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其木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發(fā)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來抓,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難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提高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卑l(fā)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義,更是各級黨組織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鄂托克前旗有68個嘎查村,基礎條件各異,集體經濟模式單一,負債村、“空殼村”不在少數(shù);發(fā)展村級集體經濟氛圍不濃、認識模糊、定位不準,僅滿足于公共積累的增加,擔當公共服務的角色,沒有將集體經濟作為農牧民群眾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徑;部分基層組織在發(fā)展集體經濟方面,胸中無目標,手中無資金,發(fā)展無思路,管理無辦法,壯大無措施,加之發(fā)展村級集體經濟體制、機制和政策不完善,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難以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如何讓集體經濟見到“紅利”,并普惠農牧民群眾?我認為,始終要把握好利益平衡、利益均等、利益共享三個原則,真正與農牧民群眾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利益榮損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把集體力量轉化為組織優(yōu)勢,把組織優(yōu)勢轉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
在集體經濟籌建發(fā)展之初,要注重把握利益平衡的原則。領導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教育群眾是我黨取得革命成功的法寶,也是當代中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一大特色。脫離農牧民群眾的農村集體經濟,是沒有希望的經濟。因此,不論是成立農牧業(yè)經濟合作組織、運用“支部+公司+農牧戶”,或“支部+協(xié)會+農牧戶”,還是其他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都要充分發(fā)動和組織群眾廣泛參與,因地制宜選準發(fā)展方向和適宜項目,靈活運用降低原始股份額、技術參股、實物或土地入股等多種辦法,平衡貧富等群眾關注的各方利益關系,打消群眾對利益分配不公的疑慮。同時,嘎查村“兩委”要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作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反復論證投資項目,充分考察市場,主動承擔風險,最大限度讓利于民。
在集體經濟運行發(fā)展之中,要注重體現(xiàn)利益均等的原則。為人正派,處事公道,能領會帶,是嘎查村“兩委”班子樹立群眾威信的關鍵。利益均沾、機會均等同樣是經濟組織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諧持續(xù)運行的根本。嘎查村“兩委”要以保障農牧民物質利益和尊重農牧民民主權利為著眼點,對所有村級集體經濟重大事項決策,由黨支部履行決策組織權、村民(代表)會議履行決策表決權、村委會履行決策實施權、村民監(jiān)督委員會履行決策監(jiān)督權,將所有村級集體經濟重大事項決策都按照決策啟動、民主表決、組織實施、監(jiān)督評議的程序來運行,讓群眾當家作主,切實以“四權四制”的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并把決策建立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黨員始終能夠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處處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獲得群眾的充分支持,享有崇高的威望。
在集體經濟創(chuàng)收贏利之后,要注重實現(xiàn)利益共享的原則。安民之術,在于豐財。發(fā)展壯大嘎查村級集體經濟的目的如果僅僅限于解決嘎查村集體公共經費不足,解決農村牧區(qū)基層組織和干部活動經費,而沒有作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就不會贏得老百姓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更難以在市場經濟中立足,也會因集體經濟的弱化而引發(fā)一系列問題。通過對利益平衡、利益均等的把握,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村集體經濟運營機制,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的合法財產權利,讓村民共享集體經濟的紅利,成為新的增收路徑,也解決了嘎查村“兩委”有心做事與無錢辦事的矛盾,最終達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境界。
當前增加農牧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是村黨支部的工作重點,村黨支部只有在這方面有為,才能有位、有威。以集體經濟為新的利益紐帶,把集體與村民的關系轉化為公司與股民的關系,在群眾得到利益的同時,鞏固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也是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有益探索。
(作者系鄂托克前旗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編輯/周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