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鋒
(高州市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測站 廣東茂名 525200)
制革生產一般需經過浸水、去皮、浸灰脫毛、脫灰軟化、浸酸鞣制、復鞣、中和染色、加脂等工序,可劃分為準備、鞣制及整理3個工段,因每個工序需加入不同的化學藥劑,所以制革廢水成份復雜、水質波動大、可生化性高、懸浮物濃度高、易腐化、污泥生產量大且含鉻等多種無機有毒化學物,處理難度較大[1]。
某外資制革企業(yè),以牛皮為主要原材料,生產各種皮具制品,由于各工序使用不同的化學藥劑使生產廢水成份復雜、水質變化大,原設計廢水處理工藝為格柵+初沉池+氧化溝,處理能力為4000t/d。隨著經營規(guī)模的變化,原材料來源的差異,原有工藝設計不能滿足現(xiàn)行的處理要求,而且投加化學藥劑成份日漸復雜,廢水表面活性劑濃度較高。針對上述特點,在工程改造過程中,對原有的格柵、預沉池設計作了變更,進一步強化了混凝沉淀功能。同時,增加了生物選擇器,提升微生物的適應性、活性以及污泥絮凝、沉降功能[2]。經調試、監(jiān)測驗收,改造后的廢水出水指標均達到廣東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排放標準,并通過當?shù)丨h(huán)保局驗收。
2.1 設計水質、水量
工程設計水質如表2-1所示。
表2 -1 設計水質
設計水量為4000m3/d,構筑物最大處理量Q=200 m3/h(每天以24h計算)。
2.2 工藝流程
工程工藝流程見圖2-1。
生產廢水經旋轉格柵、沉渣池和細格柵等工序去除皮渣、毛等較大的漂浮物和污泥、砂等易沉物,并在反切式細格柵后面水流絮動較大處投加FeSO4、Al2(SO4)3化學除硫后進入預沉池。預沉池出水進入調節(jié)池調節(jié)水質、水量,在調節(jié)池內設置預曝氣,空氣氧化脫硫,確保進入氧化溝處理系統(tǒng)的廢水水質穩(wěn)定、均勻。經調節(jié)后的廢水用水泵提升進入生物選擇器,利用高有機負荷廢水篩選優(yōu)勢菌種,抑制絲狀菌的增長,提高污泥的活性、絮凝和沉降性。出水進入氧化溝,經控制曝氣量,使氧化溝中的優(yōu)勢微生物通過厭氧、缺氧、好氧反應過程來降解廢水中的污染物。反應后的泥水混合物進入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沉淀后的出水進入清水池。預沉池和二沉池除部分污泥回流外,其余排入污泥池統(tǒng)一處理。
圖2 -1 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2.3 主要構筑物設計參數(shù)
工程的主要構筑物設計參數(shù)如表2-2所示。
表2 -2主要構筑物設計參數(shù)
3.1 物化反應
主要為控制FeSO4、Al2(SO4)3除硫劑(混凝劑)的投加量,F(xiàn)eSO4投加量為 0.174 t/d、Al2(SO4)3為 0.087 t/d。
3.2 污泥培養(yǎng)
為了縮短培養(yǎng)時間,活性污泥的馴化采用直接培馴法。接種污泥取自某制革廢水處理站的脫水污泥,含水率80%左右,氧化溝共投加污泥50t,并按BOD5∶N∶P=100∶5∶1的比例投加碳、氮、磷源。剛開始缺氧階段采用鼓風曝氣以起攪拌作用,氧化溝連續(xù)鼓風悶曝。當缺氧段和好氧段出現(xiàn)少量活性污泥絮凝體時,停止曝氣,使缺氧段和好氧段池內的混合液靜置澄清后,利用潛水泵將上清液排放到預定水位后,投加相同量的物化處理后的制革廢水,進入下一個周期。逐步提高氧化溝進水量和進水濃度,使制革廢水占總進水量比例逐漸由20%提高至100%,以便對微生物進行馴化。大約經歷1個月的時間,經生物鏡檢,污染狀態(tài)良好,整個工程投入正式運行。
3.3 運行調節(jié)
由于該廠廢水成份復雜,廢水處理工藝沒有改造前,出水中的氨氮經常超標,COD也不能穩(wěn)定達標。因此,為提高氧化溝微生物的適應性、活性,增加了生物選擇器,有效停留時間為1.7h。同時,對許多影響處理效果的因素進行了調整,使每一個階段的處理都達到最佳效果。
3.3.1 生化處理控制
①進水COD的控制:增加了生物選擇器可以提高微生物的耐沖擊負荷能力,氧化溝進水負荷較改造前有所提高,COD濃度可達1000~1100mg/L左右。
②DO控制:氧化溝池內,在曝氣區(qū)要保持DO在4 mg/L左右,缺氧區(qū)保持在2mg/L以下,厭氧區(qū)維持在0.5 mg/L左右。氧化溝中的SV要控制在15%~20%之間,并根據(jù)BOD5:N:P=100:5:1投加碳、氮、磷營養(yǎng)物質,以保持微生物的生長需要。
3.3.2 提高污泥回流率
為了提高廢水中的氨氮去除率,關閉了第一級氧化溝回流污泥進口處的轉碟,并將污泥回流率加大到100%~150%,提高溝內反硝化效果。同時,把第二級氧化溝中的3只轉碟全開,提高第溝內的硝化程度。
經改造調試后,各處理階段的效果如表4-1所示,日常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如表4-2所示。
表4 -1 廢水處理效果
表4 -2 日常運行監(jiān)測數(shù)據(jù)
5.1 不同原料的制革綜合廢水,由于生產工序投加的藥劑不同,成份復雜,在處理制革廢水時一定要分清所用的原料皮、所采用的制革工藝、加工的成品革產品等,如牛皮革的生產廢水,其鞋面革產品綜合廢水COD一般在2000mg/L左右,S2-的含量一般只在15~20mg/L;而綿羊服裝革的綜合廢水COD一般在6000mg/L以上,S2-的含量一般在 200mg/L以上。如果制革廢水中S2-的含量在150mg/L以下時,無須單獨處理,可采用物化+生物處理,如果廢水有機物濃度過高,則另需增一級生物處理系統(tǒng)。
5.2 在制革廢水生化處理技術中,氧化溝工藝實用性強、處理穩(wěn)定,適合大型制革廠。對于中、小型制革廠,因生產無規(guī)律或無足夠場地,因SBR或SBBR法具有理想推流的特點,且流程短是最佳的選擇。如果制革廢水相對集中排放、水質多變及負荷變化大,則較為適用生物接觸氧化法。
5.3 采用物化+生物選擇器+氧化溝處理制革廢水,在節(jié)省占地面積同時,該工藝的直接處理廢水的費用為1.35元/t。
[1]吳浩汀,等.制革工業(yè)廢水處理技術及工程實例[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
[2]張婉如,等.三廢處理工程技術手冊—廢水卷[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