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安《聲聲慢》"/>
◎張文莉
宋詞里那一抹濃重的傷痛
——讀易安《聲聲慢》
◎張文莉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宋詞里一抹濃重的傷痛。在這首詞里,疊字的妙用,情景的交融,層層渲染的手法歷來為人所稱道。讀易安詞,情到深處,藝術手法只是水到渠成。
李清照 聲聲慢 疊字 酒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李煜自是詞中之帝,而李清照,是我心中“詞后”。詩圣杜甫詩曰: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李清照一生坎坷多舛、沉浮飄零。詩人不幸詩家幸,壓在一個女子身上的家國之痛、流亡之悲、孀居之苦、晚年無依之憂……才醞釀出那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開篇十四個疊字,今意與古意已經(jīng)有所不同。覓古體字為“覔”:尋而不見;凄:傷悲過久;慘:中了毒之后劇烈的疼痛;戚戚:臉色,蹙眉欲泣壯。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的論說,最能傳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zhèn)€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蹙眉欲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边@種分析可謂精而深了。徐釚《詞苑叢談》:“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贝笾樾≈榈谋扔髂苷f明這十四疊字,字字璣珠,但是大珠小珠落玉盤聽到的應是清脆純凈悅耳之聲,而這十四個字帶給讀者的是無聲的悲傷與壓抑,一定要做個比喻的話,更像是女詞人孤獨無依時黯然滑落的顆顆珠淚。
“乍暖還寒時候”是什么時候呢?從詞中我們可以讀出李清照做這首詞時,是一天中的傍晚,一年中的深秋。此時,又是她坎坷遭逢的一生中的哪個坐標點呢?我們來看她的歷史:1127年,44歲,靖康之變,南渡。1129年:46歲,趙明誠孤身赴任,中暑去世。1130年:李清照為趙明誠解不白之冤。1134年:整理完成趙明誠遺著《金石錄》。1143年:60歲,上交金石于國家朝廷。1147年: 64歲,作《聲聲慢》。1151-1155年:李清照于江南凄然離世,無子嗣。這首詞作于1147年,李清照此時已經(jīng)64歲,幾年之后,她便在江南凄然離世,這首詞是她人生最后一篇作品。所以詞中“怎敵他晚來風急”也暗指多事的晚年吧。詞中李清照想用兩三杯酒抵擋晚來急風,可嘆此時她手里端著的這杯酒,不再是能讓她“沉醉不知歸路”的懵懂少女所飲之酒,也不是能讓她“濃睡不消殘酒”的幸福少婦所飲之酒了,那時的心那么年輕,那么不諳世事,輕易地就能被酒熏醉了,而此時,再濃烈的酒,端在一個如此滄桑的老婦人手里,也只能是“兩三杯淡酒”了。
詞的下片,“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奔词乖~人不說舊時相識,我們也記得她“云中誰寄錦書來,燕子回時月滿西”的期盼,如今想來,曾經(jīng)苦澀的相思竟然也是那么的甜蜜……燕兒啊,你可飛過我“蹴罷”的“秋千”,你可飛過“獨上”的“蘭舟”,你是從寫滿我記憶的北方飛來,可會給我捎來點滴的消息?“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我不知那只引發(fā)李清照無限思緒的大雁,在她的上空是做盤旋停留,還是自顧自地飛去,但是我能體會她此時情愁:思鄉(xiāng),一悲也;思夫,二悲也;感時,三悲也;傷己,四悲也……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讀這句,讓我想起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詞:《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蹦鞘窃鯓右粋€嬌蠻的美麗女子,又是被幸福怎樣的浸潤,才會寫出“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可愛詞句?花也一樣的女子竟然也要像花一樣的凋落……“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守著”可知她坐在窗前很久了,屋子里太冷冷清清了,她依賴著窗兒,盡管那點兒亮和暖驅趕不走她的凄慘。就這么坐著,恍惚神游中,天色暗了下來,“滿地黃花堆積”的視覺形象轉變?yōu)椤拔嗤└婕氂辍钡穆犛X形象。細雨點滴,是南方人習慣了的天氣,可是卻讓出生山東濟南大明湖畔的李清照消受不起??!她的《菩薩蠻》寫道:“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p>
結尾一收一放中,鑄成了經(jīng)典?!斑@次第”:所有那些一層未了一層添的愁苦境況,“怎一個愁字了得”?余音繞梁,引人深思。我想:在文學里的綻放,可否稍微抵去命運帶你的悲傷?
[1]《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袁世碩 人民文學出版社
[2]《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泊頭職業(yè)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