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英
真正的閱讀,是忘掉身邊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一世界里哭笑、憤慨。它讓人獨處而不孤寂,讓人跟另一個自己,也就是自己的靈魂對話,這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慢”。
難道讀書不是一種“慢”嗎?
制造書籍本身就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從構(gòu)思到創(chuàng)作,再到排版,選紙,印刷,一本一本裝訂成冊。若干天乃至若干年后,書到了讀書人的手里,閱讀的愉悅也是在緩慢中接近心靈,一行一行,一段一段,一頁一頁,像琴弦一般達到共鳴,享受美妙。讀書講究一個“慢”字,在慢中,你與生俱來的思想和情趣才能和書香琴韻達成自然的銜接,讀書完成的是一道精神程序,從認知到體驗,再到思考、質(zhì)疑,最后沉淀。只有慢,才能玩味、兼收并蓄,才能充分溝通并產(chǎn)生共鳴,讓醇厚書香成為人生經(jīng)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書與人得到相得益彰的推進。在讀書的“慢”中,書因為有了人的青睞(lài)賞愛,增添諸多妙趣,而人因為愛書,從書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智慧不斷提升,閱歷不斷豐富。
我問一個朋友:如果給你一個在家休息一周的假期,你會做些什么?她說:聽歌、讀書、練畫,做點自己喜歡的事,過不緊不慢的生活。快節(jié)奏、重壓力下,如今慢生活成為都市人群追求的時尚生活,拿出一天或半天的時間,慢慢品讀一本書,而不是在網(wǎng)絡(luò)上刷微博、瀏覽資訊,這已是奢望,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讀書慢生活,無疑是叫人羨慕的。
法國科學(xué)家法奇說:要學(xué)會讀書,必須首先讀得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讀的一本書,還是應(yīng)該很慢地讀。曾經(jīng),讀書作為一種“慢”的傳統(tǒng)迤邐(yǐ lǐ)千年,而今卻被“快餐閱讀”所取代,閱讀儼然變成一種追求粗淺、急于求成的形式,看似大把的時間用在閱讀上,最終卻一無所獲。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關(guān)于讀書的記憶吧?不管它是憂傷,還是喜悅的,是漫長的,還是短暫的,但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慢。讀書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慢,是一種平靜和平和;慢,是一種細致和細膩;慢,也是一種耐心和耐性。
(七百選自《煙臺晚報》)endprint