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
云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科學社會學視角下的科學越軌行為分析
江天
云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在當今社會,人們日常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現(xiàn)代科學,它對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及深遠變革,完全改變了科學與社會的關系。而曾幾何時,“科學不可干預社會生活”是340年前英國皇家學會建立之初時的基本共識:首先,從科學發(fā)現(xiàn)到其應用到實際,中間的間隔至少有幾十年,而科學家個人很可能并不會參與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其次,作為科學發(fā)現(xiàn)人大多數(shù)初衷不是為了也不太可能從中獲利。也正因為科學自身的“超凡脫俗”,即科學是追求真理的社會活動,形成了科學家一致秉承的科學精神,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認為科學家是“天生誠實的人”,他們對“對真理都有一種獻身精神,并使科學保持純潔無瑕。”[1]科學社會學創(chuàng)立人默頓稱“科學家的活動受到在其他任何領域的活動所無法比擬的嚴格管制”,并由此宣稱,“科學史上根本不存在作弊?!盵2]然而如今,科學已經(jīng)從過往的“不可干預社會生活”到今天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默頓的“理想模式”也成為了一種空想。以震驚國際科學界的巴爾第摩事件為代表的科學越軌行為證明了當今社會科學家不可能僅生活在真空之中,而遠離個人私欲以及社會誘惑等因素的影響。國際上對科學越軌行為的研究也早已形成規(guī)模,美國《科學》雜志以及英國《自然》雜志等知名學術期刊多次刊登論及科學越軌行為的學術論文。近幾年來,“科學越軌”、“學術腐敗”也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被列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科學家關注的十三類重點問題之一。在信息共享迅速的今天,報紙、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元化媒體紛紛揭露科學界的種種越軌行為,使這種行為的影響范圍己超出科學界及其本身而擴散至整個社會領域,這成為了科學純潔性的阿喀琉斯之踵。所以科學的越軌行為需要國內外學者加以關注和認真對待,不可聽之任之。
科學越軌行為,也被一些人將其稱為“科研作偽行為”、“科學中的弄虛作假”、“科研中的不端行為”等等。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把越軌定義為“Misconduct in Science”,即“在提議、實施或者報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活動中采用的弄虛作假、偽造、剽竊或其他嚴重背離公認的慣例的行為;以及對舉報越軌行為的人和未同流合污的人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倍鴱纳鐣W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一種界定還不夠準確。因為,“越軌”本是社會學的一個術語,最早由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提出并經(jīng)過默頓進一步完善的:“指偏離或違反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即脫離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軌道。”[3]所以在科學社會學的視角下,科學活動中的越軌行為應該是“違反科學活動中被共同承認的行為準則或價值觀念的行為”。當然,我們不能依此概念判定某一行為是否越軌,也應就該行為所處的其發(fā)生區(qū)域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文化傳統(tǒng)而定,我國著名學者樊洪業(yè)就結合我國社會情況,側重于“科學作偽行為”,將科學活動中的越軌定義為“在科學研究與評價過程中,為騙取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的承認而出現(xiàn)的偽造和剽竊行為?!盵4]總的來說,科學越軌行為從研究者和評審者兩個角度出發(fā),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的越軌行為,以及同行評議過程中的越軌行為是最易發(f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因為在當今社會“科學家同其他人沒有什么兩樣。當他們在實驗室門口穿上白大褂時,他們并沒有擺脫其他行業(yè)的人們所具有的感情奢望和弱點”。所以如今的科學工作者在科學研究中不免產(chǎn)生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懷著投機取巧的僥幸、作出弄虛作假的行為,如虛報實際業(yè)績、竊取同行成果。
