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河口咸潮入侵研究進展

        2014-12-04 14:39:51黃洪城匡翠萍冒小丹
        海洋科學 2014年9期
        關鍵詞:咸潮長江口海平面

        黃洪城, 匡翠萍, 顧 杰, 陳 維, 冒小丹

        (1. 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上海200092; 2. 上海海洋大學 海洋科學學院, 上海201306)

        河口地區(qū)是海洋與河流的交匯地帶, 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 交通便利, 是人類生活、生產(chǎn)、貿(mào)易活動頻繁的場所。沿海及河口地區(qū)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 孕育了城市, 且其中很多發(fā)展成為重要的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中心[1]。然而, 長期以來, 河口地區(qū)飽受咸潮災害侵襲, 包括荷蘭、德國、意大利、美國、中國在內(nèi)的很多國家, 每年均因河口地區(qū)咸潮入侵遭受巨大損失[2]。近年來, 人類對河口地區(qū)的改造、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河流徑流改變, 特別是全球海平面的不斷上升, 都對河口地區(qū)的咸潮災害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不少河口地區(qū)的咸潮災害有頻率增大、災害加重的趨勢。因此, 咸潮入侵作為河口水環(huán)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不少學者都在進行咸潮入侵的研究。

        20世紀30年代, 美國的水道試驗站(WES)和荷蘭Delft水工實驗所就在咸潮研究上做了很多基礎工作, 而對河口或三角洲地區(qū)的咸潮研究則始于20世紀50年代左右, 美國潮汐力學委員會在1954年對哥倫比亞河口的咸潮及其現(xiàn)象首先進行調(diào)查分析。國內(nèi)對河口咸潮的研究起步較晚, 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 且研究區(qū)域集中在長江口、珠江口等區(qū)域[3]。

        本文歸納總結(jié)了河口咸潮入侵的研究方法、影響因素及其危害的分析研究, 闡述了與咸潮入侵相關的河口基本現(xiàn)象和過程。河口咸潮入侵的數(shù)學模型經(jīng)過30多年的發(fā)展, 從最初的一維模型到后來的二維模型, 直至今天的三維模型, 不斷地豐富進步。最后, 在總結(jié)目前研究的基礎上, 展望了河口咸潮入侵未來的研究方向。

        1 河口咸潮入侵的研究方法

        咸潮入侵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3種, 分別是現(xiàn)場觀測分析、物理模型試驗和數(shù)學模型模擬。

        1.1 現(xiàn)場觀測分析

        現(xiàn)場觀測分析是研究咸潮入侵的基本方法, 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實地觀測獲得大量鹽度數(shù)據(jù), 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得到一些咸潮入侵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 并且可以分析徑流、潮汐等因素對咸潮入侵的影響?,F(xiàn)場觀測的數(shù)據(jù)同時可應用于物理模型和數(shù)值模擬的驗證。

        現(xiàn)場觀測雖然能夠獲得大量實測資料, 但其研究成果易受觀測資料的時間跨度、觀測站點布置、觀測指標個數(shù)等影響, 而且現(xiàn)場觀測還受測量準確性等人為因素和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1.2 物理模型試驗

        物理模型試驗主要是通過建立研究區(qū)域的物理模型, 設計不同的河口水文情況、工況來研究河口咸潮入侵, 分析鹽度的擴散機理及其與河口水環(huán)境、泥沙輸運等的關系。

        然而, 該方法作為一個模型試驗方法, 對于地形地貌復雜的大河口以及具體的工程, 往往需要進行模型概化, 導致物理模型與實際河口地形地貌存在一定偏差。同時, 物理模型研究咸潮入侵過程中的咸水處理工藝、咸水混合、咸界控制等也存在一定困難, 且鹽水是一種強電解質(zhì), 易對試驗儀器造成腐蝕, 增加了咸潮入侵物理模型試驗的成本。

        1.3 數(shù)學模型模擬

        數(shù)學模型模擬方法是目前研究咸潮入侵最為普遍的方法, 該方法從鹽度守恒方程出發(fā), 結(jié)合水動力的變化, 分析不同水文條件下的咸潮入侵情況。咸潮入侵的數(shù)值模擬方法包括一維、二維和三維的數(shù)值模擬, 其中二維咸潮入侵數(shù)值模擬又可以分為平面二維數(shù)值模擬和垂向二維數(shù)值模擬[1,4-5]。

        利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河口咸潮入侵, 可以直觀地展現(xiàn)出河口鹽度的時空變化過程, 揭示水文條件變化后河口系統(tǒng)的響應; 采用單因子敏感性試驗,能夠清楚地了解不同動力因子對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 而分析數(shù)學模型的計算結(jié)果, 可以進一步研究河口咸潮入侵的機制[6]。

