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智
在高不可攀的房價面前,一向高喊獨立自主的英美兩國年輕人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在買房時接受父母的資助,或在工作后仍與父母同住,以省下不菲的房租……
如果沒有日益普及的“金融機構”的幫助,33歲的美國紐約市消防員比利·萊切就不可能買下現(xiàn)在居住的這套公寓。
這家“金融機構”名叫“父母銀行”。它并非真正的銀行,而是指父母對子女的資助。
2012年10月,萊切和妻子看中了總價28.5萬美元的3居室公寓,但他們只有相當于房價10%的儲蓄。正在為難時,萊切的父母給了他們兩萬美元。
“父母說,這筆錢中的一半是‘贊助,不需要償還;另一半相當于貸款,以后我手頭兒寬裕時要還?!比R切笑著說。
美國《彭博商業(yè)周刊》稱,美國房地產(chǎn)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萊切買房的2012年,美國約24%的首套房購買者接受了“父母銀行”的資助;2013年,這一比例上升到27%,是該機構2009年統(tǒng)計這一數(shù)據(jù)以來的最高值。業(yè)內(nèi)人士估計,因為要償還學生貸款、工作難找,2014年的這一數(shù)字會更高。
學生貸款是美國聯(lián)邦政府為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的助學貸款,是美國大學生支付學費的第一選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jīng)頻道稱,2012年畢業(yè)的美國大學生,平均每人背負的學生貸款為2.94萬美元。學生貸款的利率很低,但對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來說已相當沉重,將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衣食住行以及償還學生貸款后,他們已經(jīng)存不下多少錢了。
2007年9月,史蒂夫·安德雷森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進入紐約一家商務公司工作,計劃3年后貸款買房。不久,金融風暴襲來,他的收入銳減,不僅不能按計劃存下買房的錢,甚至一度連租房的錢都拿不出來?,F(xiàn)在,安德雷森換了工作,但依然沒有買到房。
“今年4月,我看中了一套兩居室公寓,總價大約60萬美元,可我拿不出近8萬美元的首付?!卑驳吕咨嬖V《紐約時報》,“經(jīng)濟開始復蘇,紐約的房租也漲了不少??傊覜]存下多少錢?!?/p>
22年才能湊夠首付款
在英國,年輕人同樣為買房發(fā)愁。英國《衛(wèi)報》9月14日稱,英國房屋協(xié)會在報告《破碎的市場,破碎的夢想》中表示,隨著房價的上漲,如今英國首套房購買者支付的首付,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購房者的10倍。
這份報告稱,當下,英國首套房購買者多為年輕人,他們需要支付的平均首付約為3萬英鎊,需要的住房貸款平均為年收入的3.4倍。對護士、消防員、管道工這樣的工薪一族來說,買房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利物浦港工作的托尼·希克森和護士女友艾達·富羅的年收入加起來約為3萬英鎊,扣除各種生活開支后所剩無幾,因此,他們并不奢望成為業(yè)主。
“我們一年只能攢下3000英鎊。在利物浦,一套兩居室公寓的首付款要3萬多英鎊,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能力。”??松瓕Α独锲只芈晥蟆繁硎?。
希克森還不算太慘,攢10年錢便可湊足首付。英國慈善機構The Money Charity的調(diào)查顯示,英國“典型家庭”的年收入約為2.34萬英鎊,想要購買首套房的英國年輕人需要儲蓄22年,才能攢夠英國抵押貸款協(xié)會預估的約3萬英鎊的平均首付金額。
更讓英國年輕人郁悶的是,今年4月,該國新的抵押貸款規(guī)定生效。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購房者必須擁有足夠的存款,以應對加息后增加的還款壓力。