現(xiàn)代科學研究活動過程較為復雜,研究者在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步驟都有可能出現(xiàn)越軌行為:第一、申請立項中的越軌。為了增加通過的可能性,申報者可能會篡改實驗數(shù)據(jù)、竊取他人成果。第二、實施研究中的越軌。因為優(yōu)先權在科學發(fā)現(xiàn)中的重要性,研究者或通過對實驗過程及過程中利用的器材及其應用的工藝和觀測對象及實際觀測結果等進行偽造,或將尚未復查、無法保證可信性和可靠性的成果提前發(fā)表。第三、論文寫作中的越軌。包括非法盜用其他人的觀點或者表述而不予承認的行為;甚至采用卑劣手段侵占他人技術秘密。第四、成果評估中的越軌。成果鑒定過程中,利用有關制度的種種弊端,只聘請與自己有緊密關系、類似的評議人,用各種手段賄賂評議人,使成果能夠順利發(fā)表。第五、成果發(fā)表及之后榮譽獲取中的越軌。研究者利用導師或合作者的“友情署名”借助權威的名聲發(fā)表論文;或學術權威利用職權和地位剝削他人的勞動,使人張冠李戴。這都可能造成將社會榮譽分配給了那些不該獲得榮譽的人。
而在同行評議的過程中,評議者除了被收買以外,會出現(xiàn)認人不認稿的情況,比如迷信權威,以作者的學術地位、科研力量為基本考量,或任人唯親,對與自己關系親密的家人、朋友、同事、學生降低錄取標準。在分配科研資源、評定職稱中論資排輩,分配不均、評定不公。
1、科學界的承認機制與科學工作者之間的矛盾
默頓認為,“許多偏差行為是由社會本身規(guī)范的功能,由社會結構發(fā)揮起作用的方式失調而引起的?!盵5]他認為,有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能夠保證經(jīng)過社會化的社會成員可以通過正確手段來追求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同時符合自身發(fā)展需要的正確目標。但是,當適應社會化的社會成員被排斥在正統(tǒng)渠道之外以至于不能得到正確對待時,社會成員將普遍采用越軌來完成所謂的“創(chuàng)新”,即那些被拋棄在正統(tǒng)渠道之外的人采取非正常手段實現(xiàn)他們的目標,以此獲得較高的成就??茖W社會學研究顯示,科研人員渴望自己的工作獲得更多的社會承認,因為“承認是科學王國的基本通貨”,擁有更高的社會聲望,科學家一旦成為了權威,接踵而來的就是各種物質獎勵和榮譽,并形成馬太效應,獲得的榮譽和獎勵就越多。然而科學研究是一項充滿荊棘的工作,道路曲折艱苦,在這條道路上,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轉化為成果。并且最終成果是否認可以及是否獲得科學界給予獎勵是依據(jù)從事科學活動的人對科學領域貢獻的大小由科學共同體、科學家所在單位、社會三方共同認定的,這也是科學家獲得承認的唯一正統(tǒng)手段。當科學工作者意識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依靠正統(tǒng)手段達到自己的希冀時,就可能會通過越軌行為繞過正統(tǒng)手段來實現(xiàn)個人追求。即尋找某種“捷徑”來尋得三方認可,最終為了物質利息或精神榮譽而偏離軌道。總的來說,最終導致科學家的目標與手段發(fā)生極大背離的原因是評價機制無法滿足目標的實現(xiàn)。
2、同行評議制度的不合理
無論國內外,對科學家所做貢獻通行的認可方法是同行評議制。從同行評議的定義“由從事該領域或相近領域的專家來評定一項工作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種機制”[6]可以看出這本是一項科學的鑒定制度,但因無法排除內在的人為因素,必然會在職稱評定、項目評審、成果鑒定、申請獎勵等不同的評議過程中產(chǎn)生類似的“通病”:第一、由于科學的迅速發(fā)展,科學研究領域內部對于科學未來發(fā)展方向以及如何發(fā)展等問題上意見不一,以至于同行難以統(tǒng)一、同行評議制度難以把關。第二、項目審查存在漏洞。能否審查出項目中的漏洞并提出中肯建議,取決于審查人的觀點取向。第三、因科研技術的差異,在成果鑒定時所采取的重復試驗有其局限性。第四、因作偽者的社會屬性,對科學越軌行為監(jiān)督不力。而在上述“通病”發(fā)生時,若有人濫用權力,就會放大同行評議制度的不合理性,使得一些科學工作者尋找到了可乘之機及其進行科學越軌行為的理由。
