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婭+寇建平
田躍民清楚地知道,評價藝術的標準在觀眾眼中而非藝術家手中。
由此,田躍民的雕塑藝術堅持民間生活的原汁原味,真誠而坦然,純正而敦厚。
2014年9月14日,呼和浩特。
天高云淡,清風徐徐,呼和浩特的這一天格外美麗。坐落在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的內蒙古博物院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視覺中國夢——藝術世界行,田躍民雕塑·國畫世界巡回收藏展暨呼和浩特站”開幕,明媚的陽光似乎在表達著對遠道而來的藝術家的歡迎。
由中國文藝界國際協(xié)會主辦,內蒙古興安盟眾仁集團承辦,上海邁錫尼協(xié)辦的此次展覽,共展出雕塑11件、水墨畫作品60幅、速寫雕刻20件。此次展覽也是2014年田躍民雕塑、國畫藝術世界巡展的重要一站,展出當天便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切追捧,尤其是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狂放不羈的奔馬雕塑,讓這個馬上民族的游客欣喜不已。
田躍民,這位來自魯西北黃河岸邊的有著“藝術狂人”之稱的、“中國國禮藝術大師”、“人民功勛藝術家”、“中華文化藝術巨匠”,跟大多數這個地區(qū)的老百姓一樣,衣著質樸、稍顯木訥、見人三分笑。
受祖輩影響,田躍民從小就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家里的作業(yè)本上、墻上滿是他或臨摹或即興的畫作。他說:小時候沒條件,拿起一根棍子,在地上也能畫上一陣!
自初中開始,田躍民喜歡上了臨摹連環(huán)畫,對藝術寫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一定基礎之后,他便試著臨摹徐悲鴻的馬,那惟妙惟肖的神態(tài),深深觸動著他的心。這也對他之后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產生了影響,他說:“不管是畫畫還是雕塑,都首先要讓自己激動。如果自己都激動不了,還談什么感動別人呢?還談什么藝術感染力呢?”
1978年,田躍民進入山東曲阜師范大學藝術系學習油畫。在此期間,他亦潛心研究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
水墨國畫注重水與墨的協(xié)調,“墨遇水,化而渲染”,在畫畫中講求技法與構圖,達到一種意境,此處與油畫相同,這也為其之后的水墨畫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田躍民創(chuàng)作的水墨畫是在其扎實、穩(wěn)健、渾熟、急速與淋漓酣暢的速寫基礎上,加入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筆墨,有鮮明個性,特別是以水墨馬為主題的系列繪畫,受到了國內外藝術人士的垂愛與贊譽。
當繪畫成就達到一定高度時,他開始了人生新的挑戰(zhàn)——1982年跟隨著名雕塑家程允賢學習雕塑。程允賢是著名雕塑家和書法家,他創(chuàng)作的百余座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青銅和大理石、花崗石雕像以及大型紀念碑,以深厚的造型功力,生動的形體語言,展示人物的神采風貌,力求刻畫其內在的心態(tài)、情感、風骨和氣質。
師從程允賢,是田躍民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開端。而中國水墨畫的功底和造詣使得田躍民對于雕塑藝術有更為深刻的見解。
“對于現代雕塑和繪畫兩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產生延伸,互相碰觸,而如何把西方的形式語言、藝術觀念與中國自身的文化精神、審美理念融合,形成自己有生命力的現代雕塑藝術,我覺得是要不斷思考實踐并需要繼續(xù)努力解決的問題?!?/p>
1984年,田躍民作為唯一助手和潘鶴、程允賢、郭其祥等一批雕塑藝術大家一同參與創(chuàng)作了日本長崎公園的《和平》雕塑。
1986年,田躍民獨立完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的《地道戰(zhàn)》及半景畫館的制作;同年10月調入中國革命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后,其又創(chuàng)作了《夢》、《中國商人》和以傳統(tǒng)文化經典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雕塑,如:至圣先師孔子《論語》情景雕塑等,原創(chuàng)雕塑作品數量近千件,并在2010年獲“中國2010年最受關注的藝術人物”獎。”
田躍民認為,每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都是自己對題材的表述。一個好的藝術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更接近大眾,接近環(huán)境,要表達大家關注的問題。藝術家要能從平常的、沉淀已久的東西中發(fā)現新的角度去解讀。
