,特別是對人健康有益的歐米茄3和6比例高[5]。但本文認為這還需要重復檢驗。
另外,還有報導,說和牛肉好是因為特殊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如給牛“喝啤酒”、“搞按摩”、“聽音樂”等等。對此,國內企業(yè)在炒,一些個“專家”也炒!但日本的權威專家K.Namikawa教授指出:“這屬誤解(incorrect undersdanding)”[6]。對和牛的研究還在深化,選育工作還在繼續(xù)著,這本身就有很大啟示意義。
(由于掌握材料有限,僅以本文供同行參考,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1] 張英漢,陳宏,馬云,孫維斌.論中國的肉牛育種問題[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2,28(1):1-5.
[2] 陳幼春.現代肉牛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53-58;84-144.
[3] 張英漢.對中國黃牛資源認知及持續(xù)利用問題的冷思考[J].中國牛業(yè)科學,2013,39(6):1-5.
[4] 張英漢.估測牛品種科技含量的初級公式[A].中國畜牧業(yè)協會.《第六屆中國牛業(yè)發(fā)展大會》論文集[C].陜西楊凌:中國牛業(yè)科學編輯部,2011.
[5] Longworth J W.The history of kobe beef in Japan[M].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2005.
[6] Namikawa K.Wagyu[M].Tokyo:the um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2:1-23.
[7] 李志永.日本官產學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探析[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1):28-33.
[8] 李紅,衣保中.日本明治時期農業(yè)科技近代化及其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11,177(3):55-61.
[9] Kahi A K and Hirooka H.Effect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election criteria for efficiency of gain on profitability of Japanese Black Cattle selection strategies[J].J.Anim.Sci.,2007,85:2401-2412.
[10] 張英漢.論牛的肉用、役用經濟類型劃分的意義和方法(BPI指數)[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01,27(2):1-5.
[11] 張英漢.試析提出牛肉用指數(BPI)概念的理論意義[J].中國牛業(yè)科學,2011,37(2):1-5.
[12] 張英漢.國際上動物營養(yǎng)與遺傳育種學一體化研究的新方向(RFI)[J].中國牛業(yè)科學,2010,3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