        數(shù)值模擬研究河口咸潮入侵能夠很好地彌補現(xiàn)場觀測易受觀測站點布置、測量精度、天氣影響及物理模型的高投入等不足, 這也是其成為目前主流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

        2 河口咸潮入侵相關的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 以 Pritchard[7-9]、Ippen[10]、Simmons[11]、Dyer[12]、Officer[13]等為代表, 對與咸潮入侵相關的基本河口現(xiàn)象和過程, 主要包括: 咸潮入侵長度、河口的混合過程、河口咸淡水混合類型、河口密度環(huán)流、河口環(huán)流與最大渾濁帶的關系等, 進行了富有開創(chuàng)性和奠基性的研究探索。Simmons[11]將一個潮周期內(nèi)流入河口的徑流量與潮流量之比定義為混合模數(shù)M, 來判別咸淡水混合的類型。Hansen等[14]根據(jù)實測鹽度和流速, 將河口分為 4大類: 充分混合型(余流單一向海)、部分分層型(底部余流出現(xiàn)向陸)、鹽水楔類型(具有明顯的重力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高度分層但無明顯重力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型。Wolanski等[15]通過二維數(shù)學模型證明 Fly河口最大渾濁帶的形成與潮泵作用、床面侵蝕和沉積過程、密度流、沉降速度等因素有關。

        國內(nèi)對河口咸潮入侵的相關現(xiàn)象、過程研究主要集中在長江口、珠江口等大河口。茅志昌等[16-17]依據(jù)實測資料, 對長江口咸潮入侵鋒及潮汐分汊河口入侵類型等進行了探討。張重樂等[18]利用實測資料討論了咸淡水混合及潮差、高潮位的關系。沈煥庭等[19]在對長江口咸潮入侵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編著了《長江河口鹽水入侵》, 對長江口咸淡水混合類型、咸潮入侵的來源以及鹽度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等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周濟福等[20]建立準二維鹽度數(shù)學模型來研究長江口混合過程, 得到鹽度分布、鹽度鋒強度隨徑流和潮差定量變化的規(guī)律。朱建榮等[21]研究了河口最大渾濁帶形成的動力機制。應秩甫等[22]研究珠江口伶仃洋的咸淡水混合時發(fā)現(xiàn), 伶仃洋橫向存在東咸西淡的鹽度梯度, 鹽度為 5的等鹽度線可侵入珠江口各口門。Mao等[23]基于1998年實測資料發(fā)現(xiàn)伶仃洋東槽有明顯的密度環(huán)流。Dong等[24]研究分析了 1999~2000年實測資料, 發(fā)現(xiàn)伶仃洋東部存在明顯的重力環(huán)流, 枯季則一致向海。

        3 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因素

        河口地區(qū)是河流與海洋的過渡地帶, 受到二者的雙重作用, 而入侵河口的咸潮又主要來源于海洋咸水, 因此, 徑流與潮汐是河口咸潮入侵的兩大主要影響因素。近年來, 全球海平面不斷上升, 海平面上升對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逐漸變大。此外, 河口區(qū)域歷來是人類的聚居地, 經(jīng)濟發(fā)達, 愈來愈頻繁的人類活動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不斷加大。風也是影響河口咸潮入侵的重要因素。

        3.1 徑流

        徑流是影響河口咸潮入侵的一個重要因素, 它主要通過徑流量的大小、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和徑流量變化幅度大小等影響河口的咸潮入侵[19]。朱建榮等[25]、胡松等[26]利用ECOM模式研究了徑流對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 發(fā)現(xiàn)徑流量增大后, 口門內(nèi)咸潮入侵減弱, 口外鹽度減小, 沖淡水擴展范圍增大??梢? 徑流量直接影響河口的咸潮入侵, 但因為徑流與海水的混合需要一定時間, 使得徑流量變化和鹽度變化通常不同步, 存在一定的時間滯后, 例如, 肖成猷等[27]在分析徑流對長江口咸潮入侵影響時發(fā)現(xiàn), 長江口咸潮入侵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 徑流量變化與鹽度變化的時間滯后在小徑流量情況下更加明顯。

        3.2 潮汐和潮流

        潮汐和潮流分別是天體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垂直方向的漲落和海水水平方向的流動, 是咸淡水混合的“動力源”, 對咸潮入侵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潮汐、潮流對咸潮入侵的影響包括: 潮流對咸潮的對流輸運、潮汐引起的紊動混合、潮汐與地形共同作用引起的“潮汐捕集”和“潮汐輸送”[28]。