有人可能會說,田躍民在雕塑上如此卓越的成就憑借的是天分,但他自己認為這些成就離不開其前半生對于繪畫藝術的刻苦鉆研,繪畫藝術和雕塑藝術本就是相通的,《羅丹藝術論》中講到“不管繪畫還是雕塑都要以表皮而看到或者感覺到深入到表皮底下的結構,這樣在繪畫或者雕塑中才能更完美的表現形體?!?/p>
在田躍民的作品中,繪畫的每筆勾勒與雕塑中每一下的雕琢,都為的是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立體、寫實、生動,更加感人。
雕塑界人士評價田躍民的馬:“徐悲鴻的馬是畫在紙上的活馬,田躍民的馬是雕塑出來的立體的活馬。” 他潛心創(chuàng)作的青銅馬系列雕塑,有烈馬、奔馬,有組合、有單列,造型多樣,種類繁多,形成了強大的藝術格局,深得國內外收藏家的熱愛與收藏,其青銅馬價位也是累年迅速上升,到目前已經達到單匹青銅馬數十萬元的市場價位,收藏前景與升值空間非常具有潛力。
而他的人物雕塑以其簡練、逼真、傳神而著稱于世,被藝術界傳為佳話。
就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而言,可以說是流派紛呈,風格迭起,但由此顯現出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雕塑偏離現實生活的真實存在,缺乏錐心刺骨的疼痛感,缺乏應有的精神立場;另一方面反映在忽視雕塑藝術的本體功能上,將雕塑與繪畫的邊界模糊,甚至朝著無邊的寫意與裝置方向偏離與滑翔。
在這種背景下,雕塑家田躍民的雕塑引發(fā)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相應的學術反響。概括地說,田躍民的雕塑藝術確實顯現出一種十分重要的品質,那就是他堅持不變的藝術情懷和精神立場
用田躍民自己的話說:“現在雕塑越來越不像雕塑,更像大寫意繪畫和過分隨意的裝置。從他們的作品中,既看不到堅實準確的造型,又看不到雕塑自身的存在?!笔聦嵣系拇_如此,不少雕塑家出于追趕潮流,趨之若鶩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將雕塑做得不像雕塑,一種無休止地追求雕塑的繪畫性和裝置性,雕塑變成了既不雕也不塑的隨意性雜活。
田躍民堅信雕塑一旦無休止地離開雕塑語言,離開堅實準確的造型,離開應有的視覺體量體感,雕塑就從最根本性的層面上丟失了自己的藝術獨立性和相應存在前提。endprint
在當代藝術界,有人將田躍民的雕塑看成是現實主義的作品,這種歸納本身并不存在異議,但是所不同的是田躍民的雕塑呈現的是人性深處的本質現實主義,而不是一般性的表象現實主義,或者說是被革命藝術傳統(tǒng)模式化、標簽化的現實主義。
田躍民的雕塑深植于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生活土壤,或者說當代社會的人民生活、大眾生活為田躍民的雕塑藝術提供了真正的創(chuàng)作源泉,既源源不斷,又真實可靠。
田躍民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西藏風情》《挑夫》《奔馬》等系列作品中蕩漾著濃厚的大眾生活氣息,十分鮮活與飽滿,普遍受到人民大眾的歡迎與學術界的熱切關注。
在當今先鋒主義、精英主義藝術變得越來越乏力甚至可疑的背景之下,在市場主義、消費主義越來越甚囂塵上,一切藝術品都只能依賴單純的商品標價來作為審美判斷標準時,田躍民雕塑的價值和意義就更加凸顯。
田躍民的創(chuàng)作精神及作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中宣部原副部長龔心瀚對其作品做出了高度評價:雕塑富國畫元素,國畫具雕塑因子。這也是對田躍民老師一生對于繪畫與雕塑追求的完美詮釋。著名電影演員楊再葆寫下詩句:“蕭蕭鐵馬指下功,人各有貌栩如生,刀筆縱橫出異采,風流化入不語中?!睂μ镘S民老師所創(chuàng)作的馬高度贊賞。中辦秘書局原副局長傅西路也以一句“一馬當先”表達了對田躍民創(chuàng)作的馬的情有獨鐘。田麒更感嘆于田躍民的創(chuàng)作之神——創(chuàng)造之手介于神與表之間。匠人世俗則重表,大家超脫而傳神。
近幾年,為了更好地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以文化的力量促進和諧,田躍民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不斷奔走著——2011年2月,在日本東京中日文化交流中心舉辦畫展。2012年10月,赴美國舉辦個展并受邀在美國阿肯色大學講學。2014年6月,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視覺中國夢——藝術世界行,田躍民雕塑、國畫世界巡回收藏個展暨泰國站”。其作品也在香港等地均以高價成交,這一系列成就為我國的國畫、雕塑等藝術傳遞到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8月,田躍民受邀參加“視覺中國夢、藝術世界行”赴蒙古國展覽寫生活動,與眾多藝術家一起,將蒙古國文化躍然呈現與作品中。
田躍民老師雖以雕塑成名,但其對水墨畫以及速寫的追求從未停止,他以年過萬張的速寫記錄,從生活中汲取可用于創(chuàng)作的靈感,打破了泥案與畫板之間的間隔,使得水墨作品延續(xù)了泥塑完美、灑脫和慣有的磅礴大氣。
田躍民清楚地知道,評價藝術的標準在觀眾眼中而非藝術家手中,由此,田躍民的雕塑藝術堅持民間生活的原汁原味,真誠而坦然,純正而敦厚。正是這種雕塑精神的全神貫注和堅守,使田躍民的雕塑在如今的藝術亂局中堅若磐石,并由此彰顯中國民間本土藝術的當代性文化指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