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鶴
1893年,孫中山草擬了8000字的《上李鴻章書》,從四個方面閘述了他的治國大策。他認為,“歐美各國富強之法”,“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p>
“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yǎng)有道,鼓勵有方,任使得法也。”孫中山指出,歐美各國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雖一才一藝之微,而國家必寵其科名,是故人能為奮,士不虛生”;人有創(chuàng)造發(fā)明,“必邀國家之上嘗,則其國之士,豈有不專心致志者哉!”
“所謂地能盡其利者,在農政有官,農務有學,耕耨有器也?!睂O中山認為,農業(yè)是立國之本,“農政之興尤為今日之急務”。他建議開設農師學堂,舉辦農藝博覽會,派人出洋考察,開墾荒地,實行農業(yè)機械化。若“農學既興”,“多以器代牛馬之用”,“則能使同等之田產數倍之物,是無異將一畝之田變?yōu)閿诞€之用,既無異將一國之地廣為數國之大也。如此,則民雖增數倍,可無饑饉之憂矣?!?/p>
“所謂物能盡其用者,在窮理日精,機器日巧,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也?!?/p>
“所謂貨能暢其流者,在關卡之無阻難,保商之有善法,多輪船鐵道之載運也?!睂O中山認為,建筑鐵路是“發(fā)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中國全境,四通八達”,則成為“全球第一強國也”。
(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