        3.3 風

        風對咸潮入侵具有較大影響, 風速、風向不同,河口地區(qū)漲、落潮流的強度就不同, 對河口地區(qū)的咸潮入侵影響也就會有差異。不同的風速和風向作用下, 河口地區(qū)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水平環(huán)流[29], 所產(chǎn)生的水平環(huán)流, 可能對河口地區(qū)的咸潮入侵產(chǎn)生一定作用。例如, 朱建榮等[30]探討了風應力對長江口沒冒沙淡水帶的影響, 得出枯季北風產(chǎn)生向岸的埃克曼輸運, 生成了北港流進南港和南槽流出的水平風生環(huán)流, 阻礙了南槽外海的咸潮入侵。通過建立珠江口三維水動力模型, 匡翠萍等[31]研究風速、風向?qū)ο募竞涌诃h(huán)流和咸淡水混合的影響, 發(fā)現(xiàn)常南風下河口產(chǎn)生強分層現(xiàn)象, 強西南風則加強了河口表層的混合, 但河口仍處于弱分層狀態(tài), 而強東北風使得香港水域鹽度大大增加, 水體形成強混合現(xiàn)象。

        3.4 海平面上升

        近年來, 全球變暖以及日益密集的人類活動使得海平面持續(xù)上升, 這可能使得咸潮上溯的距離增加, 加劇河口的咸潮入侵災害。Hong 等[32]利用三維水動力—富營養(yǎng)化數(shù)學模型(HEM-3D)對美國的Chesapeake Bay的鹽度、咸潮入侵深度、鹽度分層進行研究, 發(fā)現(xiàn)海平面上升后, Chesapeake Bay的平均鹽度、咸潮入侵深度等呈增加趨勢。Mohsen 等[33]利用2D-FED模型研究海平面上升對尼羅河三角洲的影響, 發(fā)現(xiàn)海平面上升50 cm將使尼羅河三角洲咸潮入侵距離增加9 km。Bhuiyan等[34]利用數(shù)學模型研究了海平面上升對 Gorai河咸潮入侵的影響, 發(fā)現(xiàn)海平面上升59 cm后, 河口上游80 km處的鹽度增加了0.9。

        據(jù)2011年中國海平面公報統(tǒng)計, 1980年至2011年, 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 2.7 mm/a, 高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 1.8 mm/a[35], 海平面上升對中國河口(珠江口、長江口等)咸潮入侵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孔蘭等[36]建立一維動態(tài)潮流、含氯度數(shù)學模型, 計算了海平面上升對咸潮上溯的影響, 并對珠江口代表口門在海平面上升 10, 30和60 cm后的咸潮上溯距離進行計算。

        3.5 人類活動

        河口地區(qū)人類活動頻繁, 修筑擋潮閘、大量采砂、建造導堤、開挖深水航道等, 均對河口咸潮入侵有很大影響。其中, 不少人類活動會加劇河口的咸潮入侵, 如南水北調(diào)東線工程若按預期調(diào)水方案實施將加劇長江口的咸潮入侵, 加大長江口水庫取水口附近的鹽度[37]; 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增大了長江口南槽和北槽上段的鹽度[29]; 珠江口人工挖沙可能破壞東江咸、淡水的回蕩平衡[38]。還有一些人類活動則會弱化河口的咸潮入侵, 如長江口南北支整治工程能減少北支鹽水倒灌, 降低陳行水庫附近鹽度[39]; 三峽水庫修建后, 枯水期水庫下泄流量增加, 有利于緩解長江口水源地的咸潮入侵[37]。也就是說, 人類活動對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 也有正面的影響。

        河口地區(qū)因其地理位置優(yōu)越, 人類活動在未來肯定會更加頻繁、劇烈, 對于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將不斷擴大。

        4 河口咸潮入侵的危害及其相關研究

        河口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 人口眾多, 供應充足的日常用水是維持河口地區(qū)正常生產(chǎn)生活的必要條件,同時, 河口地區(qū)往往是大型港口所在地, 需要足夠的港口水深, 以滿足船只的正常通航。河口地區(qū)一旦遭遇咸潮入侵影響, 不僅日常用水得不到正常供應,咸潮入侵造成的泥沙絮凝淤積亦將妨礙港口的正常通航, 甚至造成航運事故。

        4.1 河口地區(qū)供水

        中國《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zhì)標準》[40]規(guī)定, 飲用水氯化物含氯應小于 250 mg/L, 當河口地區(qū)發(fā)生咸潮入侵, 導致河口水源地附近鹽度增大, 將威脅河口地區(qū)居民的生活飲水用水, 如 2007~2008年珠江口強咸潮事件影響了廣州地區(qū)和珠海各水廠的供水[41]、2004年珠江口持續(xù)了近5個月的海水倒灌影響了1 000多萬人的飲用水[42]等。