“這一新規(guī)意味著,年輕人將面臨更嚴格的貸款審查。”The Money Charity的負責人米歇爾·海爾曼說。
如此種種讓英國年輕人對“房事”失去了熱情。英國房屋協(xié)會在報告中指出,八成接受調(diào)查的年輕人認為,同父輩相比,他們買房的困難更大;八成受訪者表示,不相信哪個政治團體能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
“既然不可能買房,就不要去想了?!眰惗氐某惺浙y員安妮卡·萊瑪爾對英國《每日郵報》說。
倫敦年輕人備受“房事”困擾
作為首都,倫敦占據(jù)了英國房價榜的榜首。去年11月,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英國房地產(chǎn)服務商Savills的數(shù)據(jù)稱,倫敦首套房購買者支付的房款平均為26.4萬英鎊,首付款平均為6.6萬英鎊,首套房購買者的年收入平均為5.3萬英鎊。倫敦首套房的平均價格與倫敦房屋的平均價格差距很大,首套房購買者通常會選擇比較便宜的房子。
28歲的亞歷克斯·尤尼迪和妻子瑞貝卡·德魯里在倫敦打拼,年收入之和超過10萬英鎊,在同齡人中算是不錯的。他倆從2013年夏天開始看房,目標是兩居室的公寓。然而,“在首都買房是件痛苦的事,你以為你的存款已經(jīng)足夠了,看房后才會發(fā)現(xiàn),這些錢總是與首付差那么一點兒”。
這對小夫妻總會遇到出價比自己高的客戶,每到這時,置業(yè)顧問就會對他倆視而不見。
“置業(yè)顧問沒有給我們提供一丁點兒幫助?!钡卖斃镎f。尤尼迪說:“我們看房時,一個家伙坐在暖氣片上,自始至終沒提一點建議。他根本不在乎我們?!?/p>
莎拉·沃特森和丈夫斯圖亞特·勒曼的年收入之和也接近10萬英鎊。2012年年初,他倆“不想再把錢交給房東”,于是開始看房,想買個兩居室的公寓,但看來看去,總是“高不成低不就”。
不知不覺中,倫敦的房價漲了至少10%。2013年春,他們看中了一套一居室公寓,總價35.3萬英鎊。把積攢了多年的5.3萬英鎊作為首付后,他們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
“我們很滿意。這里離我們上班的地方不遠。要是買偏遠地段的房子,每年我們倆的交通費就得有七八千英鎊。”沃特森說。
“和父母同住能存下更多的錢”
和美國同齡人一樣,英國很多年輕人購買首套房時,也得依靠“父母銀行”的資助。29歲的保羅·克里希和28歲的女友恩娜斯·瑞法伊每年能掙5萬多英鎊。為了籌辦婚事,他們從去年年初開始執(zhí)行買房計劃,最終決定購買售價為21.5萬英鎊的兩居室公寓。交了3萬英鎊的首付后,兩人成了有房一族。
克里希對《金融時報》說,他掙得并不多,也不是特別能攢錢,只是“從祖父母那里繼承了4萬英鎊”。瑞法伊說,在倫敦靠自己攢錢買房“非常不現(xiàn)實”,“但我們必須買房,倫敦的房價一直在上漲,我們不想總是漂著”?!叭绻麑硎Я藰I(yè)或者貸款利率上漲,我們就把其中一個房間租出去?!笨死锵Uf。高不可攀的房價帶動房租上漲。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一向高喊獨立自主的英美兩國年輕人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傾向于在工作后仍與父母同住,以省下不菲的房租。
英國《地鐵報》稱,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今年5月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31%的英國民眾每月將1/3的收入用于支付房貸或房租;2013年,超過330萬名20~34歲的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約占這個群體的26%,1996年的這一比例為21%。
在倫敦租房18個月后,杰絲·賈維斯和男友喬·斯維廷搬到她母親的房子里。賈維斯說:“在倫敦,即使是一張床那么大的地方,也會‘吃掉一個人的工資。要是租房,永遠也別想攢下首付?!?/p>
《華爾街日報》稱,去年8月,有13.6%的美國年輕人與父母住在一起。
在加利福尼亞州從事營銷工作的薇薇恩·圖森說:“考慮到租金和油費,和父母同住能存下更多的錢,相當于在為未來投資。”(源自《青年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