3、社會因素的影響
從目前對未來科學工作者的培養(yǎng)方式來看,在對被社會化者與實施者的互動過程中,雙方都忽視了思想道德規(guī)范,偏重于指導或學習科學規(guī)范。科學家不僅僅只生活在象牙塔中埋頭追求科學真理,同時也參與社會活動成為基本的社會組成部分。學術界的風氣很容易因科學家的社會化不完善而被社會因素所影響,進而導致科學家的急功近利,總的來說受如下幾點因素影響為主:(1)科學發(fā)展所帶來的生產(chǎn)力有目共睹,這同時助長了科學界的商業(yè)炒作,一些名流集團為了商業(yè)利益主動或被動充當科學越軌的保護傘,提供無形保護。(2)由于科研文獻數(shù)量急劇增長,學術期刊良莠不齊,同時身居高位的科學家過多參與社會活動,很難以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項科學成果,作假者就有了作假成功的土壤。(3)現(xiàn)有評估標準惟量是從,迫使學者造假以制造學術泡沫進而符合“量化”管理。(4)科學越軌行為中的犯罪行為犯罪成本過低,對于科學越軌中的犯罪行為界定也過于模糊,這也使得科學工作者產(chǎn)生了鋌而走險的想法。
就像國家間不能杜絕戰(zhàn)爭,社會中不能杜絕犯罪,科學界也不能杜絕科學越軌行為。而越軌行為的存在雖不能危及科學,但若越軌行為脫離了可控范圍,科學的基礎就會被動搖??茖W界自身有一套高度自治的自我管制系統(tǒng),然而,單單這一控制系統(tǒng)無法懲罰每一個越軌行為者。這使得很大一部分學者在遵從科學規(guī)范及背離規(guī)范兩者之間產(chǎn)生沖突和糾結心理,從而進入無序狀態(tài)。所以我們必須建立一套能與科學界內部自我控制機制相結合的社會控制機制,以此來維護科學系統(tǒng)的平衡狀態(tài)。
對于科學界內部來說,關鍵要彌補自系統(tǒng)的漏洞,首先,要對最新科研成果最大可能的在不同機構進行同等實驗條件下的重復比對;其次要加大同行評議的透明度,接受社會監(jiān)督以保證其公正性;同時論文審查制要建立分層審稿制,最大程度減少單一審稿者可能造成偏見的來源;最后也是重中之重的是要“培養(yǎng)科學工作者的探索精神和寂寞情懷,使其全身心的投入科學研究工作?!盵7]
同時加強外部的控制機制:第一,加強科技立法建設,制定科技法規(guī),明確界定科學越軌行為性質,加大懲罰力度;第二,強化科學家社會化的過程,側重科學道德規(guī)范傳授;研究和創(chuàng)立一個標準化的衡量科學活動過程中的評價體系,建立合理的監(jiān)督制度,打造一支全國性專業(yè)化的監(jiān)督隊伍;第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使其正確引導或限制科學家的學術行為,對他們的活動起鼓勵和約束作用;第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制定符合我國科學界現(xiàn)狀并能切實宏觀指導我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綱領性政策,而政策的有效落實也能夠保證科學獎勵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
正如有研究表明,如今被披露出來的科學越軌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如果想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并采取措施對科學越軌行為進行行之有效的控制,就必須清楚認識有“中國特色”的科學越軌行為。而我國更有不同于國外的社會環(huán)境,對國內越軌行為的研究程度也遠遠不夠,若想建立相應的社會控制機制,凈化科學界風氣,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1]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81.
[2]默頓.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默頓.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1.
[4]樊洪業(yè).科研作為行為及其辨識與防范[J].北京:自然辯證法通訊,1994.
[5]默頓.科學的規(guī)范結構[J].林聚任譯.北京:世界哲學,2000.
[6]唐納德?肯尼迪.學術責任[M].閆鳳橋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7]陳洪捷.學術工作需要寂寞[N].光明日報,2003-03-25.
江天,男,1989年8月31,漢族,籍貫:安徽省合肥市,云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科學技術哲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