        很多學者研究了咸潮入侵對河口地區(qū)供水的影響, 顧玉亮等[43]研究了北支咸潮入侵對長江口水源地的影響; 余奕昌等[44]分析長江口咸潮入侵途徑與規(guī)律, 進而探討咸潮入侵對上海水資源的影響; 李勇等[45]分析了咸潮的成因與危害, 發(fā)現(xiàn)咸潮來臨時不僅帶來高濃度的氯化物, 同時也導致了下游污染物的上溯, 使得原水中其他水質(zhì)指標上升; 鑒于咸潮入侵對河口地區(qū)供水的影響越來越大, 孔蘭等[42]對咸潮影響下磨刀門水道取淡時機進行了研究, 提出了“最早取淡日”與“最后取淡日”等概念。

        河口地區(qū)人口密集, 經(jīng)濟發(fā)達, 一旦遭遇咸潮入侵的影響, 必將對該地區(qū)居民生產(chǎn)生活用水產(chǎn)生強烈影響, 并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 因而河口地區(qū)咸潮入侵對供水的影響將會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

        4.2 泥沙絮凝淤積

        河口地區(qū)往往是大型港口所在地, 要求能夠滿足良好的通航條件, 而咸潮入侵會促使細顆粒泥沙發(fā)生絮凝沉降, 進而造成河口泥沙淤積, 改變河口水動力, 影響河口通航。Meade[46]、Sholkovitz[47]和Kate[48-49]等研究發(fā)現(xiàn), 鹽水內(nèi)含有大量強電解質(zhì),使得細顆粒泥沙在鹽水中具有物理化學粘結(jié)力, 在水流內(nèi)相互碰撞后粘附在一起, 形成較大絮凝體,加速沉降。關許為等[50-51]通過室內(nèi)試驗證實, 當鹽度小于5時, 泥沙沉積速率隨鹽度增加而加快, 而當鹽度大于5后, 沉積速度基本與鹽度變化無關。金鷹等[52]發(fā)現(xiàn), 在徑流與咸水混合初期, 咸水中高價陽離子的吸附與離子強度的增大, 細顆粒泥沙的電位突降,從而大大降低了雙電層間的排斥作用, 使細顆粒泥沙趨于不穩(wěn)定。陳慶強等[53]認為鹽度在影響泥沙絮凝淤積的各個因子(鹽度、含沙量、水溫、有機質(zhì)等)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關于河口泥沙絮凝淤積問題已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缺少將河口泥沙絮凝淤積與實際咸潮入侵時空分布聯(lián)系起來的系統(tǒng)研究。

        5 河口咸潮入侵數(shù)學模型的研究進展

        20世紀80年代, 咸潮入侵相關的數(shù)學模型開始發(fā)展。Savenije等[54-56]通過對大量河口咸潮入侵曲線的研究, 發(fā)展了一系列咸潮上溯模型, 用來模擬預測河口的咸潮。Gillibrand等[57]利用一維數(shù)學模型對Ythan河口的水位、鹽度及總氧氮進行了模擬, 并將迎風差分與中心差分相結(jié)合以模擬強潮流。Wolanski等[15]模擬研究 Fly河口的咸潮入侵情況, 探討了淺水效應、潮波等對咸潮入侵的影響。Essink[58]采用MOCDENS3D模擬了北部Nether島嶼附近的淡水、鹽水的分布, 研究了其三維空間的咸潮入侵情況。Thain等[59]對部分混合型河口的咸潮上溯和潮汐入侵鋒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現(xiàn)今國際上使用較廣泛、發(fā)展較成熟的三維水動力海洋數(shù)學模型主要有: POM模型[60]、ECOM模型[60]、ROMS模型[61]、TRIM 模型[62]等結(jié)構(gòu)網(wǎng)格模式, 以及 FVCOM模型[63]、ELCIRC模型[64]、UNTRIM模型[65]等無結(jié)構(gòu)網(wǎng)格模式, 它們均可應用于河口咸潮入侵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其中ECOM模式和FVCOM模式已在許多河口海岸地區(qū)得到廣泛應用和驗證。還有一些可視化的商業(yè)軟件, 如Delft 3D和Mike等, 都能很好地模擬水流、咸潮入侵、泥沙輸運等物理過程。

        國內(nèi)學者同樣建立了大量一維、二維和三維數(shù)學模型。

        一維咸潮入侵數(shù)值模擬主要是對一維鹽度擴散方程進行離散和數(shù)值計算, 并利用計算結(jié)果研究鹽度縱向分布及入侵長度等。黃昌筑[66]利用一維鹽度擴散方程分析了長江口咸潮入侵現(xiàn)象; 韓乃斌[67]基于一維鹽度擴散方程研究了南水北調(diào)工程對長江口咸潮入侵深度的影響; 易家豪[68]采用一維河口分汊水流數(shù)學模型研究河口縱向各斷面水流、鹽度均值的變化。

