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據(jù)《漢書·東方朔傳》記,漢武帝劉徹的妹妹隆慮公主中年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寵愛,但他卻驕橫不法,屢屢生事,甚至酒后殺人,廷尉把他逮捕入獄后,特向武帝請示。武帝礙于法律,不好明令赦免,于是當眾假意哭泣,涕淚交下,想暗示廷尉免罪。一些善于逢迎的大臣看出了皇帝的用意,紛紛為昭平君求情,也有一些耿直大臣堅持要依法嚴懲,特別是東方朔故作糊涂,向漢武帝祝頌說:“圣王執(zhí)政,哭賞不避仇敵,誅殺不擇骨肉。今圣上嚴明,天下幸甚!”這番話說得漢武帝哭笑不得,難徇私情,不得不忍痛依法懲處了昭平君。
如果說劉徹的涕淚交下是假哭,那朱元璋可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慟?!睹魇贰酚洠袀€寶貝女兒安慶公主,駙馬是歐陽倫。朱元璋立法禁止私運茶葉去西域,違者嚴懲。別人都退縮害怕了,唯獨歐陽倫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照干不誤。一次,他的私貨被河橋吏查獲,匯報到朱元璋那里。這可叫朱元璋為難壞了,依律應(yīng)殺頭的,可這樣一來,女兒就成了寡婦,以后還怎么過呢?如不殺,法律還有什么權(quán)威,駙馬能公然走私而不受罰,其他人也可效法,法律成了一紙空文,還怎么治理國家?思來想去,他雖老淚縱橫,肝腸寸斷,但還是下決心依法處決了歐陽倫,并表彰了那個河橋吏的行為。此舉雖然遭到女兒怨恨,但傳播開來,那些走私分子都嚇得紛紛改行,相互告誡,皇帝連駙馬都敢殺,咱還是小心點為妙。
還要說到慈禧,那還是她30多歲時候,身邊太監(jiān)叫安德海,早晚伺候,形影不離,將西太后服侍得非常快樂,深受寵愛,被封為太監(jiān)總管,十分得勢,就連同治皇帝、恭親王以及諸大臣都讓他三分。一次,他自恃有慈禧撐腰,違制出宮到江南采購龍衣,一路上招搖過市,勒取錢財。到了山東地面,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禎依據(jù)清規(guī)祖制,先斬后奏,將太監(jiān)安德海的尸首在濟南城里暴尸三天游行。慈禧吃了個啞巴虧,卻有苦難言,因為清朝規(guī)定,太監(jiān)不得出城十里,擅自出京城便犯殺頭之罪。雖然慈禧一向跋扈蠻橫,可遇到事關(guān)法律的事,也不敢胡亂造次,還得老老實實地認賬,據(jù)說也為此偷偷地抹了兩回淚。
國外也有這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修建了一座王宮,登高遠眺時,視線卻被緊挨宮殿的一座磨坊擋住了。“違章建筑”讓他非常掃興。于是派人與磨坊主協(xié)商,希望能夠買下這座磨坊。不料磨坊主死不肯賣。幾次協(xié)商,許以高價,可老漢軟硬不吃。面對這樣不識抬舉的“釘子戶”,國王龍顏震怒,派人把磨坊拆了。第二天,老漢就把國王告上法庭,結(jié)果居然是威廉一世敗訴。判決他必須“恢復(fù)原狀”,賠償由于拆毀房子造成的損失。威廉貴為一國之君,拿到判決書也只好老老實實遵照執(zhí)行。他哭沒哭不知道,傷心那是肯定的。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遍閱古今,放眼中外,不管是漢武帝的假哭,還是朱元璋的真慟,以及慈禧太后的抹淚,威廉一世的傷心,都說明一個基本道理:任何一個國度,不管皇帝如何暴戾,君主怎樣狂妄,只要有神圣的法律在,只要他還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只要還有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只要還有“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禁忌,社會就不會大亂,人心就不會喪盡,國家的事情就不會爛到不可收拾。
反之,一旦遇到自稱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的君主,賞罰失序,規(guī)矩全無;遇到宣稱“朕就是法律”的昏君,為所欲為,毫無禁忌;遇到藐視法律,任意踐踏法律的頭頭,那國是非亡不可,譬如歷史上的夏桀帝、殷紂王、秦二世、東吳末帝孫皓、隋煬帝、流氓皇帝朱溫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