        二維咸潮入侵數(shù)學模型包括平面和垂向二維模型, 周濟福等[20]、王義剛[69]、匡翠萍[70]等建立的長江口垂向二維咸潮入侵模型, 以及肖成猷等[71]、陶學為[72]、羅小峰[73]等建立的長江口平面二維咸潮入侵模型, 對長江口的咸潮入侵進行了很好的模擬研究。

        關于三維咸潮入侵模型, 匡翠萍[74]、宋元平等[75]分別建立了長江口咸潮入侵的三維數(shù)學模型, 研究長江口鹽度分層現(xiàn)象。嚴以新等[76]建立了河口三維非線性斜壓水流鹽度數(shù)學模型。羅小峰[73]通過三維數(shù)值模擬研究了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實施后北槽咸潮入侵的變化。

        近年來, 國內(nèi)也有很多學者基于國外數(shù)學模型和商業(yè)軟件(如Delft 3D、Mike 21等)來研究河口的咸潮入侵。龔政等[77-78]基于POM模型得到適合長江口的 σ坐標下的三維非線性斜壓流場及鹽度數(shù)學模型。朱建榮等[79]、馬鋼鋒等[80]在ECOM模式基礎上,分別建立了長江口三維鹽度數(shù)值模式。劉均衛(wèi)[81]利用 ELCIRC模型對長江口的咸潮入侵作了研究。王彪[6]基于 FVCOM 模型建立了珠江口三維咸潮入侵數(shù)學模型, 模型中考慮了徑流、潮汐、風、斜壓以及陸架環(huán)流等各種動力因子??锎淦嫉萚31]利用Delft 3D模型建立珠江口水動力模型, 研究風速、風向?qū)ο愀鬯颦h(huán)流和咸淡水混合的影響。

        6 總結(jié)

        (1) 河口咸潮入侵的研究方法有現(xiàn)場觀測分析、物理模型試驗和數(shù)學模型模擬 3種。數(shù)值模擬研究河口咸潮入侵能夠很好地彌補現(xiàn)場觀測易受觀測站點布置、測量精度、天氣影響及物理模型的高投入等不足。

        (2) 與咸潮入侵相關的現(xiàn)象和過程的機理研究主要包括: 咸潮入侵長度、河口的混合過程、河口咸淡水混合類型、河口密度環(huán)流、河口環(huán)流與最大渾濁帶的關系等, 對于這些基本河口現(xiàn)象、過程的研究,國外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已經(jīng)開始, 國內(nèi)的研究則相對起步較晚, 且主要集中在長江口、珠江口等大河口。

        (3) 影響河口咸潮入侵的因素包括徑流、潮汐、潮流、風、海平面上升、人類活動等,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的變化, 海平面不斷上升, 海平面上升以及人類活動對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越來越大, 當然,人類活動對咸潮入侵有正面和負面兩方面的影響。

        (4) 河口咸潮入侵會造成河口地區(qū)生產(chǎn)、生活供水困難、河口泥沙絮凝淤積等危害, 進而影響河口地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和經(jīng)濟發(fā)展, 學者們在咸潮入侵對河口地區(qū)供水危害方面作了很多研究, 但關于咸潮入侵對河口泥沙絮凝淤積影響方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鹽度對泥沙絮凝淤積影響的機理研究, 而缺少將咸潮入侵過程、時空分布與河口泥沙絮凝淤積聯(lián)系起來的系統(tǒng)研究。

        (5) 河口咸潮入侵的數(shù)學模型在國外的發(fā)展已經(jīng)相當成熟, 國際上目前也已經(jīng)有一大批先進的咸潮入侵數(shù)學模型得到廣泛應用; 國內(nèi)的學者們同樣建立了大量一維、二維和三維咸潮入侵數(shù)學模型, 而近年來國內(nèi)不少學者利用國外先進的咸潮入侵數(shù)學模型和可視化的商業(yè)軟件研究河口咸潮入侵, 并取得不少成果。

        7 展望

        (1) 利用數(shù)學模型方法研究河口的咸潮入侵,伴隨著計算機功能的快速發(fā)展, 未來將受到更多學者的青睞, 物理模型和現(xiàn)場觀測分析是機理性方面研究和驗證數(shù)學模型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2) 對于咸潮入侵相關的基本河口現(xiàn)象和過程的研究, 可以從對長江口、珠江口等大河口地區(qū)的重點關注延伸擴展到國內(nèi)的其他中小型河口, 為解決中國整體的咸潮入侵問題服務。

        (3) 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 以及人類日益密集的生產(chǎn)生活活動, 海平面上升、人類活動對于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尤其是海平面的上升,近些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不斷加快, 海平面上升對河口咸潮入侵的影響應受到更多關注。

        (4) 河口咸潮入侵引起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問題將繼續(xù)保持研究熱度, 對河口咸潮入侵引起的泥沙絮凝淤積問題, 應該加強泥沙絮凝淤積機理與咸潮入侵過程、時空分布之間關系的系統(tǒng)研究。

        [1] 楊莉玲. 河口鹽水入侵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2007.

        [2] 張更生. 海水入侵機理及防治措施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D].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 2007.

        [3] 彭靖. 磨刀門咸潮上溯的數(shù)值模擬及其機理分析[D].廣州: 中山大學, 2007.

        [4] 胡溪. 珠江口磨刀門水道咸潮入侵數(shù)值模擬研究[D].北京: 清華大學, 2010.

        [5] 張宗坤. 河口水域鹽水入侵的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學, 2011.

        [6] 王彪. 珠江河口鹽水入侵[D].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2011.

        [7] Pritchard D W. A study of the salt balance of a coastal plain estuary[J]. Marine Sciences, 1954, 13: 133-144.

        [8] Pritchard D W. Estuarine Hydrography[J]. Advances in Geophysics, 1952, 1: 243-280.

        [9] Pritchard D W. Salinity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Chesapeake Bay estuarine system[J]. Marine Research, 1952, 11: 106-123.

        [10] Ippen A T, Harleman D R F. On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alinity intrusion in estuaries: Technical Bulletin number 5[R]. U.S.A: Committee on Tidal Hydraulics, 1961.

        [11] Simmons H B. Salinity effects on estuarine hydraulics and sedimentation[C]. Tanaka H. Process of 13th IAHR (3).Kyoto, Japa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1969: 311-325.

        [12] Dyer K R. Estuaries and estuarine sedimentation[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3] Officer C B. Physical oceanography of estuaries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14] Hansen D V, Maurice R J. New dimensions in estuary classification[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66,1: 319-326.

        [15] Wolanski E, King B, Galloway D. Salinity intrusion in the Fly River Estuary, Papua New Guinea[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997, 13(4): 983-994.

        [16] 茅志昌, 沈煥庭. 潮汐分汊河口鹽水入侵類型探討——以長江口為例[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 2: 77-85.

        [17] 茅志昌. 長江河口鹽水入侵鋒研究[J]. 海洋與湖沼,1995, 26(6): 643-649.

        [18] 張重樂, 沈煥庭. 長江口咸淡水混合及其對懸沙的影響[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 4: 83-88.

        [19] 沈煥庭, 茅志昌, 朱建榮. 長江河口鹽水入侵[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3.

        [20] 周濟福, 劉青泉, 李家春. 河口混合過程的研究[J].中國科學(A輯), 1999, 29(9): 835-843.

        [21] 朱建榮, 傅德健, 吳輝, 等. 河口最大渾濁帶形成的動力模式和數(shù)值試驗[J]. 海洋工程, 2004, 22(1): 66-73.

        [22] 應秩甫, 陳世光. 珠江口伶仃洋咸淡水混合特征[J].海洋學報, 1983, 5(1): 1-10.

        [23] Mao Q, Shi P, Yin K, et al.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04, 24(16): 1797-1808.

        [24] Dong L, Su J, Ah Wong L,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Pearl River plume[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4, 24(16): 1761-1777.

        [25] 朱建榮, 胡松, 傅得健, 等. 河口環(huán)流和鹽水入侵I——模式及控制數(shù)值試驗[J].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33(2): 180-184.

        [26] 胡松, 朱建榮, 傅得健, 等. 河口環(huán)流和鹽水入侵Ⅱ——徑流量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J].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33(3): 337-342.

        [27] 肖成猷, 沈煥庭. 長江河口鹽水入侵影響因子分析[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 3: 74-80.

        [28] Fischer H B. Mixing in Inland and Coastal Waters[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29] 吳輝. 長江河口鹽水入侵研究[D].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2006.

        [30] 朱建榮, 傅利輝, 吳輝. 風應力和科氏力對長江河口沒冒沙淡水帶的影響[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6: 1-8.

        [31] Kuang C P, Lee J H W, Harrison P J, et al. Effect of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on summer tidal circulation and vertical mixing in Hong Kong waters[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1, 27(6A): 74-86.

        [32] Hong B, Shen J. Responses of estuarine salinity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to potential future sea level rise in the Chesapeake Bay[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2, 104: 33-45.

        [33] Mohsen M S, Vijay P S.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ea water intrusion in coastal aquifers[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999, 13: 1277-1287.

        [34] Bhuiyan M J A N, Dutta D. Assessing 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on river salinity in the Gorai river network,Bangladesh[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2, 96: 219-227.

        [35] 國家海洋局, 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EB/OL].[2012-12-21]. http: //www.coi.gov.cn/gongbao/haipingmian/201303/t20130308_26217.html .

        [36] 孔蘭, 陳曉宏, 杜建, 等. 基于數(shù)學模型的海平面上升對咸潮上溯的影響[J]. 自然資源學報, 2010, 25(7):1097-1104.

        [37] 孫波, 劉曙光, 顧杰, 等. 三峽與南水北調(diào)工程對長江口水源地的影響[J]. 人民長江, 2008, 39(16): 4-7.

        [38] 韓龍喜, 李偉, 陸永軍, 等. 人工挖沙對東江水系水動力及環(huán)境影響分析[J].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33(2): 123-126.

        [39] 李禔來, 李誼純, 高祥宇, 等. 長江口整治工程對鹽水入侵影響研究[J]. 海洋工程, 2005, 23(3): 31-38.

        [40] CJ 3020-1993, 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zhì)標準[S].

        [41] 羅琳, 陳舉, 楊威, 等. 2007-2008年冬季珠江三角洲強咸潮事件[J]. 熱帶海洋學報, 2010, 29(6): 22-28.

        [42] 孔蘭, 陳曉宏, 劉斌, 等. 咸潮影響下磨刀門水道取淡時機初探[J]. 水資源保護, 2011, 27(6): 24-27.

        [43] 顧玉亮, 吳守培, 樂勤. 北支鹽水入侵對長江口水源地影響研究[J]. 人民長江, 2003, 34(4): 1-3.

        [44] 余奕昌, 陳景山. 咸潮入侵對上海市水質(zhì)影響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 3: 70-78.

        [45] 李勇, 陳超, 張曉健, 等. 咸潮對城鎮(zhèn)供水水質(zhì)的影響及對策[J]. 水利水電技術, 2008, 39(10): 21-23.

        [46] Meade R H.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in estuaries[J]. Mem Geol Soc Am, 1972, 133: 91-119.

        [47] Sholkovitz E R. Floccul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mixing of river water and seawater[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76,40(7): 831-845.

        [48] Kate K. Sediment deposition flocculated suspensions[J].Sedimentology, 1975, 22(1): 111-123.

        [49] Kate K. Particulate matter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flocculation in a partially mixed estuary[J]. Sedimentology, 1981, 28(1): 107-114.

        [50] 關許為, 陳英祖, 杜心慧. 長江口絮凝機理的試驗研究[J]. 水利學報, 1996, 6: 70-74.

        [51] 關許為, 陳英祖. 長江口泥沙絮凝靜水沉降動力學模式的試驗研究[J]. 海洋工程, 1995, 13(1): 46-50.

        [52] 金鷹, 王義剛, 李宇. 長江口粘性細顆粒泥沙絮凝試驗研究[J].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30(3): 61-63.

        [53] 陳慶強, 孟翊, 周菊珍, 等. 長江口細顆粒泥沙絮凝作用及其制約因素研究[J].海洋工程, 2005, 23(1): 74-82.

        [54] Savenije H H G. Predictive model for salt intrusion in estuaries[J]. Journal of Hydrology, 1993, 148(1-4): 203-218.

        [55] Savenije H H G. Rapid assessment technique for salt intrusion in alluvial estuaries[D]. Netherland: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2.

        [56] Savenije H H G. A one-dimensional model for salinity intrusion in alluvial estuaries[J]. Journal of Hydrology,1986, 85(1): 87-109.

        [57] Gillibrand P A, Balls P W. Modelling salt intrusion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Ythan Estuary[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1998, 47(6): 695-706.

        [58] Essink O G H P. Saltwater intrusion in 3D large-scale aquifers: a dutch case[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 B: Hydrology, Oceans and Atmosphere,2001, 26(4): 337-344.

        [59] Thain R H, Priestley A D, Davidson M A. The formation of a tidal intrusion front at the mouth of a macrotidal, partially mixed estuary: a field study of the Dart estuary, UK[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4, 61(1): 161-172.

        [60] Blumberg A F, Mellor G L. A descrip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coast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R].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87.

        [61] Shchepetkin A F, Mcwilliams J C. The regional oceanic modeling system (ROMS): a split-explicit, free-surface,topography-following-coordinate oceanic model[J].Ocean Modelling, 2005, 9(4): 347-404.

        [62] Casulli V, Cheng R T. Semi-implicit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or three-dimensional shallow water flow[J].Int J Numer Methods Fluids , 1992, 15: 629-648.

        [63] Chen C S, Liu H, Beardsley R C. An unstructured,finite-volume, three-dimensional, primitive equation ocean model: application to coastal ocean and estuaries[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2003, 20: 159-186.

        [64] Zhang Y, Baptista A M, Myers E P. A cross-scale model for 3D baroclinic circulation in estuary–plume–shelf systems: I. Formulation and skill assessment[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4, 24(18): 2187-2214.

        [65] Casulli V, Walters R A. An unstructured grid, threedimensional model based on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J]. Int J Numer Methods Fluids, 2000, 32: 331-348.

        [66] 黃昌筑. 長江口鹽水入侵及其對河口攔門沙的作用[D].南京: 河海大學, 1982.

        [67] 韓乃斌. 南水北調(diào)對長江口鹽水入侵影響的預測[J].地理研究, 1983, 2(2): 99-107.

        [68] 易家豪. 長江口南水北調(diào)鹽水模型計算研究[R].南京: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1987.

        [69] 王義剛. 河口鹽水入侵垂向二維數(shù)值計算[D]. 南京:河海大學, 1989.

        [70] 匡翠萍. 長江口攔門沙沖淤及懸沙沉降規(guī)律研究和水流鹽度泥沙數(shù)學模型[D].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1993.

        [71] 肖成猷, 朱建榮, 沈煥庭. 長江口北支鹽水倒灌的數(shù)值模型研究[J]. 海洋學報, 2000, 22(5): 124-132.

        [72] 陶學為. 長江口海水入侵研究[J]. 水利學報, 1991, 9:36-41.

        [73] 羅小峰. 長江口水流鹽度數(shù)值模擬[D].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2003.

        [74] 匡翠萍. 長江口鹽水入侵三維數(shù)值模擬[J]. 河海大學學報, 1997, 25(4): 56-62.

        [75] 宋元平, 胡方西, 谷國傳, 等. 長江口口外海濱鹽度擴散的分層數(shù)學模型[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 4: 74-84.

        [76] 嚴以新, 宋志堯. 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期工程二、三期三維數(shù)值研究[R]. 南京: 河海大學, 1998.

        [77] 龔政. 長江口三維斜壓流場及鹽度場數(shù)值模擬[D].南京: 河海大學, 2002.

        [78] 龔政, 張長寬, 張東生, 等. 長江口正壓、斜壓診斷及斜壓預報模式——三維流場數(shù)值模擬[J]. 海洋工程, 2004, 22(2): 39-45.

        [79] 朱建榮, 朱首賢. ECOM模式的改進及在長江河口、杭州灣及鄰近海區(qū)的應用[J]. 海洋與湖沼, 2003,34(4): 364-374.

        [80] 馬鋼峰, 劉曙光, 戚定滿. 長江口鹽水入侵數(shù)值模型研究[J].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 2006, 21(1):53-61.

        [81] 劉均衛(wèi). ELCIRC模型在長江口鹽水入侵研究中的應用[D]. 南京: 河海大學, 2008.

        猜你喜歡
        咸潮長江口海平面
        天文大潮+寒潮大風為何會加劇咸潮
        冰山熔化會使海平面上升嗎
        海平面變化背景下三大河口咸潮入侵特征及變化淺析
        海洋通報(2021年1期)2021-07-23 01:55:24
        江蘇安全生產(chǎn)(2020年8期)2020-10-27 01:53:20
        中國海平面比去年升高38毫米
        長江口鳳鱭繁殖群體的年齡結(jié)構(gòu)和生長特性
        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仔稚魚種類組成及分布特征
        珠江口咸潮影響因素分析
        珠江口咸潮影響因素分析
        風場對夏季長江口外東北海域低鹽水團的作用
        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av区二区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婷婷在线| 69精品人人人人| 中文字幕熟妇人妻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在线亚洲av蜜桃|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 日本护士口爆吞精视频| 人妻饥渴偷公乱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va在线播放| av大片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少妇对白露脸打电话系列| 久久精品国产88久久综合| 亚洲av高清一区三区三区| 日韩精品综合一本久道在线视频| 国产又爽又黄又刺激的视频| 66lu国产在线观看| 宅男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中文字幕一区二三区麻豆| 一本一道vs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尺寸又黑又粗又长| 亚洲中文一本无码AV在线无码| 亚洲女人天堂成人av在线| 欧美高清视频手机在在线|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一区精品天堂| 中文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毛片在线播放| 日日碰日日摸日日澡视频播放|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 97午夜理论片影院在线播放|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国内自拍偷拍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